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大家都跑偏了。农民必须存一年粮,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是不得不为的问题。如果有人把今年收获的谷物全部卖掉,然后每个月去买米:-存粮,
大家都跑偏了。
农民必须存一年粮,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是不得不为的问题。
如果有人把今年收获的谷物全部卖掉,然后每个月去买米,这个人就是傻子。
农民始终有点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自己产粮,首先要保证自己够吃,然后才考虑卖粮。
那么农民会不会存两年以上的粮食呢,也不会,我就不会,主要是没地方放,而且不具备通风干燥杀菌的条件,很容易发霉长虫。
所以对农民来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提这样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农村生活。
2我的回答:应该。
农村自家种的粮食,一直都会预留一年的口粮,吃到第二年新粮收获,并且略有剩余。今年疫情更是让大家重新重视了储粮储物的重要性。
今年疫情期间,各村之间封路,到城里更不可以,一些回农村过年的乡亲朋友,被困在村里,很多人都没准备几个月的食品,全靠向同村还在种庄稼的乡亲购买,支援。我相信大家都对这个春节有深刻体会。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几家同村人在外打工,回村过年,没想随着疫情管控越来越严,他们几家就准备了十来天的食品。吃完后大米,肉,家禽全是向同村人购买,蔬菜自己到地里摘,免费。到后面,大家都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除了粮食,肉类家禽等都留着自己一大家子人吃。蔬菜没有人再免费送,甚至一样不会卖。有人挖野菜回来吃,并且不是一两次。钱在那时候,失去了应有的购买力。可能很多人当时感慨,钱也有没用的时候。
当然,也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今年这样的春节,但这个春天给我们敲了警钟,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多点储粮,总没坏处。
3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祖训:居安思危!积谷防饥!国家有广积粮的政策,人民要积极响应,以备不時之需!因此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说: 必须的!
4本人思想应该存粮,自己是普通农民,种地为养家糊口,就是科学管理,机械化种植不离古规因地制宜相结合。
农民种地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八节为古规,勤劳勇敢风雨不止,为一年十二月等一季收成,是今年丰收明年呢,随知道丰收还是欠收,假如天时不正,发生自然灾害怎么办,民以食为天,自己多多少少不自备粮食为一年口粮能行吗,不防一万,但怕万一,到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自然而然的卖掉不迟!
5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该!很应该!家中有粮,遇事不慌!居安思危,囤粮防饥。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民以食为天,有粮食吃,才能从事其它任何事业。这些都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是家家有粮仓粮囤,家有三五口人的,存粮约在3000~4000斤,存储方便的则储存更多,每年新粮打下来,晒干后,或隔年,都需把陈粮粜卖了,换成新的粮食。一是防备遇到灾荒年头,不至于家无隔夜粮而抓瞎蹲底;二是那时农村人所食用的面粉,米等,多是自己石碾石磨碾米磨面,做各种食物食用。
到后来70年代左右吧,农村有了各种小型粮食加工机械,万能磨、钢磨、对辊磨、碾米机械等。石碾、石磨逐渐减少使用。70~80年代初,陆续有了面粉厂等加工单位,农民基本上都以小麦换面的方式食用,自己磨面基本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分田到户,农民主要精力放在了农田活动上,由于精心管理,和逐步加大投资成本,粮食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就无暇顾及再去自己碾米磨面了。同时随着开放搞活经济,各农村连锁超市兴起,米面粮油、蔬菜瓜果、欣食、副食、烟酒、油盐酱醋茶,应有尽有。所以,一切日用品、欣食统通都是购买了,自己菜园子也不种了,粮食也逐步不再储存了,储存那干嘛,碾米磨面不用了,光管每年晾晒两次,否则,虫蛀鼠咬,流失减轻,销售也会价钱打折。
越发这几年,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后,除了部分花生、芝麻、谷物、否类小杂粮等收回家外,主要粮食玉米和小麦,都是机械化作业,收获后直接拉到粮食收购点售卖,不论湿干,以质论价全收。减免了收回家里晾晒储存等许多麻烦。
近六七年来,国家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农民逐步多数都把土地流转了,不种地了,也没有粮食可存了。有条件的都出去打工了。农民家里几乎达90%以上家中不存粮食了,一切饮食所需都是到超市购买,基本和城市市民生活方式无二。
不过,看起来是好事,其实也有极大的危险隐患,虽然说,现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轻易不会出现大的灾荒年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发生个不可抵御的什么自然灾害,真得会抓瞎!家无隔夜粮!怎么活?唯有仰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了,这是已经无数事实证明了。严格的说,还是家家有储存粮食最好,最保险!
6初心老聂的观点。
老聂主粮就是存小麦,存量量就是能供一家人吃俩年左右,玉米够一年吃的就行,其它小杂粮,量小一律不卖,应该存粮。
存粮是农民的传统,一来是防止灾年粮食欠收涨钱,二来是比买商品粮便宜。
农民自己种粮食,存粮食也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农民存了粮食,不管发生什么,只要有粮食吃就饿不死人,这也是40年前给农民留下的惨痛教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因为农民收入低,低抗风险的能力小,存粮也就成了农民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一种习惯。
但随着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存粮显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农民存粮的意识也淡薄了。
现在有的农民已经不种地了,吃粮靠买。还有的年轻人当家,存粮嫌麻烦,粮食收获了就全部卖出去,再买米买面,图的就是干净省事,认为有钱什么也能买到,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赚点钱。
我自己认为现在人们不存粮食的原因就是粮食便宜,需求量也小了。像我喜欢吃面食,一天一斤面足够了,一年也超不过600百块钱,其实吃不了这么多,一年当中在家吃的饭超不过全年的一半,所以,有的人也就认为没有存粮食的必要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存粮食呢?我认为因人而宜。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观点不一样。有钱的可以不存粮,钱少的最好存点粮食。
今年的疫情可能引起了一部分人对存粮的重视,关键时候有粮食吃,其它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
最重要的是,只要国家稳定,国家又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我们的吃饭问题是不会有问题的。
就象这次世界性的疫情灾难,我们的粮价都能保持稳定,这对于一个14亿口的大国是一次真正的严峻考验,事实证明:手中有粮,遇事不慌。
现在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建立了大规模的高产农业基地,粮食肯定还会增产。
也许有些人不存粮的想法是对的,可能是我老了,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我反正每年都有存粮,但不会存太多。只要有粮食吃,有点小钱花,不生大病就知足了。7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
早些年农村人都知道荒年挨饿的滋味,一定会存粮的。我亲自听说荒年,具体是哪年我记不清了,只是记得有一年玉米种的晚,秋后霜冻又来的早,玉米冻死了,农民们把不熟的玉米棒子掰下来,玉米籽粒很扁,没有什么粮食,只好晒干,把玉米棒子带着玉米芯切碎,放在石磨里碾碎,蒸带着玉米芯的玉米窝头吃。孩子们拿着窝头在大街上做游戏,窝头掉在地上被风刮的飞跑,因为窝头主要是糠,很轻,吃这样的饭是吃不饱的。
所以,以前农民们为预防荒年的发生,都积极存粮。
而现在,化肥、农药、良种、水浇及机械化种植收割等等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增,农民的收的粮食多了,感觉不到有粮荒了,也不愿意存粮了,而且存粮麻烦。
我认为农民们应每年适当地存一些粮食,不要着急卖出,万一出现粮食危机,农民们不会挨饿,农民们不去购粮,粮食危机就难发生,或发生的情况轻。
当前,国家号召人们不浪费粮食,体现了对粮食的重视,农民们应积极种粮,感到种粮是光荣的。
8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不存粮肯定没吃的,还需要再掏钱买去粮食吃。
农民种庄稼,收获下来的粮食留一部分够一年吃,其它都可以卖掉。如果说农民自己种庄稼,粮食丰收了,不存粮食,收获以后直接卖掉,那吃啥呀?难道说卖掉了,再去买粮食吃,那岂不是多此一举喽。
农民有条件的,有存放粮食的地方,房屋宽裕,每年都会存放一家人够一年吃的粮食,或者够两年吃的粮食,来年粮食下来的时候把多的粮食卖掉,再保存一部分新下来的粮食,以此类推,每年都能吃到新鲜的粮食。
存粮还有一个好处,为了防止万一,农民靠天种地的,万一来年收成不好,或者有啥特殊情况发生,导致缺米少面的话,可以自救。
我觉得农民每年该存粮,多少还是要存一点。
老话说:自己种的才有自己吃不完的。
回答到这里吧,谢谢!
9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习俗也迎来挑战和改变,中国人有几千年储存粮食的习惯,为了以备急需,但现在这种习俗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现在我了解到在我们当地储存粮食的粮户越来越少了,许多农户收获了小麦根本不用进家门,就在地头直接按照最低保护价卖给了粮食收购商,省去了许多家庭储存粮食的麻烦,家中也不招老鼠卫生了许多,在农村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家庭中一定都不会存粮,他们会享受生活,过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对生活无后顾之忧,部分70、60、50年代往前出生的人家庭多少都会有点存粮,年龄越大的人越有存粮的习惯,年龄越年青越没有存粮的意识,因为家庭存粮比较麻烦,直接买面粉省去了许多麻烦,节省时间方便,家中也卫生。现在农村许多家庭都不用蒸馍,买馍吃,所以买一袋面粉,也会吃很长时间。
老孙立超在这方面的认识,思想比较保守,认为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多少要储备一点粮食,我家四口人,孩子在外打工,平时就我和老伴二人在家吃饭,我们家每年都会储存1000多斤小麦,平时自己磨面蒸馍吃,虽然麻烦,但我们吃着放心。老孙立超认为全国农民家庭,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储备一点粮,以备天灾和国难时減轻国家对粮食需求的压力。
10不需要吧,因为现在粮食总量不缺啊,育种技术和农田科技的水平越来越高了,相信以后也不会缺,只会越来越多。
有些人说种田不赚钱,那是农民自己,大公司还是赚钱的吧?农民要是自己不愿意种,自然有他们会接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农民自己家里的吃完了还可以去外面市场上面买,只要有钱就可以了。而且粮食的价格不可能会涨到很高,所以大家虽然钱少一点,应该饭还是能够吃得起的。
我小时候家里存粮,两三年的都有,那稻谷放在楼上,每天晚上都能够听见老鼠在那里闹腾,白天去看,老鼠屎到处都是,虽然看着恶心,但是到底是辛苦种出来的,所以如果老鼠屎少一点就稍微挑一挑,然后吃掉;如果太多就没办法,只能喂鸡。
而且有过经历的人应该知道,放久了的陈米煮饭不好吃,越久越不好吃,可能是因为里面的营养物质一直在转换流失,这玩意儿可不比酒,不会越留越值钱。
我们这里现在还有很多勤劳的农民,他们种的地太多,十几亩,自己家里是吃不完的,都会选择当年就卖掉,赶个好价钱,其实也卖不上太高的价,因为品种就那样。反正大家基本上不会有存粮意识了,因为不担心明年会没有饭吃。事实上从我出生开始,二十多年,从来还没有闹饥荒过。没有必要为了极小概率的事情做太多的准备,还是眼前利益重要,这是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