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晨报讯 (文/图/视频 记者 刘萌萌)“你看,图纸上这些天鹅都是保护区范围内的天鹅,这是大天鹅,这是疣鼻天鹅,这是小天鹅……”7月20日,当新疆晨报记者见到拉格娃老人的时候,他正指着景区的导览图给外地来的游客讲解天鹅,告诉他们和天鹅如何接触才能不惊扰到它们。


62岁的拉格娃是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动物管护员,28年来他坚守在天鹅湖畔,为天鹅营造温暖的家,当地牧民亲切地称呼他“天鹅爸爸”,而接了他班的儿子昂秦,被称为“天鹅哥哥”。
巴音布鲁克景区天鹅家园栈道边上的一座小木屋,门口摆着几袋玉米粒,拉格娃老人正躺在一张简陋的单人床上,床前小桌上放着一个大大的水杯,墙上挂着一顶帽子和外套,这就是老人在保护区的所有家当。
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密布、水草丰茂,十分适合天鹅等水鸟的栖息与繁衍。在拉格娃及牧民的关爱与救助下,这里逐渐成为全国有名也是唯一一个草原上的天鹅自然保护区。而从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始,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数量已经从两千多只增长到七千多只。
曾骑马巡湖半个月

1990年,拉格娃成为了自然保护区的动物管护员,他和草原上的牧民一样,喜爱象征着圣洁、纯净的天鹅。天鹅湖保护区面积1368.94平方公里,地形复杂,除了河流草原以外,还存在沼泽和暗湖,在这里有120多种水禽栖息。每年四月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天鹅等珍禽从印度和非洲南部成群结队飞过崇山峻岭来此栖息繁衍。
“到我们这里来的天鹅主要有三种: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最常见的是大天鹅,每年3月飞来,10月底飞走,公天鹅脖子粗,母天鹅脖子细。”巴音布鲁克有多少只天鹅?这里的天鹅有几个品种?有什么特征?一说起天鹅,拉格娃就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天鹅是巴音布鲁克的吉祥鸟,护鸟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拉格娃笑着说。
每天早晨,拉格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救助站里的天鹅喂食。而他平日的工作就是巡湖,一是看是否有不法分子破坏保护区,二是救助受伤的天鹅等鸟类。
“以前条件不好,我们巡湖都是靠走路或者骑马,而且沼泽湿地深处车也进不去,经常一出去就是十几天。”拉格娃说,几块干馕,一架望远镜和手电筒,一匹马,就是他所有的装备。“饿了就吃馕,渴了就喝河水或者雪水,夏天经常遭遇暴雨,冻得不行,冬天就住在牧民家的羊圈里,那里最暖和。”拉格娃说,随着牧民对鸟类保护意识的提高,他们的主要工作便是查看有没有老、弱、病、残的天鹅留在湿地里,“天鹅的天敌是狐狸,这家伙经常咬伤天鹅,还有一些天鹅冬季的时候翅膀会被冻在湖面上,我们就把这些天鹅带回救助站,给他们治疗并喂养。”
拉格娃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2011年,妻子布鲁盖从单位退休了,于是她成为拉格娃的好帮手。她制作的玉米粥,是天鹅最好的保健食品。“刚救助过来的小天鹅喂玉米粒不容易消化,会拉肚子,所以要喂玉米面,这有助于它的消化。10天后,小天鹅就能慢慢吃颗粒了。”拉格娃说,近30年来,他们救助了近80只天鹅。
儿子接力成“天鹅哥哥”
2011年,拉格娃到了退休年龄,妻子和孩子都希望他能回到和静县生活,但都被他拒绝了:“我不能离开天鹅,离开了天鹅,就像离开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天鹅在一起是我最快乐的事。”就这样,拉格娃继续义务当起了天鹅管护员,因为年纪大了,拉格娃只在夏季到天鹅湖住,冬季回到城里,儿子昂秦接了父亲的班。
受父亲拉格娃的感染,昂秦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天鹅守护者。2009年,昂秦正式成为保护区管护员,他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天鹅哥哥”。
和父亲巡湖不一样的是,昂秦和同事们的条件好了很多。“保护区安装了上千个监控,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每个地方的情况,不用再那么辛苦地去巡湖了。”昂秦说,一旦监控发现异常,他们便会立即赶往湿地深处进行探查。
2012年7月底,昂秦从监控里发现一只因为和别的天鹅打架导致翅膀及颈部严重受伤的天鹅,他和同事们将它抱回了救助站。天鹅已经奄奄一息,羽毛被鲜血染成了红色,眼睛里流露出痛苦的表情。
昂秦和父亲心疼极了,立刻拿来云南白药为天鹅止血,并为它固定折断的翅膀,用纱布包裹好。昂秦和父亲每天都定时为这只受伤的天鹅换药,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天气逐渐转冷了,天鹅的伤也恢复得差不多了,我和爸爸决定放飞它。为了纪念三个月的相处,我给天鹅脚上系上了一条红丝带作为标记,希望它健康得活下去,来年我们还可以在天鹅湖见到它。”昂秦说。
第二年春天,天鹅湖陆陆续续飞来了天鹅。一天,昂秦照例去湖边巡查,看见湖面上有天鹅,“我习惯性地一边拍手一边发出‘咕咕咕’的叫声。就在这时,一只天鹅向我游来,到了眼前我才发现,这只天鹅的脚上系着红丝带,那一刻,我激动地哭了。”昂秦说。
成为保护区一道风景
如今,年迈的拉格娃已经无法再去巡湖,考虑到老人对天鹅的感情,景区专门给他建立了一个小木屋供他看护天鹅时休息,不少游客来游玩时,都会听导游讲讲“天鹅爸爸和哥哥”的故事,老人的木屋前还摆放了一个箱子,里面是数十袋喂养天鹅等鸟类的食物,游客可以购买专门的饲料喂养天鹅。
拉格娃老人边把饲料递给游客,边告诉记者,“这个季节,小天鹅已经破壳了,天鹅父母们带着小家伙们都躲在湿地深处呢。”拉格娃说,“以前天鹅看见人,它们就会惊恐地飞走,现在你站在离它们50米远的地方,它们依然可以安静地游水,只要我们善待动物,就能跟它们和谐相处。”
而正是因为越来越多像拉格娃父子俩的人在付出,让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鹅为和静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让该县旅游人次接近200万人次,从2015年开始,旅游年收入连续突破5亿元。
拿着望远镜,记者看到,皑皑雪山下,广袤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湛蓝的天鹅湖一片宁静。湖畔,天鹅和海鸥在水上嬉戏,岸边,游客们笑着投喂食物。不远处,许多水鸟掠过水面,飞向天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竟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