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宅门2》不如《大宅门1》,有狗尾续貂之嫌,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连老戏骨的演技,都不如第一部扎实自然。

只有白敬业是个亮点,甚至可以说,躲在白景琦背后的瘸子白敬业,才是第二部的主角和灵魂人物。他出场的时候,只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演员刘斌的演技爆发,也是这个角色在故事中的合理流畅使然。
白敬业的成长轨迹,就是整个白家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这正是《大宅门2》的故事主线,而其伏笔,在第一部前半部分就已经开始铺垫了。

回顾白景琦小时候,二奶奶对于子弟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比后来的白景琦重视的多。没有季宗布那样的名师指点,只怕白景琦早就废在了起跑线上,比白敬业并不会好到哪里。再看二奶奶和白颖轩,也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生怕一个地方照顾不到。
有名师在白家私塾指导,不仅白景琦成了才,他的兄弟们也都沾了光,白家第三代没有一个败家子,要么像景怡一样,成为二奶奶和白景琦的好帮手,要么像景武一样,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景怡人品端正,仁义无双,作为白家长房长孙,在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能主动站出来顶包。景武宦海沉浮,抗日牺牲,曾是白家官场上的强援,让白景琦把坐牢变成享受生活。这两个人对白家贡献很大,在白家可以与白景琦平起平坐。
而到白敬业牙牙学语的时候,奶奶年迈,父亲整天在外面做生意,偶尔有业余时间,也花在了女人身上,丝毫不关心敬业的成长。依稀记得,黄春带着孩子,在大宅门天井下那个孤零零的模样,令人心酸。

黄春是个贤妻,并并非良母。她从小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没有二奶奶的权威,也没有二奶奶的手段,除了付出母爱,她不知道怎么管束孩子。
学好难,学坏就太容易了,作为富家子弟,有的是变坏的各种条件,像白三爷和贵武这种角色,整日里像苍蝇一样在大宅门内外飞,一见就缝的鸡蛋就往上叮。白景琦少年时期,就曾被白三爷带着逛窑子,还好被二奶奶及时拉回来。而白敬业少年时期,父亲不管母亲管不住,早早就沾染上了各种恶习。

其实白敬业资质非常好,称得上是少年聪慧,一点就通,虽然是在自由的氛围中野蛮成长,但依旧考上了北京大学(那时候还没有北京户口降分数线一说),算的上是大宅门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了。这样的人,如果职业规划得当,后来还能和他同时期的北大同学一样,成为一个大才。
此时,白景琦却蛮横干涉,要求白敬业别到外面胡闹,安排他到百草厅柜上学抓药。从大宅门的角度说,这是白景琦出于自身考虑,培养事业接班人。

可从白敬业个人来说,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扼杀了他独立思考的人格。白敬业不是白占元,他性格懦弱,不会在表面上反抗父亲的安排,却在内心里消极对待,从此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在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值得一提的是,《大宅门1》中赵毅扮演的白敬业,也是精彩绝伦,与后来刘斌的演绎,堪称双壁。很少这种角色,能在换角之后,仍然保持其神韵,让人完全没有串戏之感。

日寇侵华期间,白景琦和日军大佐叫板,甚至还要“打到东京去”,看起来解气,但一点也不真实。历史上如果真有中国人人敢这样公然挑战日军,十个八个脑袋都不够砍,你有再多的秘方也没用。白敬业的应对办法,才更符合实际情况,打着尊重日本人的旗号,把直肠子的日本人耍的团团转,以此手段苟全性命,徐图后事。

说那些白敬业没有民族气节的,回去翻翻自家家谱,看看祖上是怎么在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的铁蹄下熬过来的。那些像白景琦一样明明活在人家屋檐下,还要标榜民族气节的中国人,早就死绝了。
解放后,面对王者归来,威风八面的儿子白占元,白敬业仍然像对付父亲和日本人那样,嘴上装孙子,心里消极对待。一向养尊处优的白敬业,竟然被白占元们打成右派,下放到车间自食其力。

好吃懒做的白敬业,最终因为贪图家里的宝贝,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交了饭票。他的死,象征着大宅门的彻底衰落,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对白敬业的死,老子白景琦并没有太伤心,甚至还有几分解脱之感。不知道白景琦在埋怨儿子不成器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过自己的责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