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没有BAT不碰的文娱生意。”这句圈内笑谈看似夸张,却也道出了几分真相。
在“怀胎”两年的《如懿传》首播前夕,三度冲击IPO却三度折戟的头部影视制作公司“新丽传媒”,最终还是选择了“卖身”。
不过,在当前对文娱股诸多限制的政策和集体遇冷的市场环境下,这并不是最坏的选择,何况还以 155 亿的天价卖给了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这甚至足够让人艳羡了。
尽管投资者看起来并不买账,阅文近日股价接连下跌,甚至一度跌至历史新低,但对有着“科技+文化”基础战略的腾讯而言,这都压根儿不叫事儿。
毫无疑问,对于早已在文学IP和动漫IP端深耕多年的腾讯而言,现在终于走到了大量兼并“制作”产业链的环节。
还不只是腾讯。它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和百度(爱奇艺),也绝非等闲之辈。它们手握重金,在中国风起云涌的文娱世界频频出手,甚至短兵相接。
“IP-孵化-制作(艺人经纪)-分发(渠道、发行、营销)-消费(衍生品、票务预订)”
娱乐资本论仔细梳理如上四大环节,发现BAT在影视娱乐的投资上面,从最早布局也最易资本化的IP端、渠道端,开始向各自的下游制作端、消费端排兵布阵。
不少文娱创业者对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说,“在中国进行文娱创业,走到最后,都逃不出BAT的手掌心。有人说在BAT中站队是一种现实无奈,但其实相比于默默死掉或被BAT嫡系部队干掉,能被BAT收编甚至是不亚于上市的绝佳出路和荣光。”
更多人关心的问题是,BAT在中国文娱产业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过去的时间里,它们分别将真金白银砸向了哪里?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新趋势?又有哪 6 家公司在BAT三家间拿了多家投资并维持了平衡?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意梳理了BAT三家截止到目前为止投资的 132 家娱乐行业公司,并从影视、动漫、综艺、艺人经纪等领域分析。
答案可能并不复杂。
腾讯:共投资 46 家
制霸动漫二次元, 打通影视制作上下游
梦想“连接一切”的腾讯,正在其文娱主战场加速攻城略地。年轻一代,则是“逆生长”的腾讯一直试图抓住的“黄金群体”。
从投资数量上看,动漫二次元是腾讯“收买”年轻人的核心战场。
腾讯目前在中国动漫领域的布局庞大且深入。小娱通过天眼查梳理发现,除了原有的糖人动漫、绘梦动画、使徒子等 14 家动漫公司外,腾讯在今年又新投了有狐文化、铁鳞社、幕星社、艾尔平方 4 家动画公司。
其中,有狐文化是原创漫画创造及IP运营商,旗下产品有《怪物恋人》《妖师传奇》等。幕星社是签约头部数位百万粉丝的漫画家KOL的品牌,代表性作品为《 19 天》、《SQ》等。艾尔平方,即卢恒宇和李姝洁工作室,是《镇魂街》《十万个冷笑话》漫改动画的制作方。从中可以看出,手持腾讯动漫海量IP的T家,想要实现从动漫IP孵化到动漫制作的全产业链覆盖。
在影视领域,腾讯在积极拉拢几大头部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形成联盟。
今年 3 月腾讯加持投资柠萌影业C轮融资,两家公司先后合作过古装剧《择天记》《扶摇》。而耀客传媒在 2014 年就已获得腾讯系入股,两家公司也曾展开过定制化的网剧合作,比如《幻城》《鬼吹灯之黄皮子坟》。
目前来看,与腾讯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新丽传媒。
今年 3 月,腾讯以33. 17 亿收购新丽传媒27.64%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最近阅文集团意图将新丽传媒变成自己全资子公司。
这当中也似乎释放出一种信号,腾讯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布局,从简单的参股换取合作转变为更为深入的业务和资源上的互补整合。
一向被视为核心的文学IP,腾讯除了拥有阅文集团外,还入股了作家匪我思存创立的双羯影业、作家江南的灵龙文化等公司。其中,匪我思存的《寂寞空庭春欲晚》和江南的《九州缥缈录》的剧版都是由早已被腾讯入股的柠萌影业制作的。
一个新的趋势是,腾讯开始加快布局网综和艺人经纪领域。
从去年年底开始,腾讯接连入股“跑男之母”俞杭英的原子娱乐和“选秀教母”龙丹妮的哇唧唧哇公司,后者出品过《明日之子》《创造101》两档人气网综。《明日之子》胜出的九大厂牌,全部签在哇唧唧哇公司。《创造101》出道后的火箭少女则全员签约腾讯艺人经纪子公司海南周天娱乐有限公司。此外,坊间也屡次传闻“歌手之父”洪涛将入主腾讯。
另外,腾讯还投资了杨思维的北京唯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壹心娱乐现在旗下签约赵又廷、白宇、李现等艺人,为腾讯日后的剧集提供了艺人资源。
阿里:共投资 54 家
重仓院线电影,建立生态闭环
相比腾讯,阿里大文娱的重心更多在电影上。
从 2014 年阿里巴巴收购港股上市公司“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起,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商公司便在电影行业频频出手,先后入股了华谊、光线、博纳等几家最受瞩目的电影制作公司。
今年 2 月,阿里又与万达签订战略协议,以46. 8 亿人民币收购万达电影12.77%的股份,成为万达电影第二大股东。
除了入股多家头部电影制作公司,阿里在院线上也有布局,包括大地影院、星际影城、凤凰佳影。
作为阿里大文娱版图核心之一的阿里影业,本身在内容制作方面乏善可陈,押注重点是在淘票票。
淘票票的业务本质,就是院线电影的消费端环节。院线电影兴,则猫眼和淘票票兴,反之亦然。此前阿里对万达电影的收购,被业内认为最直接的受益方就是淘票票。
“阿里影业不想做传统电影公司,阿里影业定位为基础设施公司。对上游内容公司来说,我不会作为竞争者出现。” 2017 年 6 月的上海电影节上,时任阿里大文娱“一把手”俞永福阐释了他对阿里影业的规划。
即便后来俞永福改任他职,这一战略在阿里影业依然延续。所谓“基础设施”,用阿里影业官方的话概括,即构建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三大渠道平台,淘票票即是典型代表。阿里影业寄望于借此赋能电影产业,别人生产金矿(内容),阿里卖“铲子”。
这当然是一个长远的设想。小娱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猫眼去年有超过亿元左右的盈利,微影方面也是持平或盈利的状态,而淘票票暂时还处于亏损状态。但在电影生态上,阿里搭建起了制作、宣发、影院的全覆盖。
不及在电影领域那般野心勃勃,阿里在剧集、网综以及艺人经纪领域都稍显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