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很高的才能,也不得不找些小事情过活。自然,文学
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很高的才能,也不得不找些小事情过活。自然,文学家美术家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尤其是相对于企业家财富而言,大都寒酸尴尬。显然,大家都知道“孩子倘无才能寻点小事情过活”是一句大实话,只是不愿意听。社会上的家长总是喜欢己难为,难以为,无能为的事情寄托在下一代,从沒想过自己没本事的事下一代一定有吗的道理,所以鲁迅认为旧的教育思想要“吃人”的。
2这是鲁迅遗嘱中的一句话,全文是这样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全文只有七句话,全都是交代自己去世后应该怎么做,家人、朋友应该怎么做的实在话,毫无半句废话。其中,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是对儿子周海婴的期待,希望孩子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鲁迅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想孩子的人生能顺利一些,二是他务实,不愿意孩子做无用之人;三是想要孩子能够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
文艺道路艰辛 鲁迅不愿儿子再受其苦
文学和艺术学成固然风光无限,且能青史留名,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何其艰辛。一个人要想在这方面取得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天赋、机遇,等等。否则一生碌碌无为不说,很有可能一辈子都贫困潦倒,连生活都成问题。
鲁迅是文学界的泰斗,生前经常扶持资助年轻的后辈。在这过程中,他常常能碰到各种怀才不遇的青年作家,像萧军、萧红等都是如此,虽然才华横溢,但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当中。他非常清楚他们的处境,也明白他们想要摆脱困窘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走上这样的道路。
鲁迅务实 不希望孩子成为无用之人
鲁迅先生骨子里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当年去日本学医是为了救治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的痛苦。但是当他看清楚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改变大家的精神。
所以,无论是他学医,还是从文,都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实实在在的用处,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状态。但是当他投身到文艺界后,却发现有许多人都在夸夸其谈,只会空谈,只想着自己闲适惬意的生活,或者变得文艺小清新起来,而不愿面对真实的生活;或者变成只会读书的呆子,做不了有用的实事。就像《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除了“茴香豆有几种写法”外,有用的事情一点儿也不会做。这些都是鲁迅抨击的对象,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这样。
所以,他才会在遗嘱中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鲁迅一生悲壮 希望孩子能得到平淡的幸福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先是少年时代家道中落,然后又遭遇不幸的封建包办婚姻,直到遇到许广平才得到短暂的幸福;后又与兄弟决裂,个人生活一生不顺遂。与此同时,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一生都在为这个落后的国家在有心,在呐喊,也在战斗,很少想到自己。
而在这句话中,鲁迅没有像别的父亲那样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干一番大事业。因为这些他自己已经干得够多了,所以他希望孩子能有事情可干,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就行,至于别的什么大事业,有没有都可以。
由此可见,这句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里面却蕴藏着鲁迅对孩子深沉的父爱。而周海婴也没有辜负父亲所望,后来成为无线电专家,自甘于平淡的生活。虽然生活中也遇到过困难,但都克服过来,而且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儿女双全,子孙满堂。鲁迅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3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分析鲁迅大师的这句话,最重要的两个字我想是“才能”。简单来说,作艺术家与文学家是极需要天赋的,有的人皓首穷经一辈子思想高度可能达不到一个天才二十岁的高度,艺术更是如此,更需要创造性,没有才能的人搞文字或者搞艺术只能碌碌无为一辈子,所以不如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
其次,鲁迅大师所在的年代是极其黑暗的,在这种年代下,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怎么会坚持本心的搞文学和艺术呢,倒不如去学手艺。
以上是我的观点,望采纳。
4我觉得周先生这句话有两层涵义:
首先,这句话应该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感叹,也是对过往存有的遗憾,作为一名文学家,可以说周先生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然而,文学家也是人,即便他什么都看透了,也彷徨了,也呐喊了,最后却发现依旧无法改变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才是最令他痛苦和遗憾的,也许他思考过这一生,如果一直做个医生,也许会少些遗憾,但如果没有试过文学救国又怎能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呢,毕竟脚下的路再多也只能择一条而行之~
其次是告诫,用自己一生提醒孩子,文学的道路难行,即便是有了他的成就又能如何,不如做些务实的小事,过平静的生活,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奈吧~
最后可能还有一点点期望吧,也许文学艺术并非无用,只是需要用实践来支撑,要真正的融入生活,尝尽人间悲欢喜乐,从中汲取营养,做农民中的文学艺术家,做文学艺术家中的农民,或许一切还能挽救~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我最先想到的是余华的《活着》,富贵这一生,从家财万贯到孤独终老,什么悲欢喜乐都随风而去,只剩下活着,这或许才是人生最实在的归宿~
5鲁迅先生这句话很好,他是从生存的角度考虑,人得先养活自己,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再说,不然凭什么谈理想?
历史上不乏为了艺术不向五斗米折腰的人,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是据考证他的生活全靠朋友接济。
并且很多文学家、美术家也并非不食五谷杂粮,什么活都不做,他们也大多是从小事做起,一边工作一边做学问。
所以说先有生活后有创作,贴进生活才能打好艺术基础,才能有一天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情。
为什么说是空头文学家、美术家?就是说它们只是装点门面,摆谱用的,最实际的先填饱肚子再说。
6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很高兴与大家聊天,今天要聊一聊有关鲁迅先生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化战士。在小说、散文、杂文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他的《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等小说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按理说,这样的一位大作家也可以鼓励和引导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从事写作,当一名作家、记者或者编辑什么的。可是,鲁迅先生在自己临终之前,却对自己与妻子许广平唯一的儿子周海婴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美术家。”
这就奇怪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实这跟鲁迅先生务实的人生态度有关。鲁迅先生自从弃医从文以来,就立志改变中国民众愚昧无知的思想,提振中华民族萎靡不振的士气。因此,他用自己的一支笔,不遗余力的揭露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以及人吃人的本质。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被小镇上的老婆婆、打杂的短工、狠心的堂伯等人折磨致死。其实这些人也只是社会底层的人 ,也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可他们不敢反抗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偏偏要去欺负更弱的妇女祥林嫂。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对祥林嫂表达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欺负祥林嫂的人表达了强烈的愤怒。
鲁迅这样一个踏踏实实为民请命 ,造福人民,甚至可以不顾自己身家性命的人。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顶着一个文学家或美术家的名号,尸位素餐,混吃混喝的。所以在临终前说了那样一番话。
也许鲁迅先生的这番话发挥了作用,他的孩子周海婴长大后果然没有当作家或画家,而是成了一名著名的电机专家,同时还是一名资深的摄影师。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寻一点小事情过活,不要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美术家”这句话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有写作或绘画的才能,如果不是真的能以绘画或写作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那么还不如去做理发师、司机、厨师、泥瓦匠这样的普通工作,起码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好处。
7鲁迅先生说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至理名言啊!可事与愿违,现实社会的家长偏偏与此背道而驰,先贤圣人孔子说过,因才施教,而我们的家长既不知子才,也不知己能,强加给孩子各种泊来之事,什么钢琴课,美术课,书画课,更有甚者给那么小的孩子来个模特培训课等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但也不能做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那样会苦了我们的下一代。
现代社会浮躁之风太甚,都想不劳而获一夜成名,崇拜什么歌星影星?那么小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点滴小事做起,不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
鲁迅先生说的是何等的透彻,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的才能,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根本。
8凡真正的大文学家、美术家都特别有思想,
特别敢说话、敢表达,
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本能的热衷于对抗世俗与人性的弱点。
所以,
他们活在世俗中,
就特别容易挨骂、遭恨、被排挤,
经常被故意误读、甚至被干掉……
如果心理不够强大,命不够硬,
很容易得肺病、胃病、肝病、心脏病,
还容易得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
自杀率还特别高,
比如:
鲁迅、莫扎特、梵高、徐青藤、曹雪芹等。
只要能扛过一座座火焰山的文学家、美术家,
基本都能活个百十来岁,
而且,创作力一直旺盛,
比如:齐白石先生、杨绛先生等
真的都那么不易活,
那本无才能的空头的文学家和美术家呢?
可能比真的好活一些。
虽然,
他们可能靠与文学艺术无关的才能,
在活着的时候,
获得名利双收、位高权重,
也大有可能比真文学家、美术家,
看起来更像真的文学家、美术家,
不过,
真的文学家和美术家的灵魂是美的,
对人类的灵魂是有贡献的,
一个“家”字名至实归。
空头的呢?
一个“家”字放在他们头上,
毁尽天下千万家。
鲁迅先生说的不是教育,而是良心。
9
年少时,有一次班会的主题是“我的理想”。一群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想当歌星,有的说想当演员,有的想当企业家,有的想当文学家,还有的想当美术家……
全场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同学们踌躇满志,志在必得。
很多年后,老同学再重逢,正是年富力强时。当年那个想当演员的同学现在是保险推销员,想当歌星的同学现在在做销售,想当企业家的成了老师……
提到当年的梦想,有的人一笑而过,有的人转移话题,有的人甚至说,早已记不清了……
令我欣喜的是,有人还在延续着当年的梦想。其中,有一位女同学,她现在在机械厂上班,工作之余,一支笔、一张纸,一张坚韧而略带沉思的脸庞,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坚持写作,笔耕不缀,依然继续着文学梦,慢慢地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现在已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她说,梦想是美好的,但是,生活是现实,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寸岁难行。梦想与现实有差距很正常,但并不矛盾。做人必须面对生活,再心高气傲的人,当兜里只剩下十块钱的时候,都要低下高贵的头。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不是每个人都有琼瑶、金庸、韩寒的强大的文学天赋,少年成名,从此名利双收,因为,站在金字塔上的永远只能是少数人。
鲁迅说过,孩子长大后,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木家。这是一代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洞察世间百态后的大智慧。
我们可以脚踏实地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一边养家糊口,一边继续文学家或美术家的梦想。
有梦比没梦好,说不定会梦想成真呢!
10鲁迅先生对那些徒有虚名,缺少实绩的所谓的艺术家们深恶痛绝,不想让儿子与其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