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者》和《八佰》,谁还原了历史?谁在历史虚无?:就战斗的惨烈程度和战争史实而言,《捍卫者》要比《八佰》客观和真实许多,这两部战争电影都是以1937年淞
就战斗的惨烈程度和战争史实而言,《捍卫者》要比《八佰》客观和真实许多,这两部战争电影都是以1937年淞沪会战为背景的,所不同的是分别描绘了宝山战斗和四行仓库战斗,参战的也都是中央军精锐,前者为“土木系”老本第18军第98师292旅583团第三营,后者为“德械师”第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虽然都是营级战斗规模,但是从进程和结果来看,《捍卫者》所反映的宝山战斗其实要惨烈和悲壮的多。
(捍卫者剧照)
首先是战场位置,宝山县城是日本陆军“上海派遣军”增援海军陆战队实施登陆的必经之地,并且是无险可守的海岸地带,日军可以集中海军大口径舰炮、轰炸机和装甲部队,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和扫射,这样的火力密度和强度,对一个营的中国守军来说,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第18军的这个营,所处的战场环境要比88师那个营固守的四行仓库残酷的多,因为后者与公共租界仅一河之隔,日本人投鼠忌器不敢使用重炮直接轰击,而在轻武器对射中,抗日军队其实并不吃亏。
宝山这座江南小城,位于吴淞口和川沙之间,日本陆军如想把登陆点连成一片,则宝山是必取之地,所以在淞沪会战第二阶段,它率先遭到日军第3和第11师团的夹击,中国军队原守军第6师遭到重创后弃城,换句话说,一个整师都不能守住它。其后陈诚严令夏楚中第98师夺回宝山:“宝山不下,提头来见”,这个黄埔一期生用几乎一个整旅的牺牲才将日军逐出恢复阵地,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虽然县城夺了回来,第98师也无力再战,并且宝山只是座弹丸小城(远没有今天宝山区那么繁华),不可能驻守太多的兵力,所以夏楚中只好留下一个营作为警戒部队,师主力则撤下去整补。而就在胡宗南第1军奉命来援的空档期,日军对宝山发动了更为疯狂的进攻,在宝山战斗中,日军精锐第3师团得到了30多艘海军舰艇的支援,还有独立战车中队、独立炮兵联队的火力加持,所以黄埔六期姚子青少校所率领的500多人,面临的压力远远超过四行仓库保卫战,因为这是纯粹的野战。
然后是战斗坚持的时间,由于援军不及,姚子青营从1937年9月1日到9月8日整整硬抗了日军八天,以不满编的500多人(之前恢复宝山时有一定伤亡)抵抗日寇第3师团主力第68联队的进攻,兵力至少相差六倍,火力干脆要弱于对手几十倍。而四行仓库保卫战实际只打了四天,10月27日奉命坚守,谢晋元率部10月31日就撤了,苦战时间刚好差了一半。
再然后是战斗的惨烈程度,仅1937年9月5日这一天,日军第68联队就发起了四次进攻,不仅有陆海空的猛烈火力掩护,鬼子还向城内发射大量硫磺弹,遂使宝山一片火海,房屋尽被燃烧毁坏,姚营只能依靠战壕和残垣断壁进行殊死战斗,期间还有惨烈的肉搏战。而四行仓库则是坚固异常,加上日军不敢动用重火力,守军居高临下点杀鬼子,防御起来要从容的多,《八佰》为了艺术效果,其实对战斗场面有所夸大。
最后当然是战斗结果,宝山战斗打到最后,姚子青营战斗兵已经伤亡殆尽,姚少校下令:“所有勤杂人员,包括架线员、炊事员、传令兵,一律到前沿阵地去”,即便如此也仅剩100余人,而战至9月7日,姚营全部幸存战士还剩30余人。历经八天血战,占据绝对火力优势的日军伤亡达到600余人,联队长鹰森孝大佐也被击成重伤,而583团第三营500余人上至营长下至士兵全部战死,被誉为“田横五百死士”。
相比之下,守卫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战斗伤亡只有25人,加上撤退期间的损失,到达公共租界的仍然有355人,战损率不足15%,与姚营100%的牺牲自不可同日而语。并且88师的这个营毙伤日军数量也比较有限,某科的介绍是200多,其实达不到此数,所以跟姚营的战果比较,差的也不是一点半点。
那么为什么四行仓库保卫战更加出名呢?无它,主要是因为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区,战斗打响后对于仅一河之隔的万千市民和西方人士来说,简直就是“现场直播”,所以很快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记者们的素材。而宝山当时属于上海偏远郊区,市民只闻枪炮声响,却并不知道战斗的残酷程度,如果人们有机会到宝山现场观战,估计吓尿的绝不是一个两个。
所以结论就很清晰了,尽管两部电影都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捍卫者》更接近于真实的战史,不过是因为小成本制作,所以知名度不如《八佰》而已,如果有好的导演、大的投入、大牌演员,用宝山战斗的历史拍出来一部《五佰》,恐怕其震撼程度远大于《八佰》。关于国军抗战的历史,现如今的认识和评价在走两个极端,要么恶贬,要么海吹,其实均非成熟的历史观,而《八佰》在这方面当然要虚无得多。
尽管老蒋以下的高级将领执行的是片面抗战的方针,大多数仗打得也比较窝囊,但是黄埔生的国家和民族观念之强,仍然值得称道,他们也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中坚力量,类似于谢晋元中校、姚子青少校、杨瑞符少校这样的基层军官,堪称民族英雄。
谢邀,这问题本人回答不了,因为这两部电影我都没看!为啥不看,我认为都不一定会真实的还原历史!因为现在的编剧、导演、演员都太浮躁,眼里大多数只有票房,谁会用心体会曾经的悲壮?
3四行仓库的意义是中国人在最糟糕的时候仍然不屈服的精神。但这个精神不是那个青天白日旗所能代表的。
同样的人不一样的指挥,结果总是不一样
攻入汉城的志愿军50军,在攻入汉城前玩了一把“开盖有奖”,步兵反坦克,步兵追着坦克跑,彭大将军都不信的那种……
志愿军50军起义前是国民党60军 ,在伟大的果军序列里,他就是杂牌军,
想想淞沪会战里被常校长送掉的王牌装甲部队,不过是13年而已。
解放军、志愿军真实事件挺多比神剧还神剧。
比如抗美援朝战场上孤身一人俘虏英国陆军王牌格洛斯特营63人(一个连);
比如三个战士深入敌后纵深十五里,经历了五次战斗,攻占炮兵阵地两个,击毙一、二级官兵以下七人,缴获加榴炮七门,汽车两辆,电台四部,战斗中一度俘虏敌数十人,但因客观条件限制,只得放弃。
而且事后作报告时,留下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要不是事实说出来谁信啊,
关键是事实说出来也没人信。
4总有人想用一粒金子的光辉为一堆老鼠屎敷粉施朱!
有大牌、有宣传、有资本的加持,唯独没有再现真实的历史。
电影《八百》是用历史碎片掩盖历史的真实本质,对国民党抗消极抗战做了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蒋介石给上海租界各国列强表演的一场卖惨战争秀,但即便是如此,其中也掺杂着拿杂牌军当炮灰的小心思。
1932年,国民党为了对付通城境内的红军,将地方民团收编,成立了通城县保安大队。1937年9月,通城县保安大队奉命开往淞沪前线支援,短训后分作两个连编入第88师524团一营,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10月7日正式投入战斗。
淞沪会战为什么会失败,关键在于《淞沪协定》卖了上海驻军权和南京政府在会战中一直抱有欧美列强干涉冲突的幻想。哪怕是在彻底失败的关头也不忘给“国联调查团”做做样子。打与不打,打到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打,都要看列强的脸色,这样的抗战就是一种憋屈和窝囊!
虽然前线将士用命,但是高层决策首鼠两端,失败是必然的。而这一现象贯穿了国民政府的整个抗战史。
“八佰”退让了、缴械了、分裂了、出汉奸了,甚至他们当中九死一生的幸存者,都被享受着他们用悲壮换取的荣誉的国民政府抛弃了。
从四行仓库开始,多少中国将士奉命坚守阵地战到最后一刻,但是国民党可能用他们的牺牲换来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最后胜利么?
国军将领张发奎说:“8年抗战,谈不上什么史诗,我们和日军的作战,几乎没有一场真正的胜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迟滞敌人的进攻……”
国民党能做到的只是没投降而已,一个国家靠着不投降是换不来胜利的!
5捍卫者我没看过不知情,最近观看了《八佰》故事以淞沪会战为大背景,国府举全国之力发动保卫上海会战,战争持继三个月多一点,我伤亡三十余万,日军伤亡十万左右,最终因金山卫失守后方退路几乎被切断而失败,结果上海失守。我军精锐也陨失惨 重,四行仓库驻守的是德械88师一部,为国军精锐为吸引敌军注意掩护大部队撤退并,给予我国人民精神上之支持,并吸引国际注意力为此战役目标。电影八佰上半段还原了德械师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原了当时战术动作,阵型,火力配置等故事情节直到升上旗帜都是真实历史,但下半段与日军见面商议决斗,以及冲桥以及政府特使所评论此战之语则不附合历史也不附合战斗常识为此片败笔。总体来说突出了当时战士必死之决心,唤民族魂以醒唔。震撼人心。战争之残酷也深入每个观众。每个角色的性格,人性也体现的较好是一部进步很大的史料电影。
6都没有还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