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中歌词多有瑕疵,如“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明显存在语?4蠹以趺纯矗恳皇缀玫母枨悄谌萦胄问降耐昝劳骋弧8璐释昝溃鞫呷币徊豢伞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许多音乐爱好者也都曾经置疑过这句歌词。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这句歌词出自歌曲《大中国》。歌曲创作于1994年,当年很流行。但这句歌词的确存在语病,病在哪里?答案是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珠穆朗玛是山峰,而不是山坡。
通俗的讲,山峰是山的顶峰或山尖,高度计算是以海拔多少米作为计量单位。而山坡是指山坡的倾斜角度,以度来作计量单位,文字描述或形容常用陡、缓、大小等词。总之,山峰与山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句歌词的作者为什么会犯下概念混淆的错误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押韵的考虑,为了押韵,才犯了“因辞害义”和“因韵害义”的毛病。也就是说,作者颠倒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这首歌的歌词押的是uo韵,为方便大家了解这首歌的韵,我们先看一看前四句的歌词: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从首段歌词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歌句尾的国、错、坡,押的是uo韵,黄河的河字虽没押uo韵,但押的是uo的邻韵e,之所以出现最高山坡的坡字,完全是为了押韵。
这句歌词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具体改法如下:
原词“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去掉峰儿二字,将句末的坡字改为峰字,组成的新的句子是“还有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峰”。
这样改,尽管不够押韵,但语句通顺了,表达的词意更为准确了。
为什么这样改?因为这是写作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当词的意与韵产生矛盾时,必须要以达意作为取舍的标准,绝不可因韵害意。不这样,便是本末倒置。
2在汉语中,存在语法错误的地方很多,最典型的是“救火”。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语法讲的是普遍现象,并且是在语言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所以,在语言也好,歌词也好出现与语法相悖的情况也正常,只要人们能明白就好。
3一首优秀的歌曲不仅旋律要优美动听,歌词也要朗朗上口,通俗一点讲就是要押韵。歌词的押韵虽没有诗词押韵那样严谨,但也不可或缺。随便找一首歌曲,你品你细品!所以在歌词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就要进行一些艺术加工,只要主旨意思没错,听众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大中国》这首歌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从歌词创作的角度来看这句不算语病,在我看来起码比某些无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歌词要好很多!
4又不是法律公文,大家能听懂什么意思就行了,我就不相信你平时说话没有病句。
流行歌曲本来就是快餐,你还想吃出满汉全席的感觉?
5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打扫卫生”就是病句,现在人们常说,也就正常了。按客观实际,“用心思考”,也不对,应为“用脑思考”,心是没有思维能力的。不过,有些歌词,的确有语病。维护祖国语言纯洁,需要对此加以治理。
6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景,有时是病句,有时不是。
比如这句:“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如果没有特殊的语景,孤立看这个句子,无疑是病句如果放在《大中国》歌词中,则不是病句。有人会说,你这不自相予盾吗?不矛盾!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山峰,这是世界公认的,是不是最高山坡呢?这有点意思。
我们习惯把峰理解为山的顶尖,世界测距一个山的高度一般以山尖与海平面垂直距离为标准,称之为海拔。山尖以下的四周往下的面称为坡。我们通常也有东坡,西坡等称呼的习惯。所以这里面就出现了两个慨念,一个“峰”,一个“坡”,这两个意思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顶,一个是面。即然前面己经确定是峰,后面就不能是坡。
也许有网友要问,即然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山峰,无疑他的坡也是世界上最高坡,从这句话的表述上来看,合情合理也没错啊!
但是从语法上来说,慨念不能混淆,主语是峰你偏要扯坡。
所以说孤立地看这句话是个病句。
如果放在《大中国》歌词中则不是病句。我们来分析一下歌词。
我们拥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長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歌词中,为了体现大中国的“大”,把黄河和长江比着龙,虽然龙是华夏的崇派物,是图腾的象征,精神上是丰富了,可气势上弱了许多。黄河,长江,多长,多大,多气势,这是为何?就是为了体现大中国这个“家”大,长江黄河只不过是这家里盘着的两条龙,紧接着就是峰的弱化,珠穆朗玛峰多雄伟,在我“家”只不过就象一个山坡而己,侧面反衬大中国这个“家”大。这是诗歌创作中惯用的手法。歌词还发现一个趣向:就是“珠穆朗玛峰儿”的“儿”字。这是口语语气,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深度解读,这个“儿”可理解为珠穆朗玛是大中国“家”的一个儿子,这是比喻手法。所以说不是病句。
7有些歌曲的歌词确实病句多多,但民众能够听懂,没有歧义,也说得过去。但中国地域广大,有些规范的语言,对北方老百姓来说,是正常的,到了南方,却听不懂,可能在南方就是病句了。因此规范语言应用,是要做好的。
8你说的问题,只是小瑕疵,所谓瑕不掩瑜,并不影响歌曲的传唱。如你所举的例子,其实也说得过去,前面长江黄河是两条盘龙,说珠穆朗玛峰是高坡也未为不可。诗中有:“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的句子,立在相外,无古无今,藐视天地。又有畸人,畸于人而侔于天,难以常理去解。
9题主好。
我认为“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不该算病句。不管是珠穆朗玛峰还是泰山、华山、二郎山……抑或我家附近的无名山,首先它们都是一座山。既然是山就有坡,因此说珠穆朗玛峰是我国境内最高的山坡也就没啥错误可言了。当然如果用“最陡或最长”可能更准确,但用最高并不会影响到意思的表达。毕竟只是一句歌词,太过“科学”也没这个必要。
一首歌曲从构思到创作再到制作直至最后出版发行,中间会经过很多修改、润色和审查。在这个流程中,我想参与人员肯定会发现这个“最高山坡”的。但为什么最后《大中国》会以我们所认为的带着“病句”登台亮相?我原因大概如下:
高枫的《大中国》绝然不同于郑秋枫作曲的《我爱你中国》和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高枫切入主题的角度有别于后者。他避开了“宏大”,完全把祖国摆在一个“家庭”的视域范围内。“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就像张家李家一样,作者笔下的家就是“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也不同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多花”。后者明显预示着接下来将会出现一个宏大的概念。黄河长江在高枫的“家”里也只是被描述为两条龙而已(尽管两条龙不足以表现出黄河长江的大气势)。因为是在家里,这样的表述也就显得很自热、舒适。
《大中国》的歌词就像是一个“孩子”对“家”的倾诉与赞美。太过庄重会失却了那份略显天真的况味。再配上吸收、借鉴了很多中国民歌元素的旋律,当《大中国》唱起时,总会让人联想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手舞鲜花和彩带,尽情歌唱着他们的国家。
现代汉语的韵并不多,只有十七韵。而用汉语写就的歌词基本都是一韵到底,因此结合《大中国》歌词,我们可以说,用“山坡”(uo韵)一词肯定有押韵上的考虑。还有在一个乐句里出现两个“峰”字,并且距离很近,很容易让人觉得絮叨、啰嗦。
不管怎样,《大中国》都是一首非常成功的爱国歌曲。它将被人们永远记住。
10对于“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这句歌词,很多人认为是病句,"因文害义",我却不以为然。
首先,山峰由山坡构成,无坡不成峰山峰不是抽象的,更不是最高的那一“点",它是由四周的山坡围拢的一个立体结构。如果认同珠穆朗玛峰最高,那么它周围的山坡相较于其它山坡,自然也最高。严格地讲,从山脚到山顶的任一面都是山坡,只不过有的低有的高罢了。这首歌广为传唱,看不见“因文害义"的影子。
其次,对艺术作品中的所谓“瑕疵"要包容大度,即使是"瑕疵"也瑕不掩瑜有的作品为了韵律或特定目的,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有时就不被常规认可。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了押韵,首句中的"斜"一般都读作xiá,如果你要“较真",说字典里"斜"根本没有xiá这个读音,只能读xié,那别人也拿你没办法。
鲁迅《孔乙己》最后一句,因同时用了“大约"“的确",被很多人定性为病句。
我的看法是,语法这个规范是为初学者制定的,它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枷锁。就像小孩学走路时,要借助学步器,一旦能够独立行走,就不再受学步器的约束。
好像清华大学有一句口号:“无体育,不清华"。如果要钻牛角尖,"不清华"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因为名词不能受否定词“不"的修饰。但是大家都明白,这里的“清华"活用作动词,即成其为清华的意思。
拥抱西瓜,丢掉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