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2009) Mary and Max
首先,是剧情介绍部分(严重剧透,未观影者建议跳过)。
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
一个女孩名叫玛丽,脑门有个难看的胎记,爹不疼娘不爱
→ 玛丽随机挑选了美国黄页上的名字,给远方的“他”写了封信
→ 独居纽约的亚斯伯格症患者马克思收到了信,并回了信
→ 玛丽和马克思成了笔友
→ 相互鼓励 & 相互伤害,虽然从未见面
→ 马克思寄来包裹,原谅了玛丽
→ 玛丽远渡重洋去看望马克思,到达时,马克思已去世了
→ 马克思去世时的姿势,是安详的坐在沙发上,仰头看天
→ 天花板上,是平铺的、满满的、玛丽的来信
→ <全剧终>
············································································································
其次,一句话的影评。
这是一部定格动画,有点像小时候的阿凡提。黑白的基调,压抑的情感,如果在你十几岁的时候,应该是看不下去的吧。
这部片子,关于成长,关于包容,关于爱。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但是这部片子,只因共鸣,想说两句。
············································································································
其实这一篇,只是我的小小自省与剖白:
因为,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我也拥有一位“马克思”。那是小学毕业的暑假,老爸带我去往七彩之城的火车上,遇到了他,因为古典乐的话题聊起来,就此相识。他是我的忘年之交,是我的Penpal,不说笔友,要说Penpal,是他的坚持。
这位比我大了半百岁的Penpal,曾经供职于xx导弹研究所,经历过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有过挫折,依然积极。60岁开始每天听BBC广播,读新概念,做笔记,学英语;穿梭于北京的胡同找角度练习摄影,冲洗出来,背后写上于xx日摄于xx,宝贝一般地寄给我;他有一个在Princeton任职的儿子,因而去国外带孙子,闲暇时一个人在美帝各地旅行采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学到了新东西就如小孩儿见到糖果一样欣喜,立马起笔去传递他的见闻;在国外得了阑尾炎却没有保险,后来是附近教会组织了募捐解决了大部分的费用,却也因为这样,被自己的孩子劝回了国内......
少年时代的我,一个懵懂无知却又附庸风雅的“玛丽”,对于这样的有趣的阅历,自然听得津津有味。而他总是自嘲是个怪胎,受小辈们喜爱,却和同代的大多数格格不入。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叛逆的青年期,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偏执,有了更多的了解世界的渠道;又因为他对美帝的不由分说的赞赏,让当时还是个小小愤青的我,认为那种“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思想是帝国主义的毒瘤,应抱以嗤之以鼻;他每月都给我写信,可我却总是攒了一堆才回信,还自我辩解,想成是学生的忙碌。
他的信也逐渐少了。
世博那一年,春节收到了他在后海哪儿拍的烟花照。当时想着,最近有点忙,也没法多联系,等世博时可以邀请他来看呀。那么喜欢新鲜事物的他,一定会很高兴。
然后,不久后的一天,收到了她孙女发来的短信说,因为肺癌,他已经去了。
我请了假,去北京参加了他的葬礼,是个初春,却乍暖还寒。他的葬礼,除了零星几个老同事,几乎门可罗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的泪水滚滚来。
等到一点点地长大,才逐渐明白他的童心,他的纯真,他对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以贯之。斯人已在天堂,很多遗憾都不再有填补的可能了。我慢慢开始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开朗的马克思,去包容我的世界里面的玛丽和其他的一切。然而白驹过隙,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
如果不是这部《玛丽与马克思》,可能我又是初心已忘。
You are my best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虽然我从未对你说过。
要写的话还有很多,我需要先把你的信拿出来,好好读一读先。
~ 回见啦,Penpal ~
············································································································
写在最后:
谢谢西斯,给了我这样一个契机。
我的马克思,希望你在平行世界里继续你的旅行,怀揣好奇,每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