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为什么见不到40岁以上的人了?他们都去了哪里?:40岁以上的人都是大叔了,要么是已经混成了老板;要么回老家务农去了。我们老板娘的女儿说过一句话让我印
40岁以上的人都是大叔了,要么是已经混成了老板;要么回老家务农去了。
我们老板娘的女儿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我在前台上班,她就坐在我身边帮忙。这个时候看到一个30多岁的农民工经过我们酒店门口,她就跟我说,宇哥,你看那人都已经是老板的年纪了,还在这里做建筑工人,整天弄得浑身脏兮兮的,估计他这辈子也没什么指望了。
我没有想到这个叫冰冰的大二女生竟然说出这种话来,一时不知说她什么好。心想,这不就是行业分工不同么?不然每个人都去当老板了,谁来搬砖建房子?谁来养殖种水稻麦子,养猪鸡鸭鱼……如果个个都是老板,那我们吃什么呀??不过这些话我没有跟她说出来,因为像她这些年轻漂亮的20岁左右的女孩眼里只看到了有钱人,她们那里会想到穷人,农民工才是社会的主体呢?没有他们我们的吃穿住行……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说,为啥企业里看不到40岁以上的人呢?因为这个年纪的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么回老家干农活去了,要么已经是个成功人士了,就像我们酒店老板和老板娘其实都是很少来店里上班的,工作基本上都丢给了我们店长和经理管理了。
2你说的是私企吧,国营企业还是有许多老同志的,至少现在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各个企业加班加点的现象多,需要年轻人才能胜任这种高强度。许多企业都在提拔年轻干部,老同志没有干劲,那就会有点靠边站的意思。
3我一个朋友,45岁了,年轻时做过很多职业,打过很多工,结果什么都做的不太好,只剩下经历和经验,我问他今后的路怎么走?他告诉我该反省一下自己了,饿死不打工了,处在这样一个社会时代,天灾人祸不断,想要在这个下岗的年龄去打工谈何容易?你不论做点啥,铜陵开始做,自己做老板,他说平台很重要,但是平台竞争也很激烈,在跟年轻人在一块儿,没法去相处,就凭着自己的经验,不断的再去学习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事情,可能是很多年过40的人做箱子,很有代表性,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在30岁左右,已经有了分水岭,能做大做强的已经有了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一份事业,还有一事无成的,还要打工,打的累了,不想干了,40多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人,经历过不太多的困难时期,赶上社会的变革,有的人赶上了潮流,成了事情,有的人不断的在打工虚度了年华,40多岁压力比较大,很多人都选择创业,因为年富力强的时间不多了,抓紧一切可以用的机会去奋斗,虽然按照现今的年龄来讲,40多岁并不算太大,也有很多的选择,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我们要应该专注起来,集中攻一个方向,才能赶上赶上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迅速的时代!
4已经开始养老了。
养老的地点一个是在乡下。乡下房子多,人一进去,外面的人就很难再看到了。养老的方法一般是种点菜,养条狗,喂头猪。种菜是要吃菜,养狗是为了安全,喂猪是为了吃肉,同时换点粮食。都是自力更生,这个方法有持久性,可以一直养老到80岁,要是到时候还能动的话。有点点麻烦,怕房主收房,怕借地的人把地要回去。好在现在乡下人很多跑到城里来了,地和房子暂时没有问题。
第二个养老地点是山里。山里和乡下有点区别,乡下人多,山里人少。这些人进了山,一般就很少出来,具体如何养老的,不是太清楚。可以想像,山里有野果,野菜,各种植物根茎,吃的东西还是很充分的。还有空气,质量很好,每天呼吸富含负离子的空气,是绝佳的养生之道。吃肉困难点,野生动物现在已经全面禁止食用,打猎犯法。要解决这个难题,可行办法就是养猪牛羊,还有就是不吃荤。进山养生,吃素应该是有思想准备的,估计接受起来的难度不高。
第三养老地点就是在城里。这个比较麻烦。城里养老比较费事,主要是不能出现在办公场所、商场、娱乐场所以及运动场馆,所以经常呆的地点就是家里,比较可靠的活动方式就是上头条,天天来答问。据目测,头条答问作用很大,不仅有助于稳定这些人的情绪,答问所获得的点赞给这些人极大的乐趣和信心,对于预防老年痴呆、帕金森之类顽疾有明显的作用。
补充一句,在上述三地养老的人,心态都比较好,其他地方的人就不知道了,可能心态都比较浮躁。
5谢邀。互联网行业,说白了其实也算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只是这个青春饭相比空姐那些,可以吃的长久一点。
一提到互联网行业,我们能够想到的是什么?加班。相信身边有互联网从业者们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可能你们约了下班一起吃饭,但是到点他可能会跟你说,要加班,然后你就这么被放了鸽子。能互相理解的,估计相安无事。那不能理解的,估计也就掰了。
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每瘫痪一次,都要由程序猿们加班加点的修复。个中辛苦,局外人是无法体会的。
那些互联网、科技行业突发的从业者猝死事件,始终令人触目惊心。作为局外人我们感叹过劳致死,都知道是没有劳逸结合。平常也就会多劝劝身边的互联网从业者:“注重劳逸结合、加强运动、注重健康。”但是他们心里也苦,睡觉都没时间,还能有时间运动呢?
尽管有人会说互联网公司有不同的岗位,但其实加班已经成了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常态”。但凡是个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没有可能不熬夜加班。所以那些大龄的青年人,熬不起夜了啊。本来人上了年纪就会有或多或少的一些毛病,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再熬夜,钱挣得再多怕也都没命花了。所以,应该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从业人员都希望自己能够多挣点钱早点退休吧。
有知乎用户对ICT行业频发猝死事件这样表示:所有互联网人都是一个整体,个人的不幸也是整体的不幸,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也有网友指出:科技互联网行业加班之所以成为常态,是人人自危的竞争意识,和缺乏福利保障的就业环境所致。
再者,互联网作为一个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行业,它是一个需要源源不断创新的行业。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从业者年纪的增长,它所能提取出来的灵感也是在渐渐减少。占据主要地位的是经验。相对而言,年轻人们更有活力,更具创意和脑洞。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另外,一个人走到四十岁的年纪,他如果没能走上管理层或者专家级别,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只能面临被公司劝退的风险,因为,无论是从体力精力还是脑力来看,他的价值都已经不如年轻一代的人群。
6“都被前浪拍在沙滩上了吗?”,,,
创新能力不足,支出成本较高,因此不愿录用
首先,企业现在常招聘的往往是泛指普通岗位,不是中高层管理团队,而普通基层这些岗位需要去创新、去开拓,而上了岁数的人比较思维保守,脑子不灵活,而且人过不惑之年,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所以企业不喜欢在普通岗位上再招聘中年人了。
再者,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刻意不愿意招聘40、50岁以上的 求职者。因为,40岁以上的求职者,大多数是参加过工作的本地人,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失业了,这些人如果招进来,企业要加“五险一金”,而企业如果去招刚毕业的外地大学生来做工作,既有不错的工作效率,企业又可以不用给刚毕业的年轻人各种社保费用,如此节约了成本支出。
最后,40、50人员如果被招聘进来,因为年龄较大,肯定不愿意受年轻主管管理,往往容易引发矛盾,导致效率低下。企业找一批40、50人员进来,在做办公自动化的东西还要培训,比如PPT、EXECE等他们都不熟悉,而招大学生进来,一些基本的电脑运用,都能驾轻就熟的使用。
主要从健康、可塑性差、成本高这三方面考量
企业并不排斥录用40至45岁以上的求职者,具体要看是那一类的职位,企业的用人就是要发挥人的价值最大化,所以不结合岗位谈人员录用没有实际意义,大部分传统行业的公司对管理层的招聘还是比较倾向年龄大一些的,只所以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是因为市场上大部分招聘的是初级岗位,这类岗位不要求有很多经验,培养上岗快,且年龄低的人工资要求也低,同时考虑人才的发展和培养,自然就会考虑年轻的应聘者。
身体健康和精力方面,员工超过40岁的员工由于生理发展的原因,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同时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也升高了,这就是为什么超过40岁的人,去买商业医疗险时,保费会比40岁以前要高出很多是一个道理。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企业自然也很在乎这一点。
可塑性差方面,经历了20至40岁的职业发展,员工已经对职业有稳定的认识,有稳定的某一领域的经验和知识,这即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因为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可能不仅不能提升你应对挑战的能力,反而可能阻碍你的发展。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没有可塑性,或者说可塑性差,这对于新兴行业来说是致命伤,年轻的员工像一张白纸,企业可以在上面尽量的描绘多彩的蓝图,而资历深的老职场人却已经是一张没有留白的画,已无处可以下笔。
成本高方面,一些职位,对年龄并没有太多限制,但是年龄偏大的求职者对待遇的要求可能会高于相对年轻者,企业用人自然也是非常关注人工成本的,如是一个岗位年轻的求职者也能做或稍加培训就能干好,同时待遇要求更低,那么选择年轻人的可能性就更大。
有固步自封,主观偏见和体力不如年轻人
一个企业的属性和专业质能,在人员的筛选和录用时,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各有择重。无可厚非,多数行业不太喜欢招纳年龄偏大的求职者。
社会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企业如想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在更新设备的同时,不断对人员进行调整。优胜劣汰,引进高端的或适用的人才。由于有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求职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其原有的专业知识系统已沒有核心竞争力。随着年龄的增加,高龄者的职场价值必然下滑。另外,年龄偏大者还有固步自封,主观偏见和体力不如年轻人的缺点。
高龄者如只占有不利而没优势,想求高薪的职务,就需量体裁衣,选适合自已和企业的工作。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物流,环卫,以及服务性的行业,对年龄的要求就宽泛一些。专业技能要求高的企业,如lT、和科创类的行业更重年龄和知识结构,不愿背负包袱。
自我认知较低,可替代性大,团队管理成本高
自我认知方面。40/45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职业发展方面其实是处在平稳及下行期,但自己却不愿承认,找工作时,职位、薪资还是要求略有上升至少持平。对于企业来说,花同样的钱,就不如请更年轻一些的人,可能更有激励性。
可替代性方面。一般职员,技能没有特殊性,本身就很容易被替代,到了40/45岁以后,体力精力心态都不如年轻人,薪资却比较高,从性价比来说,招应届生培养更合算。
团队管理方面。如果直线经理30-35岁,这个团队里就不适合太多40/45的成员,沟通、协调、执行、考核、合作等管理成本太大。
7学习能力方面。我们处于一个快速迭代时期,40/45的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在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方面容易受限于固有思维,不利于独立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今年47岁,注塑机技术员,还打算干三年。
8我们公司领导60了,天天见
9因为企业有限招人,40以上的刚好门槛外边。。所以你看不到。
10创业或者做管理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