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未来在中国市场还会那么大吗?:说实话,在未来五年内并不看好。主要两个维度:中美政治环境和NBA内容制造。中美政治环境体育归单纯的体育,而不涉及政治只是:
说实话,在未来五年内并不看好。主要两个维度:中美政治环境和NBA内容制造。中美政治环境
体育归单纯的体育,而不涉及政治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而现实是体育往往成为政治的手段甚至是牺牲品。目前从中美之间的政治环境,以及NBA去年对中国政治的不尊重等因素。势必NBA在中国还需要停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也会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避免NBA成为不良政治价值和文化的输出点。而特朗普如果可以连任的话,至少还有五年的任务,而在这段时间内,中美关系不会回归到一个较好的状态。而萧华在这段时间执掌NBA的态度来说,没有斯特恩那种对于精准开发中国市场的战略,更没有向中国靠近的强烈意愿,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以特朗普马首是瞻,特别是在最近疫情备赛的各种言论上亦是如此。
从去年不当言论开始,NBA就逐步远离大众的视野,而在近期两个高潮点有关NBA分布是科比离世和乔丹的纪录片,而这些并非涉及篮球而是追忆或者说感情。中国80、90这两代人对NBA的感情应该说是最深的,这得益于斯坦恩的中国策略,也得益于乔丹、科比、姚明等等优秀球员的努力,但最小的90后也已经成人并具有独立和正确的三观。因此,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中国青年是毫不含糊的,也没有那么健忘。并且这两个年龄段的球迷也是最具消费力的群体,所以丢掉了这部分市场,也就失去了大部分中国市场。
NBA内容制造在政治环境以外,不能否认NBA本身的内容和产品制造也逐年下降,而同时CBA品牌优势提升也让很多球迷回归国内市场。萧华并对于整个联盟的操作思路更像买卖而非生意,这一点从博彩权重更大、裁判介入更强还有不断的演出秀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萧华更倾向于将篮球变成表演更具娱乐化的“赛马”,未来的NBA球场会更像香港的马会,成为上流阶层固化生活。在这一点上,和斯特恩通过造星计划,将NBA的文化传播全球的更具平民化对策略截然不同。
毕竟,对于中国球迷来说,美国的主流文化是我们并不认同的,对于NBA更多的还是篮球的本质,从这些年来说,无论是球星质量下降,技战术的下降各个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裁判更能操作的比赛,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真人秀。虽然在斯特恩时代也是有剧本要求,多少增加总决赛的节奏,但是像现在这样公然通过裁判的判罚的改变比赛结果,以至于服务一些利益集团或者权贵,是中国球迷不可能买单的。
很怀念乔丹时期的NBA,虽然也不那么简单,但是并不像现在这么复杂。我们喜欢篮球,但是不喜欢被三观不合的篮球。如果还有球迷力挺去现场看球而声援说,体育是体育的话,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脸书的更新。很有可能你在现场看球的声援照片,就变成美国美国不良媒体攻击中国人“健忘”的“有利”证据。
2感谢邀请,我是德鲁大说,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NBA未来在中国市场不会像以前那么大,甚至是慢慢缩小。
第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国情,以及多次辱华事件,NBA处理不当;
现在美国不断给中国制作摩擦,想尽一切办法抑制、阻碍中国的发展,造成两国之间矛盾不断升级。后来,莫雷辱华事件等等,NBA处理不当,已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于是我国对此实施了多项针对性措施,同时受到国内众多球迷的支持和响应。
第二,国内CBA联赛逐渐发展,精彩程度也逐渐加强;
CBA联赛现在越来越好,今年的季后赛确实精彩,多支球队的系列赛都是奋战到最后一场才决出胜负,观赏性十足。随着时间推移,CBA一定会受到更多国内球迷的追捧和热爱,从而让更多球迷从看NBA转移到CBA联赛。
第三,NBA已慢慢发生改变,变得更加商业化,观赏性下滑;
NBA现在处于三分球-小球时代,观赏性严重下滑,没有了以前那种激情碰撞、火爆扣篮等等画面,而且比赛也更加的商业化。
第四,欧洲篮球的发展,同时其更适合我国发展和学习;
近年来,欧洲篮球越来越好,逐渐接近NBA水平,欧洲篮球讲究团队配合、战术素养高、打球战术配合行云流水……很是符合我国篮球球员学习,同时也不缺乏观赏性。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NBA在中国市场会慢慢变小,这也是我希望和支持的。比赛暂停交流继续,更多赛事关注小编
3目前,CBA联赛正在众所周知的情况影响下处于停摆期,各支球队经历了三个月左右的封闭合练,最近大多开始放假。
选择这个时候放假,主要还是因为CBA各队知道本赛季即便是重启也可能要等到六月底乃至七月份,及时地让球员有一个休息时间段,对于接下来的备战也是有好处的。此外,不少球队的外援开始返回美国,因为CBA很有可能以全华班的形式重启本赛季,外援留队的作用已经不大。
在这个时间点里,包括福建队的劳森和杰特等外援已经启程返回美国,广东队的外援威姆斯本来也打算离开,但近期他被球迷发现还留在中国。据报道,喜欢上传短视频动态的威姆斯最近又更新了个人社媒平台,位置定点居然是在东莞,而非美国。
球迷对此很好奇,有人就去问了相关媒体,得到的信息是“威姆斯改变主意,暂时还是留在中国”。
不得不说,威姆斯的这个决定做得还是明智的。首先,CBA联赛是否以全华班的形式重启,至今没有定数。要是仍要带着外援打比赛,那么威姆斯留队就省去了别的麻烦。其次,目前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威姆斯留在东莞不仅能享受到安全的住宿和饮食,还避免了在美国的风险。
留在广东队内,威姆斯可以使用专业的健身器材,更好地保证竞技状态,还不用花钱。这样一算下来,威姆斯的选择明显是更有利的,广东队也会对他的坚持留队表示赞许。
4现在篮球市场已经饱和了。能维持现状就已经不错了。事实上,NBA在中国还算好的,在美国直接市场萎缩。萧华干的大部分工作,都跟中国市场无关,他要拯救的是美国市场,因为ESPN这些转播商直接砸几十亿美元投资,中国腾讯才多少钱。中国人买周边也比较少,更不赚钱。
因为NBA虽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篮球赛事,根本没有同行能当竞争对手,但他们的竞争对手是NFL、足球五大联赛,以及电影、游戏、综艺节目、阅读等等。现在工作压力大,上班时间跟NBA直播冲突,如果没有自己喜欢的球队和球星,很多人对于NBA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
除非NBA再出现乔丹、科比、姚明和詹姆斯这样的市场大人物。
我觉得还是会的,NBA在中国的市场无论对于球队或是个人在收入或球迷上无可厚非是所有国家的佼佼者,会影响NBA在中国的地位首当其冲的是对中国的不尊重,不过绝大部分球队和球员都是非常尊重中国,爱戴中国球迷的,所以没有涉及到国家问题,NBA在中国的市场绝对是体育界中算大的。本以为之前马赛克球队的言论会给NBA在中国的市场带来重大的冲击,但是哈登和威少的情商还是帮球队带来一些帮助,事实证明马赛克球队是受到影响了,但是事情也是正慢慢缓和,对于那些涉及主权的错误言论是不允许存在的,还是那句话只要没有损害到国家问题那么NBA在中国的市场绝对还是大的。
6恢复更新的第一天,来谈谈NBA。自2019年10月7日NBA总裁肖华表态“支持莫雷”,其实不难发现这次争议的讨论方向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在这之前,绝大部分国人的态度是“你不能赚着我们的钱还骂我们”,这事除非莫雷正式道歉并受到处罚,否则中国市场不会再有火箭队的容身之处。 在这之后,虽然我们的态度仍然坚决甚至变得更加坚决,但逐渐也开始出现了一部分“自我反省”的声音,“从NBA官方的态度来看,是不是中国市场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去考据的问题。
NBA现在靠什么挣钱?
平心而论,肖华是有理由“有底气”的。比如在2014年签订、于2016-17赛季生效的天价转播合同,总金额就达到了9年240亿美元,一度被视为缩小联盟各队贫富差距、促进NBA联盟整体繁荣的及时雨,并且也确实很快取得了效果: 2016-17 赛季结束后共有14支NBA球队处于净收入亏损状态,而在联盟进行收益分红后亏损球队的数量下降为了9支。
除此而外,NBA还有一份来自耐克的长期合同,金额为8年10亿美元,与2015年6月之前与阿迪达斯执行的合同相比,每年的赞助金额增长了245%——再加上Anheuser-Busch(就是生产百威啤酒的那个公司)等其他企业的赞助,NBA的单赛季收入已经接近10亿美元。
不过这并不是最让肖华有底气的地方。在NBA的商业模型中,最核心的部分来自于篮球相关收入(BRI),包括上面提到的电视转播收入,NBA周边商品业务(比如球衣)、门票收入等等。 而从这方面看,NBA近几年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比如从2017-2018赛季开始,NBA开始允许赞助商的广告出现在球衣上,平均下来每年能够为球队增加接近千万美元的收入,这显然比过去纯粹的售卖球衣要滋润很多。 门票收入相对稳定也很坚挺。目前NBA常规赛的平均票价大概在100美元左右,按照场均有15000名球迷到场观战、每赛季41个主场比赛计算,每支球队每赛季大概可以获得6150万美元的收入——对于那些上座率更高的球队,比如芝加哥公牛(2017-18赛季场均20776人观战),这个数字可以跳上8000万美元。 那么来自海外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带来的收入状况如何呢?NBA官方的财报并没有披露相关数据。按照《福布斯》的说法,NBA的中国市场业务在2012年就完成了1.5亿美元的收入,并且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比如2016年NBA与腾讯签下的五年网络媒体转播权合同,金额为5年7亿美元,今年续约后的金额上涨到了15亿美元。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美国本土媒体TNT、ESPN提供的9年240亿美元的合同吗?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收入大头的转播业务方面,中国市场每年大约可以贡献接近10%左右的份额。
所以肖华的心态或许是这样的:
中国市场确实能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但总体比重上来看也并不会威胁到NBA商业模型的主体框架,除了火箭这种肉眼可见依赖中国市场的球队,失去中国市场支持对于NBA的伤害并不大。
那我们的反制就没用了吗?
其实是有用的。 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赞助商、转播方之所以愿意与一个体育联盟签下数年的高额合同(不仅限于NBA,包括英超、西甲、欧冠、F1等体育赛事),实际上是与体育联盟进行了一个对赌:
赞助商会对体育联盟现有的市场规模以及未来的成长曲线进行评估,然后用足够的金额将他们认可的“成长曲线”进行买断。
这也是许多长期赞助/转播合同看起来非常溢价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英超豪门曼联与阿迪达斯10年7.5亿英镑的球衣合同,就相当于竞品耐克报价的3倍,对此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赫尔伯特·海纳的解释是,他认为“未来10年的相关产品销售额将达到15亿”。 而值得注意的地方也在这里,即赞助商、转播方在评估该体育联盟的成长曲线时,是以现有的市场规模作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当TNT、ESPN提供9年240亿美元的天价转播合同时,他们不仅考虑的是NBA的现有影响力,也对赌了NBA不断成长的市场规模——这其中显然包含了贡献大概10%营收的中国市场。 而且按照肖华之前的说法,NBA甚至有可能帮助篮球在影响力上超过足球。理由是“我们的比赛在室内,光线充足,时间长达2小时15分钟”,“非常适合在手机上观看比赛”、“也适合在社交媒体上、网络游戏上进行参与,我不知道有什么限制”。 所以虽然出于合同的效力,以及美国人民心心念念的契约精神,刚签下长远不久的NBA,在近几年不会在收入上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当他们重新回到谈判桌上的时候,失去了增长迅速、尤其是互联网端活跃的中国市场后,是否还有足够的筹码继续让金主们继续对赌,就是充满变数了。
你总不能指望肖华真的能带领篮球,反攻五大联赛都快瓜分不过来的欧洲市场,和全民看板球的印度市场吧。 当然也有人说了,像快船老板鲍尔默、开拓者前老板保罗-艾伦的这样的巨富,或者库班这样的热血老板,持有NBA球队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变现,因此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这也得两说。 一方面,直观受到市场规模萎缩影响的,显然不会是NBA生态中的头部俱乐部——正像我在第一段所说的那样,成熟的商业模型可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弥补损失——而是那些依附于整个生态生存的中小球队和下游从业者(包括球员、教练、队伍团队等等)。 在平时,头部球队作为牌面可以帮助体育联盟让“资本走进来”,中小球队可以通过联盟的协调而得到雨露均沾;在市场萎缩后,雨露均沾的份额不仅会相对减少,相对资本方来说头部球队的优势反而被无限放大,成为“资本愿意走进来”的首选甚至唯一选择(CBA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李宁5年20亿和易建联扔球鞋事件)。 别忘了当年北京奥神在美国征战的那个ABA,就被许多球迷亲切地称呼为“耽误了孙悦巅峰的垃圾联赛”,不再背靠大生态的NBDL、WNBA有能力逃出生天吗?
另一方面就是美国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弊病了,这点其实在足球领域里更加突出,比如阿森纳老板克伦克、曼联老板格雷泽家族。简单来说就是当体育相当成熟,成为一门严肃的产业、一桩严肃的生意,职业经理人们或许不需要对成绩负责,但肯定是会对财务报表负责的。
可以想象的是,几个季度后,当财务报表在时间的线性推动下开始出现向下的弧线,俱乐部的话事人们自然会照会肖华拿出个解释。 当然这会是一场持久战,但是一个可以有正面结果、有意义的持久战。你抛弃求同存异,那咱们就只能按经济规律办事了。
7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从姚明进入NBA到如今快20年时间,NBA在中国可以说是开疆拓土得非常成功,市场越做越大到难以想象,过去你会看到一些过气球星或退役球星每年夏天来中国捞金都成了家常便饭,但以后这种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少,这得从以下几方面说起。
首先是去年“莫雷事件”对整个中国市场带来了致命的伤害,这让野蛮生长在中国的NBA市场惨遭重创,因为中国很多企业纷纷退出与NBA的合作,而且很多球迷开始从曾经的爱、支持变成了如今的强烈抵制。简单地说就是NBA联盟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中国球迷,没有人会像以前那样为NBA买单。
其次是科比布莱恩特的意外去世,科比是整个80.90人的青春,他就是这两代人的信仰,如今科比没了,大家这部分主力军对NBA的关注度自然而然地会少起来。科比每年夏天都要来中国举行活动,以他无与伦比的人气可以说能为联盟带来无法估算的经济收益。但,他不在了,以往的一切就都不复存在了。
再者如今我们国内的CBA发展也很迅速,在姚明当选CBA公司主席后,大刀阔斧一系列的改革可以说初见成效,而且会越来越好。CBA的精彩程度和观赏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必将分走NBA一部分的关注度和市场。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与美国如今紧张的外交关系,也是个极大的影响,我们无数个国人可能深爱NBA但我们更爱自己的祖国,体育一旦跟政治搭上边,孰轻孰重我们国人肯定会掂量掂量的。并且,大家对联盟总裁亚当肖华在“莫雷事件”上的处理态度,让人寒心,这也加剧了大家对NBA越来越多的疏远。
从以上四点来看,未来NBA在中国的市场只会缩水不会维持更不会增大!
8如果有詹姆斯的存在,应该没有问题,否则的话,不好说。
9有市场,就看NBA怎么做
10在他本国市场都猥琐了,还中国。过去几个赛季的收视率都是下降的。
个人觉得最致命一击是16年的季后赛和总决赛,联盟为了给皇帝编故事把吃奶的劲都用出来了。先是西决导演大逆转硬生生把最有王朝潜力的雷霆给打散架了。
总决再次发力,让皇帝带着冠军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了,勇士倒是也没啥好抱怨的,本来要不是联盟他们该在家看电视的。
然后局面就失控了,俱乐部和教练在市场上彻底成了孙子,顶级球星各种骚操作抱团,根本不用联盟费劲,兄弟们都替你安排好了。
先是软杜横空出世,然后皇帝驾鹤西游,小卡泡椒快船相会,不可描述的那队也凑了两把刷子。
就连个扣篮比赛你没兄弟帮衬都别想出头,不信问问咯噔。不过他也没啥好抱怨的,看看三分大赛,没名没姓的你就算数据好也没用,都不给你报名资格。这也不怪联盟,实在是投三分这事太硬核,不好现场操作。
球迷可不傻啊,你们这么演我还不如去看职业摔角大赛呢。于是都开始用脚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