对于一些人来讲,“北平”一个词就是一整个故事。我看电影的时间跟一个喜欢北京的朋友说,你这大约就是你喜欢的北京的样子。这部电影里最可爱的部分可能是姜文对北京的爱,在每一个蓝天红墙,每个巷口屋顶和荒草丛生里。是那种左牵黄右擎苍的少年爱。
他拍少年和少年感确实很入味,大约是因为本人就是少年。你看连许晴那几个美艳极了的镜头,都似乎是一个少年带着敬仰和赤诚的爱慕去看的,禁不住让人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偷窥的场景。我无法讨厌姜文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如此爱女人,不猥琐不下贱。
另外的一点当然就是他确是有才华,允许骄傲。就是那种,得多有心气,你能这么造,且有能力造有机会造,这个已经很牛逼了。一贯干脆的,毒辣意气的镜头,喷薄而出的浪漫主义,随时在跳tone,松松紧紧,夹带私货,只说明一件事,就是自信,放飞自我。而且这些部分,已经非常西方了。
但我却没办法说自己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两个半钟头哎,姜文你是很喜欢导演剪辑版的《天堂电影院》吗。剪辑真的要留给别人去做,毕竟作为一个自恋的人,你总归会无法抑制自己源源不断的倾诉欲,而当你到了一定年纪的时候,就变成了叨逼叨。姜文用一部部电影反复倾诉自己,虽然看上去这部戏就是拍给自己看并没想拍给别人看,但大段的独白和幻想嫁接给彭于晏和周韵的对手戏,冗长的,颇有莎士比亚舞台剧低配版既视感的坍塌就来了。
为什么不能安静的暴露肉体呢。
至于故事到底看没看懂,这不重要。因为毕竟你看的,是一个不想讲故事的人拍的电影。
而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现在,还写什么日记啊,写下来的那能是真话么,下贱!”有意思。话说回来,一部电影,能让你在很多层面上都可以讨论,也算是成功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