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此句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前句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此句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前句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所以,苏轼赞颂的自然是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周瑜周公瑾。描述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时的英姿。
“羽扇纶巾”是古代对儒将服饰通行描述。周瑜相貌俊美、通晓音律、文武双全。所以苏轼用此句描述。
今人有疑此句是描写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诸葛亮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书中虽以《三国志》的史实为框架,但也多有演义虚构部分。作者罗贯中受历史上“拥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对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也多有夸赞。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决胜千里的形象。苏轼生于北宋,自然不会知道明初会有罗贯中把诸葛亮如此的描写,与他描写的周瑜还“撞衫”了。
2首先,这几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不是《赤壁赋》。
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只写周瑜,没有一个字说到诸葛亮。如果把小乔初嫁理解为嫁给诸葛亮,那和“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会引发战争的,请谨慎。
3问题: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多版本,有的版本中明确说出“三国周郎赤壁”。
前言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不是《赤壁赋》。
羽扇纶巾是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但是并不一定是指诸葛亮或者周瑜。不过,在苏轼的这首词中,肯定是指周瑜。
一、羽扇纶巾的出处最早使用羽扇纶巾这个词的作品,应该是苏轼的这首词,但是类似形象描述出自晋代裴启在《语林》:
《语林》曰: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文中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被苏轼化用,用在了周瑜身上。
《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不同的版本,例如胡仔(1110~1170)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这一版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酬江月。’
这首词上阙写”周郎“,下阙写”公瑾“。周瑜字公瑾,这首词的羽扇纶巾毫无疑问是周瑜。
也有别的版本, 没有说出周瑜两个字。南宋洪迈《 容斋续笔·卷第八 》中,提到了苏门弟子黄庭坚书写的一版《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
词中,加【】的,是两个版本不同之处。这个版本没有写“周郎”赤壁,而是“孙吴”赤壁。
但是孙吴就是东吴,后面写到遥想”公瑾“当年,且有“小乔初嫁了”为证。所以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没有争议,当然是指周瑜。
我们最熟悉的羽扇纶巾,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写道:
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在三国演义中,最常见的其实是纶巾羽扇,而不是羽扇纶巾,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只见蜀兵列成八阵。三鼕鼓罢,门旗两分,数十员将簇拥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方裾。车傍展开一面黄旗,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
唬得师、邓二人汗流遍身,回顾军士曰:“原来孔明尚在,我等休矣!”
除了周瑜和诸葛亮以外,还有很多人物形象也用了”羽扇纶巾“或者”纶巾羽扇“。
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中,写的“周公”:
正值月白风清,夜半三更之次,忽见一人,黄眉白发,身体雄伟,纶巾羽扇,鹤氅蒲鞋,徐徐自外而入,谓世充曰:“吾乃【周公】也........
明朝另一位小说家余邵鱼《春秋列国志传》中,孙膑是这种打扮:
只见齐阵门旗开处,推出一轮逍遥车,【孙膑】纶巾羽扇,在呼:“太子别来无恙乎?”太子视之,乃孙膑也......
姜子牙也是这种打扮:
子牙纶巾羽扇,升坐中军,诸将参见已毕。【子牙】令军吏窃通诸将,挨次而出,各逞其勇....
虽然羽扇纶巾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但是苏轼的这首词写的周瑜是毫无疑问的。
后人小说中的羽扇纶巾,可能都来自于苏轼的这首词。
4苏轼写这篇词的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名扬天下,因为罗贯中先生还没出世,诸葛亮深入人心全靠罗先生的《三国演义》,所以词中"羽扇纶巾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没诸葛亮什么事。这就是野史总比正史精彩的原因,野史可以自由发挥,可以无限想象,甚至可以雌雄颠倒,正史就只有一个模子,你若自由发挥,那些羽扇纶巾的老夫子就会唾骂你,让你羞愧得想寻短见。
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是人生遭贬不顺之际,被贬黄州做一小官,黄州也就是如今的黄冈,也就是赤壁附近,苏轼游玩到此,诗性大发,由此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词的开篇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简单明了的点出周郎周瑜的大名,紧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描述赤壁之战的画面。
继尔词中又提起美人——这似乎是唐宋文人才子的硬件之一。美女上场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至此一首千古绝唱就写完了,说的就是周瑜周公瑾指挥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很多人误认为是诸葛亮的原因在于"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因为很多的影视剧中包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这么一幅形象,手握羽毛扇,面带微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已千里之外,不过现在我们终于弄清楚了,赤壁怀古里面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他们的衣服只是同款了而已。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抑曹扬备,作者罗贯中先生不但跟曹操过意不去,就连英姿飒爽的帅哥周瑜也不待见,把一个神武英明的军事将领活生生给写成心胸狭窄,鸡肠小肚的小人,难道是因为他娶了一个美人叫小乔吗?
5大家好,我是“古今事皆付笑谈中”喜欢的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谈古论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整首词说的就是周瑜周公瑾。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在史实的赤壁之战中,领导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的是周瑜,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没有借东风,压根没有诸葛亮任何事。诸葛亮在这场战役最大的贡献只是出使江东,促成了孙刘联盟合力对抗曹操!
6这是赤壁赋?
《浪淘沙.赤壁怀古》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这个从《赤壁赋》来。
7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这句诗词完整的看,全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公瑾是周瑜的字,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诗词的其它内容呼应可以确定为周瑜。
羽扇是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纶巾是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词的意思是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8
苏轼已经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答案,是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历史当中,周瑜的形象是不弱于诸葛亮的,属于被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故意丑化的人物。
周瑜年少成名,身长体壮,容貌超群,并且精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正史评价周瑜:有王佐之才;性度恢廓;实奇才也。
而范成大更是赞誉其:“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可见其风采。
赤壁之战实任指挥,大破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当真是无双风采。
位高权重,风流倜傥,娇妻美妾,实乃三国英雄人物之巅峰了。
9首先,题主所引用的这句话原话应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话的出处,并不是《赤壁赋》,而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读完这首词,您就应该知道了,这句话描写的是周瑜周公瑾,并不是诸葛亮。虽然诸葛孔明日常的画风也是羽扇纶巾,谈笑自若,但是苏东坡的这首词,明明白白怀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至于题主所提到的《赤壁赋》,苏轼曾经写过两篇赤壁赋,一篇叫做《前赤壁赋》,一篇叫做《后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东坡也曾经提到过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他借用同行游伴的口吻说: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曹操当时之雄,固有不可一世之气概,而今也踪影全无,这是抒发一种人生虚无的感叹,与曹操、周瑜的事迹,以及赤壁之战,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接下来东坡的答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颇可吟味: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的随心所欲,顺乎自然,潇洒超逸的精神境界在这段话里表露无遗,令人赞羡。
《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在凭吊古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只是在抒发作者自己一种达观超脱的情怀。
词与赋均是千古名篇,限于篇幅,这里不多引用,题主如有兴趣,可以找来一读。
大家好,我是@梁城月 ,关注我,我们一起谈笑古今。
要问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谁,毫无疑问是指周瑜。
但是有人要问了,羽扇不是诸葛亮用的吗?咋又成了周瑜的代表了?苏轼写周瑜为什么是羽扇纶巾而不是横刀披甲,是谈笑间而不是绞尽脑汁累到吐血?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为什么这么形容周瑜。
首先“羽扇纶巾”作为一种古代司空见惯着装习俗,最开始并不是诸葛亮专属打扮。
但是诸葛亮天天这么穿,鹅毛扇一摇马上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常有魅力,被无数文人墨客崇拜,于是成了羽扇纶巾的代言人,也成为后世大儒名士们纷纷仿效的形象。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诸葛亮的穿衣风格流传千年对后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一提起羽扇纶巾人们肯定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诸葛亮了。
但苏轼为什么用羽扇纶巾代指周瑜呢?这不是矛盾吗?
你说对了,苏东坡就是要制造矛盾。这句话引自《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演义中(注意不是正史,历史上周瑜很大度)周瑜和诸葛亮明争暗斗了无数回合,可以说这两个人谁都容不下对方。尤其是周瑜,对诸葛亮那是相当的嫉妒,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慨,恨不得看见摇扇子的就想推河里淹死他。
因此,苏轼动了小心思,故意用羽扇纶巾代指周瑜,别出心裁,制造矛盾。而且史上火烧赤壁周瑜的功劳是比诸葛亮大的,因此羽扇纶巾这一智者的代表放在周瑜这个高气质高智商的美男子身上更合适,你诸葛亮就应该把这套装束让给人家。
历史上的周瑜非常大度,谈吐不凡,非常有大家之气。在现场上,周瑜镇定指挥,胸有成竹,大势在握,肯定当时是是手摇羽扇谈笑自若,转眼间就赢了战争。
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