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案遭遇谣言 更需理性的“声援”
“没想到上海会发生这样的案件”——这是许多市民和网友对这起案件的第一反应。那么,上海还安全吗?
“当然不必恐慌。”专家强调,变态人格在全体人口中的比例极少,人格变态也不是绝对导致犯罪,更不是绝对导致杀人。就本案而言,嫌疑人尾随学生至其落单后,在离校门口130米左右行凶,其实是因顾忌校门口有保安护校不敢动手,有意避开校园安防,作案后被护校保安和群众合力制服。
△7月4日白天,已有不少上海市民在事发地摆放花束,悼念遇难男童
专家表示,当下网络技术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但也会让所有人更加快速、直接、毫无过滤和差别地暴露于任何信息之下,产生“曝光效应”,各种转发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李凌:
这会让人们对事件的普遍性、严重性、恶劣性都有扩大化的错觉,因此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然而在巨大的焦虑、恐慌、愤怒、悲伤等情绪之下,人们又更容易出现极端化、非理性思维和言行。相互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重大案件、突发事件发生后,谣言渐成“标配”,这些不实的“原因”“细节”往往成为影响市民安全感的关键原因之一。6月30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公布消息称依法查处8名编造、散布与“6·28”浦北路持刀杀人案相关谣言的涉案人。
痛过之后 我们该怎么做?
案件发生之后,很多人都在反思,哪些环节做得更好一些才能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呢?
大多数人都提出要加大巡逻警力,重点区域内进一步增加武装驻守,提高见警率以提升震慑力,然而在许多专家看来,单纯依靠增加警力投放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处处布警的确对不法分子有威慑作用,但也可能增加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对此,专家建议,解决之道要“近有预警系统,远要消除犯罪土壤”。
△图/视觉中国
此外,专家还认为,案件发生后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出发做以下事情:
关照案件、事故中人以及其他人的权利。比如停止传播现场图片、视频,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可能间接受创伤者的保护。
不信谣传谣,尽管悲悯之心殷切,但面对不确定的信息也要三思而行,避免感情用事。
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