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该片的结尾之处,在高燃而煽情的竞技收尾,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一行字幕显示:“李宗伟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共获得了三块银牌.....”随即之前渲染的气氛和音乐至此戛然而止。这样带有自嘲方式的收尾,其实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不了解这部电影之前,还以为该片是纪录片,描述李宗伟打球的那些事,后来才知道,本片乃是一部传记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大量角色都是李宗伟身边的原型人物,包括家人、教练等。因此将大马羽毛球天王李宗伟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令这部传记电影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却也突出了电影的类型。
这是一部传记片,也是运动题材的剧情片。这两个类型的结合,就决定了该片必须要与原型人物的经历相吻合,也有自己的主题。也就是开篇说到的那些。
中国观众对李宗伟应该比较熟悉的,因为他是马来西亚羽球一哥,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但更为观众所熟知的,就是他作为林丹的宿敌,二者的较量伴随着3届奥运会。虽然在16年里约奥运会上终于击败了林丹,但最终还是输给了谌龙,无缘冠军。导致很多朋友提前李宗伟,总有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么多年他的坚持,该片的切入点正在这里。影片虽然借用了李宗伟从幼年到成年的真实经历,但艺术上进行了二次加工。而虚构的成分在于对角色的个性化包装,还有他身边的队员,甚至的对手等等都是虚构,但这样的艺术处理,无疑让角色更加饱满,故事更加生动,虚实之间,异彩纷呈。
比如李宗伟小时候与成年目标的差异,从“为了获得世界第一”到“为了自己的初心而战”,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可以想象得到,真实生活中的李宗伟,或许真的有这样的内心感悟,但作为艺术加工之后的电影,则刻意突出了二者之间的对比,无疑为电影的妙笔。还有教练与父亲的支线描写,也是对电影励志主题的侧面描写,令电影成为一部饱含热血与温情的励志作品。
电影重头戏无疑就是热血的羽毛球对战场面,本片在对于羽毛球场面的展示采用动态镜头和快速剪辑,无论是跟拍、晃动的镜头还是主观视角,这些场面的特征无疑将观众置于火爆的球赛场面之内,大银幕上动感效果极佳。
除去了球赛场面的热血和球员的拼搏,本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情感线索。事实证明,任何作品中,情感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大契机,本片中,李宗伟与父亲的往事,以及第一次挫折之后,他回到家中,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这一点令人动容的。而对于球队之中,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教练这个角色了。一位面冷心热的魔鬼教练,医院那场戏令人动容,加重了电影温情的要素。热血与温情的交相辉映,无疑会为电影带来非常不错的观影体验。
其实在传记之外,也能让观众感觉到该片作为竞技剧情片的特殊一面。“李宗伟”这个名字不单单是原型人物,更像是一个符号。因为在冠军闪耀的背后,他那些“手下败将”,失败了就是失败了,不找任何借口,但他们的拼搏精神却值得每个人尊重。
《李宗伟:败者为王》来自场内场外的真实,没有常胜将军的光环,有的只是一份份平凡的感动,一个个专注的细节和无处不在的“永不言弃”精神,能够成为高高在上的“神”太难,但是成为一个凭借自己“永不言弃”努力去获得成功的“李宗伟”却可以实现。这正是电影想要表达的,给观众最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