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作品分析之《嘻哈老年派》 ——《影视学堂》系列光影随笔
文/欢乐的陈老师(Gogui)
“用积极地态度过消极的人生”——马未都
有时,人与一部影片的缘分只有一次,而且还是不完整的。
对于信息时代的人们,没有什么数字化的东西是在网上找不到的,但有些东西偏偏就是找不到,除非你用非常规的手段。比如你让国外生活的朋友带着嫌弃的眼光去买一张DVD,然后再从国外邮过来(关键是DVD机反倒成了稀缺品)。当然如果你会用Tor,一切似乎变得更简单了。但随之而来的风险自己也要拎的清才是,第一是触犯法律,第二是我们可能会打开一个颠覆三观的“奇异世界”。
看到《嘻哈老年派》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而且只看了后半截。此后,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找这部影片,但是徒劳无功。后来我干脆放弃了这样的找寻,只等缘分再次到来。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非常简单,讲述了一群新西兰的耋耄老者去参加世界嘻哈街舞大赛的过程(港台那边译成“嘻哈手术”,大概意思是他们年纪太大了,只能摆动手,身子够呛能大幅度摆动了)。在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有90多岁,但是年龄最小的好像只有60来岁,在中国只能叫中年。对比他们,自己家门口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们似乎正用自己的行动去嘲讽这群外国老人。但如果我们了解白种人比黄种人衰老的更快,且在这个岁数才开始接触这么激烈的舞蹈形式的话,应该也会理解,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从观念改变,到每天去训练,而且还是新西兰这么个人口并不稠密的国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我总在想,如果我到了那个年纪还能学嘻哈,那我除了要感谢自己爹妈给了一个好身体,还要感谢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对。
因为是从一半开始看的,只记得一群白发老人满面笑容的去社区学街舞,每天都热情高涨。街舞的组织者也是一位偏中年的女性,她想获得赞助,让这些老人有机会去美国参加比赛(当然只是表演赛),顺便有机会走出国门,去外国旅旅游,走走,看看,玩玩。
纪录片不可能将事物的原貌展示在观众面前。获得赞助的过程是曲折的。经过数次协商无果后,他们不得不自己筹措资金。老人们日子过的很拮据,因为不怎么攒钱,儿女也没有守在家里照看他们的习惯,所以说服老人的过程也很曲折。我相信组织者一定耗费了不少心血去促成这件事,而影片只用了区区十几分钟去描写这段难熬的经历。在此期间,老人们的身体才是最大的障碍,组织者要与时间和生命赛跑,在规定时间内筹集资金,在规定时间内将他们组织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表演和排练(有些老人直到去美国前都没有练好),在规定时间内把他们送到美国比赛。
让我一直能够耐心看完的,是老人们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一位老奶奶在听说队伍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美国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考虑换一辆新车,所以我一直在攒钱。但是相比这次去美国,我想,管它什么新车呢?我要去美国了!”大家都笑了,笑得很开心。还有一位老人回忆自己的丈夫,回想起两人过去甜蜜的时光,满脸的幸福。
老人们去美国之前在当地的嘻哈团体面前表演,表演很成功,把在场每一位年轻人都感动了。表演结束后,穿着嘻哈服饰的年轻人依偎在老人身旁,和他们亲密地聊天、合影,饱含泪水,并表示他们乐观、积极地人生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不畏艰难的精神是每个年轻人需要学习的。
每次回想起影片温馨的片段,我都想起马未都先生的话:“用积极地态度过消极的人生”。
人生大部分时间是消极的,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也许我们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幼稚活泼的小孩儿,时间久了,他(她)会长久的“沉睡”,我们需要唤醒他(她),去寻觅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