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心成语多与想有关,是古人不喜欢用脑字?还是真以为是心在想?心字,无简繁体之分,传承至今。甲骨文心字清楚表示心脏。据不完全统计,含“心”字的四字成语有
题主观察仔细。的确带“心”的汉字基本都和“思”、“想”有关,不管是“心”或者“忄”。
“快”,本意是情绪愉悦;“懂”,也是思维活动或状态。但这好像都是大脑的功能啊??。
古人认为,心,为人性之本;性,由心(忄)而生。人性决定思想,继而决定言行,人的情绪也受思想影响,所以,心是思维活动核心。因此很多带“心”部的汉字都表思想活动或情绪有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丨《诗经·小雅》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丨《列子·汤问》
如上述最早期的先秦文集,这里的“心”,都表示思想活动。只能说祖先智慧,大道至简,究其本源。
以上是小编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古人认为心才是思维器官,思想情感都与心有关。
3按照人的意识来说,并不是只有一个,第六意识就是大脑,但是不是主导意识,大脑可以思考,但是并不能对自己的事情进行决策。
我们在对一个事情进行抉择的时候,比如抽烟,都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但是身体心理上抽惯了后,就会控制不住的想抽,那么,控制不住想抽的是哪个意识?认为抽烟不好的又是哪一个意识?
内心总有一个天使,有一个魔鬼!
这个抽烟,控制不住想抽的这个意识,并没有太多的思考,不由自主的就想要满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我们可以说是潜意识。那个魔鬼。
还有一个天使,内心很明白,抽烟会严重影响身体和未来的寿命等种种坏处,会去劝不由自主的那个意识,如果自控能力不足,一般还劝阻不住,顺从了身体的欲望。
这个天使,就是我们的大脑,第六意识,表意识的所在。而潜意识,就是我们的心,但是并不是心脏。
4古文字是物质世界运转在人们大脑中留下的精神印象的抽象化形态。在中国古代哲学、医学乃至思想史中,人们都比较注重“本”,如中医治本、重农抑商、求利保本。在这一套哲学体系里面,综合各个领域的关系,古人认为,心生精,精生髓,髓生脑,脑主神。这一套关系你品品,人活着是因为心脏跳动,大脑无法单独存活,所以主宰脑的是心,也就是“本”,因此,人之本是心,人想就是心想。我自己琢磨的,可能是这样。
5是心在想
6古语、今语是有差别的,有语言文字的演进因素,有些细微处需要仔细体察。
“心”字在古语中并不是思维器官,而是“愿望”,所谓心愿。比如蕙质兰心就是说像兰花一样的美好愿望;专心致志是愿望的专一坚定;勾心斗角是不同的愿望;口是心非是嘴上讲的与真实的愿望相反;佛教说的明心见性也是愿望。愿望是思维的结果而并不是思维行为或思维器官。
今语的心字意义比较模糊,心与思、想渐渐有同义的走向,但依然还是更多地有愿望的内涵,比如心想事成,你可以理解成心里想,也可以理解为预想的愿望;用心,既是思想、注意力的专注,也是愿望、希望、目标的专注;三心二意不是说胡思乱想,而是愿望、希望、目标的朝三暮四......
我认为,心字还是应该理解为本意“愿望”比较确切。
7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认知并不一定比古人多,我们到现在为止一直以为的真理可能并不一定对,思维和记忆本来也不是完全统一的,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神经网络肌肉等等,目前并没有说的很清晰,还在不断的探索中,那么我们咋能就说这句话是错的呢??
8古人认为,
“思”既是心的行为,也是大脑的活动。
请看小篆中“思”字的形象,
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即脑壳。
9
想东西的确需要用脑子,不过心脏又与人的脑子息息相关,互相牵连,人的心情都与看事情态度不同起伏而变,心脏调动频率也各尽不同,用心比较能形容心情的变化,用脑却表现不出来,所以就造成了用心造成语比较多的局面,也事实反映了文人用字把捏的十分准确,恰到好处。
10古人所言心者,非肉团心也。
心者,心性也。离开物质,即精神层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