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贝今年上小学了,每天看手机玩,不让玩就哭,该怎么办?宝贝喜欢看手机玩儿抖音。放学一进门就找手机。不给就哭。说好玩20分钟,到时候还是哭。真的没有好
溺子如杀子。下定决心,大人带个好头。
2这个问题好解。不让玩就哭,那就让他哭啊!哭又不会怎么样。但是!但是!一哭就能玩了,谁不哭啊!所以他把哭当成了武器,屡试不爽。
3哭不坏惯的坏,除了接打电话,全家都不玩手机!
4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就从你对孩子一口一个“宝贝”的叫法来看,你对他的“溺爱”已经比较严重了,只是你不觉得而已。
自然状态下的“溺爱”人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最真实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外描述的时候,对于孩子会称我家孩子或者我儿子我女儿。
较少有人直呼我家宝贝。
孩子的确是父母的宝贝,称他们为宝贝本身没毛病,但是这样的对外称呼实际上反映出你平常对他的一种状态。
可以想象,你的这个宝贝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内是说一不二的,如果愿望实现不了,就会用哭来解决,而绝大部分情况下,他都用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出现这样的行为习惯,家长首先是“罪魁祸首”,首先应该反思自己在平时的纵容。
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孩子的一切行为习惯养成都来自于外部,从他开始有意识开始,他看到的听到的,都会慢慢形成习惯。
孩子学东西特别快,原因不是他们多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本来是一张白纸,有太多的地方供他去“画”。
行为习惯就像先画轮廓,如果习惯得以保持,就好比在轮廓上加颜色,继续保持,就像固色。
时间越久,这些行为习惯就会越固定,直到很难擦去。
孩子很小就可以分辨出家人,这就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从他们出生开始,就通过气味去分辨,之后他会感受到谁对他好,然后形成依赖性,直到成年。
家长要狠起来在教育孩子上,家长一定要狠起来,这里的狠不是说行为,而是指心理。
他因为之前用哭一次次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在他心里就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这招有用。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一开始他用笑可以达到目的,他心中一样会有这样的思维。
因为哭和笑在他们最初的意识中,只是情感的简单表露,他们实际上不懂哭和笑的真正含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经在一期讲座中提到过如何应对此类情况,那就是让他哭,让他尽情哭,哭到不哭为止。
并且不能让他在有外人的情况下哭,找个封闭的空间,只有你和他,告诉他,哭吧,我陪着你。
在此过程中,不打不骂不凶也不讲道理,就默默的看着他哭。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时候孩子哭不是真伤心,而是哭给外人看的,是有目的的哭,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第一次可能他会哭很久,一定不能心软,第二次可能哭的时间就会短一些,第三次更短……当某次他突然发现哭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这个习惯就会慢慢扭转过来。
当然,在每次他哭完之后,要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这时候不能玩手机。但是切记是不哭之后才讲,哭的过程如果讲道理,他会认为你妥协了。
孩子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爱心,还要耐心,恒心,以及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