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和笔友说自己期待老谋子的新作《影》时,说过期待能看到对黑泽明的《影武者》的精神致敬。结果看完《影》之后,我都想打自己脸了——黑泽明要是泉下有知,早晚都要把老谋子收了(求不打

当然,可能有些张艺谋的国师粉还不服气。那么咱们就先弄明白一点——不是所有讲主子替身的剧情的电影都是在致敬《影武者》,不然所有结局用精神病解释灵异现象的国产恐怖片都在致敬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剧情涉及主子替身的电影有不少,正剧喜剧悲剧都有,美国有《独裁者》,韩国有《双面君王》,甚至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有部电视电影《大唐代宗》,其主角人设就和《影》前半段的主角人设极为相似。但《影武者》的价值可不只在于“主子替身”这个概念。通过黑泽明强悍的场面调度和一众演员的细致演绎,《影武者》呈现的是以替身的视角展现的日本战国时代的各族纷争,以及在战国时代作为替身的无名小贼的觉悟升华。《双面君王》貌似在剧情上有《影武者》的几分神韵,而作为以黑泽明为偶像的第五代导演之一,张艺谋不说思想深度,至少在影像美学上能得黑泽大师几分真传……吧……

然而这位黑泽明的崇拜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视听体验呢?先看前半段,不吐槽各种广告风的慢镜头,不计较演员参差不齐的表演,能原谅的都原谅了,但是道具设定实在不能忍。之前老谋子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玩吊威亚飞刀和盾牌跳板,在《长城》里玩蹦极送人头和城墙大剪刀,现在又“发明”了什么沛伞……其实片中这个由利刃和竹竿组成的兵器只看造型还挺威风的,可用法真的比我想象的还奇葩,要么就是无论男女都要像女人撑伞一样扭两下再挥舞杀敌,要么就搭成陀螺在光滑的路面上滑行,还专门安排一个被贬为庶民的大将带领一群娘娘腔的死囚,带着这些兵器上演了一出东方古装版的《无耻混蛋》……不说讲究艺术源于历史的黑泽明,就连天马行空的徐克徐老怪都不敢这么构思啊……
但是,如果熬过了前半段,你我会惊喜地迎来神奇的后半段,各种反转突如其来却不缺铺垫,矛盾关系错综复杂,让你想象不到在此之前的一切内容都那么地别扭,单看这后半段,水准堪比同样致敬过黑泽明的杜琪峰拍过的《神探》原版的换枪结尾啊!

在这复杂的相杀关系中,老谋子可谓话里有话:
主公招揽替身——“我是被招安的”主公欲杀都督——“兔死狗烹”都督杀主公——“我比你强多了,凭什么要听你的?”替身杀都督、主公——“后来人太可怕,我不杀他们,他们随时会杀我”夫人——“你们还是乖乖地当吃瓜群众吧”
——(剧透分割线)——
光看这暴走的后半段,我竟然产生一种“这片子是不是三池崇史代拍的”的疑问。巧的是,三池崇史之前翻拍过深受黑泽明影响的工藤荣一1963年执导的《十三刺客》,美学风格上反而《影》和此片更为相似;而《影》室内舞台化的服化道则让我想起了三池崇史之后拍的《喰女》当中,戏中戏的舞台布景。

经过后半段核裂变般的反转,《影》终究成了一部伪装成艺术片的cult片,而且还传达着与《影武者》截然不同的主题和态度。《影武者》虽然最终也是悲剧收场,但观众在明明被驱逐、却还为主公向死而生的替身身上感受的是可是积极向上的能量,所以这“悲”其实是悲壮;《影》中的替身在最后的相杀中活了下来,却也不再像原来一样外在孤独冷漠、内心单纯思家,经过权力斗争的洗礼,他也成了权力的傀儡。
而老谋子拍摄创作时的境遇和当年的黑泽明也大不相同。1980年的黑泽明因为创作不顺,已经五年没片可拍了,好在崇拜他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乔治·卢卡斯(你没看错,就是那两位好莱坞名导)出资相助,才有了黑泽明在日本本土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片《影武者》(之前他和前苏联电影界人士拍过《德尔苏·乌扎拉》)。但不同于落魄凤凰般的黑泽明,张艺谋可真是里外不是人,大师的宝座还没坐稳,就因为几部古装巨制商业大片饱受诟病,拍摄《影》的机会的争取很大程度上,是以接下《长城》这个项目为代价的,而偏偏《长城》赔了票房还挨骂,再接上这部风险更高的《影》,只怕老谋子要崩溃得大吼“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在这种前提下,老谋子被逼成中国的三池崇史倒不奇怪。
不过,老谋子毕竟感染过艺术细菌,《影》再怎么无厘头,多少还是体现了他对当下形势的一些影射。官方对群众言论自由的压抑终于起到了反作用,当社会运作遇到突发状况,体制因自身的局限性外加群众的消极反馈,无法妥善解决问题;新一代的时尚文化和老一代的保守思想似乎已经难以继续磨合,而当社会诸多问题涌现时,代表国家新面貌的新一代不幸成为民意宣泄的一个靶子。刚好今年国庆档,三部热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影子”。当国泰民安时,每个人都是盛世的影子;当世间动荡时,我们又能否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存下去?
看来,连一贯以推广民族文化为己任的张艺谋都无法抑制对自己使命的怀疑、对自己一贯热爱着的土地的失望,咱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真的要感受到危机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