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仲与船员沟通最佳停靠点方便学生上船

中午出发的小学生集合完毕
云阳县最东部,一个东面、南面与奉节县相邻的地方,便是龙洞镇。这里山大坡陡,沟壑纵横,是重庆唯一跨长江的乡镇。
9月29日,周六。一大早,龙洞镇安监办主任张坤仲晨泳归来直奔办公楼,走到大门口时,习惯性地抬头看了看楼顶上的国旗,“嗯,今天风不大。”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朝办公室走去。
换上执勤服,把编号3030007的工作牌戴在胸前。站在衣帽镜前,他挺直脊梁,把领口、肩口挨个再整理一遍,“时间快到了,该去接孩子们了,要把他们安全送上‘校车’。”
把孩子们安全送上“校车”,是张坤仲十几年来雷打不动的职责。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李琅 记者 吴娟/文 李野/图
1
没有会议安排和巡逻任务,他都参与接送孩子
上午10时40分左右,张坤仲走出办公室,快步走向龙洞镇中心小学龙洞小学。
这所小学每10天放假一次,过4天再返校。张坤仲只要没有会议安排和巡逻任务,都会参与接送。这一次,他要送娃娃们回家过国庆节。
没走多远,一位年轻妈妈牵着一个小男孩走过来,小男孩一见他就笑。张坤仲摸摸小男孩的脸,轻声地问:“小宝,不记得叔叔啦?”小男孩跑到妈妈身后,腼腆地说:“记得,你是送我过江的张叔叔。”
一路上,张坤仲走到哪儿说到哪儿:这家有几个小孩,那家从对岸搬到了场镇,又有哪些家庭为了孩子读书在场镇租了房子……镇上这些事,他都记挂在心上。
花了10分钟左右,张坤仲到了龙洞小学,直奔校内安全稳定办公室。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抬头查看监控视频,然后翻阅校内安全记录本。
“今天多少孩子上船?”张坤仲边翻边问。
“不多,就十来个。”龙洞小学安全工作负责人说。
“晓得了,等会我准时来接。”张坤仲说完,又朝自己办公室的方向返回。
原来,他特意来学校一趟,目的是掌握学校放假的情况。他要接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全是别人家的。
2
没有家长陪同的寄读生,是重点护送对象
龙洞镇的场镇上,就这一所中心小学,幼儿部、小学部和初中部有2000余学生,90%以上走读,剩下少部分寄读。
中午12时整小学放学,14时整初中放学,是龙洞小学的惯例。每到那一天,张坤仲和同事轮岗,凡是上“校车”的孩子,全从校内接出,再安全送上“校车”。尤其是那些没有家长陪同的寄读生,是张坤仲和同事的重点护送对象。
这辆“校车”有点特别,只走水路,由当地船运公司运营,安全监管由当地海事处、交通局、港航管理处等多部门负责。
被龙洞镇人喊习惯的“校车”,其实是专门护送孩子们过江的船只,主要把孩子们送往江对岸的龙升村、坝上村、金道村。由远及近地送,每趟往返2小时左右。
9月29日这天,龙洞小学只有10个小学生、3个初中生需要过江回家。张坤仲与校内一名女保安,一前一后护着,带领两批孩子去场镇大麦沱渡口乘船。
从学校到渡口步行20分钟左右,张坤仲这天来回走了两趟。爬上爬下,经过黄土坡,经过场镇民居,经过临街商铺,13个孩子跟着他有序地迈着步伐。中途有孩子买零食,队伍就停在原地有序等待;有孩子顺路取包裹,张坤仲陪同去取;有孩子书包重,走路喘气,张坤仲就像父亲一般拿过书包背在肩上……
几趟下来,张坤仲全身发热,衣服后背汗水浸湿。站在渡口前,看着孩子们安全上船,他才缓下一口气。船缓缓启动,接下来的护送工作,由当地海事处人员接手。
3
这支特殊的护卫队,一坚持就是14年
为什么要接送这些孩子?
“2000年建校初期,在校学生有4000余人,顶峰时放假期间就有1000多学生需要过江。”龙洞小学安全稳定办公室主任朱长清,从建校初期至今,见证着“校车”的发展历史。
他回忆,建校初期,三峡工程蓄水前,江水湍急。因交通条件限制,龙洞镇船运运力不足,龙洞小学通过包船的方式,解决了孩子们回家和返校问题。由于过江孩子年龄跨度较大,小则幼儿,大为初中生,多为小学生,那时该校出动全校教师陪送陪接,接送任务大、责任重。
“曾有一次,乘船学生较多,不巧途中又遇到险滩和急流,船只被冲歪了……”朱长清说,船上的师生吓得不轻,个个青了脸,还好船手有经验,有惊无险。
提起这事儿,姜大友最清楚。他曾经是接送孩子们过江的开船师傅,现在是运送孩子们过江的船只老板。
姜大友今年45岁,祖辈均是龙洞镇人。他还记得,龙洞镇人最早靠老帆船和划桨人渡江,要是遇到大风大浪,根本不敢开船。直至2000年初,龙洞镇仍没有正规渡船,为方便当地人过江,采用的是私人自用船冒险运输。
姜大友说,2004年底,专属龙洞小学的过江船正式开航,标志着当地渡船运输走向正规化,所有船只由正规造船厂量身打造。从那年至今,已换下005号、001号、0088号3艘渡船,目前0168号、0108号两艘在航,最大船载量200余人。
张坤仲实际上不是龙洞镇人,2002年来到当地从事安监工作。刚来不久,他就发现两处险滩,一处叫牛家嘴,一处叫攀家沱。当时,全镇还没有一处正规的渡口,下船上岸可以说胆战心惊。
张坤仲记忆犹新,2004年,针对学生渡江难这一问题,县公安、交通、物价、海事等多部门组织开会讨论,最终决定启动专船,并在当地建设7个渡口,为孩子们保驾护航。而以张坤仲为代表的安全员、巡护员,就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护卫队。
这支护卫队,一坚持就是14年。
刚刚靠进码头的渡船
4
只要需要船渡,护送孩子的责任就要继续担起
当地人都知道,张坤仲有个习惯,每天清晨6时下江游泳,风雨无阻。多数时候他沿着江岸来回游,有时状态好,还会游过江。
不是兴趣,也不是为了放松,张坤仲坚持游泳有两个原因。他说,一是锻炼身体,二是直观感受每日江面变化,第一时间掌握江面能见度、水流、雾气等信息,及时传递给过往船只。
张坤仲还有个习惯:每当路过龙洞镇政府门前,他都会抬头看看顶楼的国旗。若旗帜被吹得哗哗响,就不宜开大船。他会马上拿出手机,叮嘱船家注意行船安全。
张坤仲27岁到龙洞镇工作,今年已43岁。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他的保护下成长,孩子们管他叫张叔叔。十几年来,往返学校与渡口的路,张坤仲从青年走到了中年。
有关“校车”最辉煌的历史,现在的龙洞镇很少有人再提及。这些年,该镇乡村硬化公路修建了70多公里,曾经依靠翻山和船渡的村落,已逐渐能驾车驶入,各村还相继增设了固定班车。有条件的家庭,搬到场镇安了家,也无需再搭乘渡船。如今,龙洞小学需要船渡的孩子已为数不多,目前唯有龙升村需要长期依靠船渡过江。
张坤仲说,只要有一天需要船渡,那么护送孩子过江的责任就要继续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