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健东 |
三十而立。今年30岁的黄健东,在而立之年,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汉子。7年前,黄健东还在读大学,偶然得知了自己是特殊的“熊猫血”, 于是开始了长达7年的公益之路,先后义务献血13次,累计献血近4000毫升,这个数值接近一个青壮年全身的血量——这一组数字,也证明了“熊猫血”小哥黄健东默默奉献的执著人生。黄健东是中建五局东北公司项目技术部经理,他表示,在他这个年纪已经成了单位、家里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今后要继续献血,为了更多需要的人……
意外得知自己是“熊猫血”
1989年出生的黄健东是沈阳人。2012年,在湖南读大四的他在一次同学聚会后,看到了步行街上的献血车。黄健东和同学登上了献血车,正是这一次献血,开启了他长达7年的献血之路。献血后,护士说他是稀有的Rh阴性A型血,俗称“熊猫血”。
当时,他对于“熊猫血”还不是十分了解,黄健东只知道自己这种稀有血型很珍贵、很特殊。回到学校后,他上网查阅了大量关于“熊猫血”的相关资料,想知道更多自己血型的“秘密”。得知国内稀有血型库资源紧张,很多“熊猫血”患者患病时急需用血,血库会告急,媒体上经常有征集“熊猫血”的信息。
原来自己的血能帮助别人,得知这一点,他萌生了当义务献血志愿者的想法。他上网了解到,每个人一年最多能献两次血,他决定从那时开始每年都去献血两次。
不顾母亲善意反对坚持献血
当黄健东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常年献血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会下降,会经常感冒,经常感冒会引发很多病。而且你身体里就这么多血,你还这么瘦,抽出去多少,你就少了多少,身体能受得了吗?”
母亲说过多少反对的话,黄健东就说多少劝慰的话,并不断向母亲讲解献血的好处,“血是可以再生的,不是献多少就少多少。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就会对骨髓产生刺激作用,促使骨髓造血组织使血细胞生成。经常献血可以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献血还可以预防缓解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如果定期献血,会减少体内一部分黏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血液就会自然稀释,血脂也会下降。人体的供氧量加大,也会使人感觉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
黄健东早已坚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志愿者。这边安抚母亲情绪,那边他前往医院做了稀有血型申请登记,并通过血样检测,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开启了他的公益人生。
亲身见证自己的血救了他人
黄健东大学毕业后,就从湖南回到了沈阳,进入了中建五局东北公司工作。开始在步行街上的义务献血车上献血,后来固定到一家医院献血。
2017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忙里偷闲来到医院献血,献血后护士让他等一下。这时,一位大姐泪眼婆娑地走了进来,握住了黄健东的手。从大姐颤抖的声音里,黄健东听明白是她的家人手术中缺血,医院在志愿者群里号召志愿者献血,来的几个人都不符合条件,没有捐献成功。正当大姐一家人发愁时,医院说正好来了一名献血者的血型符合手术用血条件,这个人就是黄健东!黄健东的血缓缓流进了这位大姐家属的血管里,在那一瞬间,他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7年无偿献血近4000毫升
自己多年的坚持帮助到了有需要的人,在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帮助他人重燃生命之光的喜悦后,黄健东更加坚定了献血救人的决心。
近4000毫升血,这是黄健东7年来坚持无偿献血的总量,接近一个青壮年全身的血量,家里13张献血证见证了他的献血史。“我毕业后在公司明白了,党员不仅仅是一个标签,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担当、一份责任。在我看来,献血只是一件小事。”黄健东默默坚守着初心。
“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的,来帮助更多急需用血的陌生人。”黄健东用“血”样的激情诠释着生命的厚度。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 李远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