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的魅力在于,它将人们带入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

There are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ll follow.
电影开篇的这句话可谓道出了生活的本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尊崇本性还是选择慈悲。二者其实恰为两个极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生物性极端,与人作为文明物种的社会性极端。并非黑白分明必须择一为主,而是相互交融难加分离。因此,二者形成的两条道路也是相对而言的:本性为主还是慈悲至上。
何为本性?何为慈悲?
Nature only wants to please itself, getothers to please it too. Nature likes to lord it over them, to have its ownway. It finds reasons to be unhappy, when all the world is shining around it, whenlove is smiling through all things.
Grace doesn’t try to please itself. Graceaccepts being slighted, forgotten, disliked, accepts insults and injuries.
显然,影片中给出的解释只是点到为止。弄清本性和慈悲所指,也许还需从生命诞生之初说起。
如果把地球上的生命历史缩成一年的话,八月中旬,复杂的微生物才进化出来。九月,海洋中出现了第一批无脊椎动物。十一月初,第一种脊椎动物出现。十一月月末,最初的动物离开水,移居到陆地。此后,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脊椎动物也移居陆地。十二月初,一些动物已经获得了防水的皮肤,不对水产生依赖。十二月中,一些动物能自己产生热量,并发育出羽毛来。第一只有皮毛的温血动物在同一时间出现,恐龙在12月25日灭绝,哺乳动物开始进化。12月31日清晨,猿和类人猿出现。我们,在最后一天结束之前两分钟出现。
这是1979年BBC纪录片Life on Earth中对生物进化历程做的比喻。如此看来,人类在生命历史长河中真的太渺小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渺小往往是将自己放在整个宇宙中进行横向比较,而纵向来看,人类史在整个生命进程中显得太太短暂。但同时,恰恰是诞生在年末最后一天的人类,成为了地球生命中最具智慧的物种,不敢说今后是否会有生物进化的超越了人类,但起码在目前,人类的确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这并非后来者居上,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DNA起作用的必然。
如果没有远古那些化石中的生物,就没有现在的人类。从最不起眼的微生物到现在的人类,生命克服的困难难以想象:从无形到有形、从水中到陆地、从变温到恒温、从四肢在地到双手解放。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适应自然环境的被淘汰,适宜生存的留下,留下的生物再进行下一轮的淘汰,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如果一个生物个体没有跟上进化的趋势,自己的基因无法传下去;如果一个物种没有跟上进化的趋势,物种灭绝。生命的存在是神圣的,但生命的竞争是残酷的,一代代进化中铁定不变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看,生命的本质就是竞争,受精卵形成便是第一次淘汰赛中的胜出,从此往后,淘汰赛应接不暇,生命的主旋律再也无法离开竞争的音符。
那些在进化过程中未被淘汰的生物,几乎全部都有制胜的法宝,或身形庞大难以攻击,或动作敏捷反应迅速,或智商极高擅于学习,或团队协作干扰敌人,即便这些都没有,起码也有铠甲护身,或擅于隐蔽自己,或让自己体内藏毒。这些都是为了使生命得以延续,而生命延续的另一层面,繁殖,也历经了无数次的进化。现今仍存在的生物繁殖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终指向一个目标——高存活率,这是生命延续的必要条件。依然充满竞争,依然残酷。
人类的DNA中有远古时代的记忆,竞争、淘汰,这是人骨子里面就存在的本性,不可能被消灭。我们渴望变得高大、强壮、灵活、聪明、合群,这种渴望是刻在基因里的,后天的经历只是一种加强。我们趋利避害,自私自利,不想负责任,这也是基因中就存在的,我们生而为人,可我们的本质仍是生物,我们与其他四条腿的,或长耳朵的,或其他奇形怪状的生物在这方面并无二致。从这个角度看,人性本恶,我们即便不想承认,DNA比我们的记忆长好几万亿年,我们的自由意志在时间面前显得太微不足道。
好在人类的智力在发展,我们意识到了自身的渺小,也意识到了生命之间的联系和竞争的残酷,于是,人类文明的一面被开发,除了竞争、淘汰,我们因心存善念、心怀悲悯而区别于其他生命。但正如电影中对Grace的解释,心怀慈悲,意味着可能被轻视、遗忘、厌恶、侮辱和伤害,因为道德并非在自然界立足的根基,自然界奉行的规则向来是弱肉强食。人类历史不乏文明奇观,但如果从生命诞生以来的历史来看,人类出现之后这段短短的历史再辉煌灿烂,又怎拗得过数万亿年进化的规律?人之初性本善,被理想主义者奉为圭臬,但从来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使这一言论成立,也是有条件的,条件是此处的“人”是受过人类独特的慈悲为上的教育的。
我也曾坚定地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最终发现,持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一些行为,比如蓄意挑事、背信弃义、以怨报德。从生命进化的角度看,人性本善只是人类反思自身得出的阶段性成果,但这一成果并不稳定,虽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经验传承下去,但最终能否与生物性本能一决高下,也许再过几万亿年才能得到结论。到时我们早已不在,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难以预料。毕竟,我们太渺小了。
但我们的确总忽视这一点。鸡毛蒜皮、爱恨情仇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调味品,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印证一个词:人为财死。很可笑,也很可悲。千万次的问: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延续。古人为了获得永生四处求仙问道,现代人为了长寿大力开发医药技术,这是逆自然规律的,但却无可厚非。肉体不能长存,那就用精神来弥补,于是思想萌发,于是理论遍地,于是文化灿烂。
可延续并非易事。但即便生活困苦,前路漫漫,人们仍在坚持,从未放弃。因为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潜藏在基因密码中的,人类进化不易,轻言拒绝这份饱含痛苦的馈赠,太辜负生命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