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太空,永远令人心驰神往;出发,探寻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
到明朝万户飞向空中的首次尝试……
飞天梦,
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
◎2003年10月15日,
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一天。
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
历时21小时23分,
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成为第一位踏入浩瀚太空的中国访客。
待返回舱着陆后,杨利伟探出头来,向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飞船搭乘新型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
∆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的自拍照,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的第一张“太空自拍”。
◎2005年10月12日,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圆梦的日子。
这一天,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飞向太空,在轨飞行5天5夜后,平安返回地面。
“神六”凯旋后,费俊龙被人们称作“太空归来的‘中国龙’”。舱内,他半蹲在座椅上,用双手撑住座椅的边缘,然后轻轻一翻,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滚翻。
望着正为自己拍照的聂海胜,费俊龙又调皮地翻了3个筋斗。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当时飞船的飞行速度计算,这条“中国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左)、费俊龙。图/视觉中国
∆ 费俊龙在飞行中抓拍的我国内蒙古地区巴丹吉林沙漠。
◎ 2008年9月25日,同年出生、同年招飞的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3人,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再次出征。
但这次任务中的一次险情,至今提起他们仍心有余悸。
9月27日16时,翟志刚准备执行中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任务,就在准备出舱那一刻,飞船突然报起火警。他们深知,舱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伯明当即报告地面,并认真检查舱内电路,却未查出原因。
“出舱!”危急关头,顾不上犹豫,翟志刚果断决定开门出舱。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迈出了“太空步”。
后经查,火警是因烟火敏感器对高真空环境适应性不好所致。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中,当有学生问起“担不担心回不来”时,刘伯明回答:
“即便是死,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征前训练图片。图/视觉中国
∆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
◎ 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再次升空。
34岁的刘洋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
80米,60米,30米,10米……在首次实施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时,刘旺完美地打出一个“太空十环”。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为了这一天,刘旺准备了14年。
为了这一刻,他在地面完成1500余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成功率保持在100%。
∆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出征。
∆刘旺完成中国首次太空中手控交会对接。
◎ 2013年6月11日,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穿越大气层,环游外太空。
这次飞天,使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并由她实施第一次“太空授课”。
失重下的水球是啥样?陀螺在太空中如何旋转……40余分钟的太空授课,让全国青少年乃至世界人民大开眼界,全国6000万名师生同步收看了电视直播。
∆“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出征前。
∆王亚平实施太空授课。
◎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再次造访“天宫”,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次,他们飞得更久,共33天。景海鹏也成为中国唯一三入太空的航天员。
景海鹏:“爽不爽?”
陈冬:“爽!”
航天员舱内的私房话,也成为了这次飞行的经典时刻。
∆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出征。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天地通话
航天员一次次载誉归来,
一次次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佳话。
这背后,
有着航天员艰苦卓绝的长期训练,
有着航天员背后团队,
所有无名英雄的无悔付出和默默坚守,
更有着几十万航天人,
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探索的渴望引领人类去不断发现
一次次太空探索,
升腾的是全人类对未知的渴望。
以未来为刻度,
生活有比远方更远的星辰大海。
他们一小步,
人类一大步。
1961年4月12日,
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
完成首次载人太空飞行,
绕地球飞行108分钟,
圆了人类的飞天梦。
联合国大会把这一天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
∆尤里·加加林
1961年5月5日,
宇航员小艾伦·谢泼德成为,
第一名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他乘坐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飞行15分钟22秒。
1965年3月18日,
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完成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上升2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图/视觉中国
1969年7月20日,
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
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着陆,
出舱在月球行走。
∆1969年7月20日下午4点7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人类一步步在太空留下探索的足迹,
然而,
求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许多英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67年1月27日,
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
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地面模拟测试时,
指挥舱失火,
3名宇航员丧生。
∆1966年8月3日,三名阿波罗1号飞船计划宇航员出席发布会。自左向右: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驾驶员罗杰·查菲。
1986年1月28日,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爆炸,
7名宇航员遇难,
命殒苍穹。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组成员。
2003年2月1日,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返回地球时在空中解体,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从警报响起到宇航员生命结束,
只有约1分钟时间,
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做好面对意外的准备。
∆7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中工作的画面。
事故是惨痛的,
但人类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
“他们的梦想绝没有破灭,
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会成为现实。”
太空,
寥廓而深邃;
飞天壮举,
神圣又神秘。
它是科技、智慧、勇敢和文明的象征,
它激励人类突破艰险、勇往直前。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朱坎达致信美国太空总署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她质问:这世上还有无数的孩子吃不上饭,你怎么忍心把那么多钱花在研究火星登陆计划上面?
不久,史都林格博士便写下了以下这封回信。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作者/恩斯特·史都林格(节选)
亲爱的玛丽·朱坎达修女:
您在信中问到,这世上还有无数的孩子遭着饥荒的罪,我怎么还忍心要把这么多钱都花在这火星之旅上?其实在我了解到火星之旅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之前,我早已意识到孩子们的饥荒问题了。
然而我跟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相信,无论是月球火星之行,还是日后各大行星之旅,外太空探索是我们现在就该着手发展的事业。我本人更认为,从长远看,发展火星计划对于解决我们在地球上正面临着的种种严峻问题也大有裨益。
太空计划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来自地球卫星的测量评估有助于粮食增产,其所促进的国际关系也有利于粮食分配的完善。但可以说,其影响远远不止这两点。我下面要说的,是另外两例,即刺激技术发展和酝酿科学知识。
旅月飞行器的部件制造对技术精准度与可靠度要求之高,在整个工程学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见的。为了满足这严苛的技术要求,我们不断发展整个科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更寻找新材料新方法、革新技术体系、完善制造工序、延长仪器寿命、乃至发现新的自然规律。
这些技术层面上的新知,其实同样可用于非航天科技上去。每年,大约就有一千项始于空间计划的技术发明会被用于非航天领域,这为我们带来了更好的厨具、农具、餐具、缝纫机、收音机以及其他日常工具。更可靠的船只飞机,更精准的天气预报与风暴预警,更无阻的通信系统,更先进的医学仪器等。
读到这,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非要先为旅月宇航员把生命维持系统研制出来,才去为心脏病人制造远程体征监测设备?答案很简单,因为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一些重大进展的取得通常不是靠直接着手研究,而是靠设下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这个目标予人以强大动力去进行创新性研究,从而激起人们的想象力,并鼓舞其作出最大的努力,这目标就如同催化剂般,为科学的发展掀起了连锁反应。
要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我们不仅需要新技术,还需要不断酝酿基础科学领域的新知,如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尤其是医学知识,来应对一系列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问题,诸如饥饿、疾病、粮食与饮用水污染、环境污染。
随信寄出的那一张照片,上面的地球是1968年圣诞节阿波罗8号绕月运行时所拍下的。时至今天,太空计划已取得了很多非凡成就,但也许没有一样比这张照片来得更重要,它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还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的美丽珍贵,就像一个孤岛,被无尽、死寂的虚空所包围,我们仅赖以生存的,只有这星球那脆薄的外壳。
1968年由宇航员威廉·安德斯从月球所摄
没有这张照片,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意识到地球真的如此有限,生态失衡的后果将会何其严重。自这张图片发表以来,就警惕污染、饥饿、贫穷、城市人居、粮食生产、水体治理及人口过剩等严峻问题的呼声也此起彼伏、越演越烈。这个时代,是一个年轻的太空时代,它让我们首睹了地球的芳容,那我们开始想到要为它解决种种困难,也绝非偶然。
非常幸运的是,这太空时代不仅给了我们一面镜子以自鉴,还予以我们崭新的科技、巨大的挑战、奋斗的动力乃至乐观的态度,让我们满怀信心地去应对各种困难。我认为,我们对太空计划的所感所悟,充分印证了艾伯特•史怀哲的那句话“我对未来甚是担忧,却又心存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们致以我最真挚的敬意!您诚挚的恩斯特史都林格1970年5月6日
资料/人民日报 新华社等
图/视觉中国等
点击「写留言」,
向每一位仰望星空的英雄,
致敬!
猜你喜欢
香水发胶空气清新剂也是重要大气污染源,这是真的吗?
急救车被撞翻冒白烟,接下来的一幕……
“分享”就能赚钱?这个骗局又出新花招了
原以为谈了场“浪漫”的跨国“网恋” 结果被骗168万元……
“太空C计划”启动!火星模拟生存基地首次亮相→
觉得不错请分享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李伟 编辑/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