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什么意思。不同的人同样的病开的方子一样吗?:谢谢邀请!中医的辩证论治就是分析疾病矛盾的特殊性,从而分析疾病的本质,进行恰当的治疗。中医
谢谢邀请!中医的辩证论治就是分析疾病矛盾的特殊性,从而分析疾病的本质,进行恰当的治疗。
中医的“证”的概念,与西医的“症状”,“症候群”並不相同。可以说,“证”是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的综合概括。並指示治疗的方向。例如“脾虚泄泻”是常见的“证”,也是一个诊断,它旣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个体的反应属虚,临床的突出症状是泄泻,也提示了致病因子可能是“湿”(脾恶湿,湿在内则泄泻)。因而治疗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所以“证”的概念牵涉到致病因子,病变部位,个体反应,病程,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苔)等,较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质,显示了临床治疗的方向。
一般来说,辩证施治要考虑到:①辨别病变的部位,是表证还是里证;②人体对致病因子反应的强弱(虚实);③致病因子与人的斗争中双方力量的对比……③辨别致病因子和疾病是属于哪种性质――风?寒?燥?湿?④辨别疾病属于哪一个阶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或哪个脏腑?以求得出准确的诊断。为此,就要求熟悉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学说,气血学说……以及熟悉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等。
严格来说,不同的人得同一疾病开的方子是有差异的。(理由见上)。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有不同流派,是不同时代的产物,缺乏系统的科学规范,因此,有一方治多病,一病用多方之说,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天津进修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时,就采取西医诊断,中西优势互补,夺优治疗的方法,采取守方治疗,以利于进行统计学分析,实践证明此法可行。最近的新冠疫情,中医守方治疗参与率达九成病人,总有效率达到91.19%左右,也说明了守方治疗新冠肺炎行得通。重要的是,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才是上策。――中西医结合之路,仍然漫长,仍需继续探索。(我在微头条中,有“中西医结合――人体新医学”的几篇总论,欢迎雅正之。)
以上观点,供参考。谢谢阅读。
2辨证,就是辨寒证,虚证,实证,热证等等的辨别方法。其实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病,脉,证之法,是病脉证参合方可论治,后人直接来个辨证论证,歪曲了古人之意。丢掉了脉诊。虽为一种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附加病存在,论治也不同。
3辨证就是按四诊八纲进行诊断,然后根据病人特点给以立方和如何决定用药,一人一方,因人因异,所以方药也不完全相同。
4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您的问题我将分两个步骤回答。
①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基础,首先我们要掌握,辨证论治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②第二个问题,谈谈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遣方用药是否一致?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联系紧密,我将根据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为您做正确的解答,请看第一个问题,总结如下: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优势
⒈中医“辨证一词首见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所谓辨证的核心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证”,也叫证候,请注意,这个“证”是不能被症状的“症”所代替。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出自《伤寒论.序》
证的概念是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以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包含着一组临床症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人的症状表现,舌脉等情况,辨别疾病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就是辨证;再根据证,确立治疗原则,就叫论治,合在一起就是辨证论治
⒉为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现举例说明:
①例如:疾病心悸(心慌),因发汗太过或汗出过度,导致心的阳气随汗液外泄,引起心阳受损,出现心阳虚证。症状表现上,除了心悸心慌,还常伴有胸闷,气短,乏力,脉虚大无力等心阳气不足的症状。
汗为心之液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黄帝内经》
注意,心悸为主要问题,可以确定为疾病,心阳虚可以确定为证,里面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就是症状。
运用四诊分析心悸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后,就可以确定治则治法,采取桂枝,甘草组合的“辛甘化阳法”,来调治心阳亏虚,就是根据辨证采取的论治原则。
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出自《伤寒论》
②例如:心悸在心阳虚证发生初期,症状轻微,但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身体基础差,脏腑虚弱,疾病常发展为心阳虚累及到肾阳,导致肾阳亏损。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出自《景岳全书》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心肾同虚属于疾病阶段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肾阳虚证,症状表现为心阳虚证中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伴有肾阳虚证的腰膝酸软,尿频水肿,头晕,手足冰冷,脉沉细弱。
通过四诊分析,确定心肾阳虚,采取温养心肾的扶阳法则,以真武汤为治辨证,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出自《伤寒论》
总结:
例①疾病是心悸,属心阳虚证,治疗以温心阳为主;
例②疾病是心悸,属心肾阳虚证,治疗以温心肾阳气为主。
以上内容是辨证论治的举例说明,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这两个案例属于同一种疾病的两种发展阶段,如果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治疗方法肯定不一样,这是根据辨证论治确定的“同病异治原则”,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中,识证尤为紧要——出自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
二.同病异治的中医辨证特色
⒈所谓“同病异治”,是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分析同一种疾病不同的证,再确定的治则治法。
每个人的身体体质条件不一样,例如,先天禀赋强弱,感受邪气种类,情绪,饮食等病因影响,使得不同的患者虽然得了同一种病,其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不同的病情阶段就是不同的证,所以,选方用药肯定不一样,临床上,要加以辨别。
临证审因须细辨,虚补瘀消热用清——出自《医宗金鉴》
⒉为了您能更好理解,下面以“胃痛”举二例说明:
①例如某男,胃痛遇冷加重,痛如针刺,腹痛,舌淡白有瘀斑,脉沉紧涩。
辨证分析:遇冷加重的胃痛属寒邪客胃,“寒邪收引凝滞”,气血凝滞不畅,出现气滞血瘀,舌,脉均是寒凝血瘀证的表现。
寒凝血瘀证的治疗以“散寒化瘀”为主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出自《内经.举痛论》
②例如某女,胃痛随情绪波动而加重,生气恼怒后,胃痛胃胀,嗳气,舌淡,脉弦。
辨证分析:情绪不畅,肝气不能疏泄而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舌,脉,均是肝气郁结证的表现。
肝气郁结证的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心胃痛,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以上二例,在疾病方面,都属于胃痛,病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所表现出不同的证,所以,治法药方就不会相同,。
三.综述: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诊断方法,辨别疾病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证”。确定了疾病的证,再处以相应的治则治法,这就是完整的辨证论治过程。
简言之,不同的人,表现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病因,虽然发生了同一种病,而证不一样,用的治疗方药就不一样。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
中医之要,在于辨证,中医之难,难在辨证!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5不同的人,一样的病,中医肯定不开一样方,中医讲寒热虚实,身体弱的加点补药,人身强壮者就不需要加,主药一般不变,男女用药也有改动。这就是中医基础知识
6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简单说一下,整体观念
- 一,人体内部的统一。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 二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这又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指治疾病时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养生之中。
接下来说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包括了辩证和论治两部分
想弄明白辩证就一定要先搞清楚证、症、病三者之间的关系!
- 疾病表现为症状和体征,由证候体现出来!
- 证、症、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症状是患病机体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证候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疾病是由症候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变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委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过程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四诊对病人进行自戏的临床观察,将人体在病邪作用下反应出来的一系症状和体重结合地理环境,时令气候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而得出辩证的结论,确定为何种性质的证候?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
那么,
同一种病,是不是就用同一个方剂呢?
回答是否定的
这在中医里叫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比如说麻疹,在初期麻疹透已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需清肺后期余热不进肺胃阴伤一样阴清热为主。
另外,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候,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比如脱肛子宫脱垂,他们都属于中气下陷,就都可以用提补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7中医的辩证论治实际上是不靠谱的一个借口,别说不同的人患同样的病得不到一致的诊断结果,就是同一个病人请不同的名中医看,也是得出不同的诊断结论,谁都不服谁,争得一塌糊涂。为了给不靠谱找点借口,中医就往自己脸上贴金,说是他们更高档,有能力辩证论治。
8我是关爱者,非邀有感回答。
有位朋友说的好,“看病如同破案”,病人求医如同報案,医者“望闻问切”侦察收集线索材料,“辨证论治”就是案情梳理分析、形成结论。
“辨证论治”中的八網,我的语言是寒热代表致病因素,卫、气、营代表致病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是肌肉(卫)、鼻(气)、口(营),表里代表着疾病進达的历程(表__半表半里__里),血和脏器都是里,阴阳还不明白,从这几个方面去认识“案情”是正确的,现在的西医也是这样的思路,张仲景在那么早有这样高深认识,确实是医圣,但也有局限性,致病因素中有寒热,还有其它多种因素,…… ,“辨证论治”是正确的,内容应该与時俱進,不断丰富。
“辨证论治”的病情有轻重,时间有短久,病人各不同;医者医术、技能有高低,经验有欠丰,断病用药有差异,医疗效果有优、良,可,劣,情况复杂。 就是西医“辨证论治”中也会有差异,三甲医院与非三甲医院之区分,西医生职称有多个级别,就是例证。同样的X机和病人,A医院人拍的片子,A医院看没有病,在B医院看是癌症,医术有高低
在中、西两医讨论中,杠、怼的积极意义是指出对方缺欠,同时也应寻求共同性,杠怼之后弥补缺欠就是融合、進步升级
9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来之结果,再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分析辩证,以探求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以及正邪力量的综合对比后,而拟方抓药的,所以相同之疾、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治法因人因病而各异,也就形成了中医的百人百方。
10先来看看辨证论治的历史。
其实细细研究起来,辨证论治出现在1955年,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提出了一个观点: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在临床上能够解决问题,主要就是“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并且接着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和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上不可缺少的理论知识,已经成为中医诊疗的特色和优势。
1960年辨证论治被写入了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教材中,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被写入教材。辨证论治之所以成为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它同对症治疗有区别,也不同于现代医学概念中的辨病治疗。
一个病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同样的证候。辨证论治就是对同一证候运用一种治疗方法,不同证候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关系,解释了疾病的本质,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
辩证就是将诊断所收集的治疗通过综合分析,辩清除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正邪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又称为施治。辩证和论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辩证是前提依据,论治是目的和措施。
辨证论治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辩证的准确与否决定着治疗结果的好坏,论治的效果又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