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陕西方言有什么感受?:听陕西人说陕西话(这里指位于关中的西安话),倍感亲切、友好、豪气、直爽、实在。学几句陕西话,明白其句的意思,感受陕西方言:-方
听陕西人说陕西话(这里指位于关中的西安话),倍感亲切、友好、豪气、直爽、实在。学几句陕西话,明白其句的意思,感受陕西方言的快乐和魅力。
外地人听陕西方言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用两个字来形容:“懵圈”。其实陕西方言的许多话语,无论从发音和语法上,都能在古籍中找到其影子。
比如:“嫽扎咧”在陕西关中地区就很流行。“嫽”是一个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容女子的貌美、聪明等。曾在《诗经 阵风 月出》中也出现过:“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西汉时杨雄的《方言》中,就将“好”说成“嫽”。
这可能跟西周时期的关中方言(当时关中方言称“雅言”),曾被视为中国古代普通话有关。 “扎”是副词,意为“极”。“咧”是语气词,相当于“了”、“啦”、“哩”等。所以将“嫽扎咧”组合起来意思为:非常好、美极了,形容美到了极致。
陕西有三大方言区:关中方言区(属关中中部官话区)、陕北方言区(属晋语区)、陕南方言区(属西南官话区)。狭义上讲陕西话仅指关中话。
关中方言包括西府话和东府话(两者稍有区别),陕西讲西府方言的地区有宝鸡、咸阳西部等,陕西讲东府方言的地区有西安、咸阳大部分地区、渭南、铜川等。
关中话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有许多古汉语的韵味,古汉语的之乎者也,关中话的平仄之律。犹如陕西话朗读唐诗一般、别有一番味道,具有委婉柔美之气、气势磅礴之风。关中话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发音特点:
普通话发阴平音(一声调),陕西话都念轻声
普通话发阳平音(二声调),陕西话仍读阳平
普通话发上声音(三声调),陕西话发去声
普通话发去声音(四声调),陕西话发阴平 说陕西话的时候,平声和尾音轻声较多,切记一定要干脆俐落,不留尾音。陕西话您学会了吗?
备注:图片中的关中陕西话,大部分都是替代字,取其音便于念读。
2这位题主你好!??我女婿是西安的,第一次听他说陕西方言的感受就是——想把他拉过来揍一顿,咋咧不说普通话。
其实陕西话有点接近普通话的,一般情况下,时间一长在仔细听是能听懂的。陕西话“我”就是“鹅”轻声的。“吃饭了没有” 就是“饭吃了没”?“你叫什么名字?”就是“你叫个啥?”最后一个字轻声。
陕西人喜欢说“弄了莫”说话的时候大部分都带着“弄”这个字。
说真的听陕西人说话的感受是,倍感亲切、友好、豪气、直爽、实在(我指的是关中的西安话)。很愿意学几句陕西话,明白其句的意思,感受陕西方言的快乐和魅力。曾见到许多外地人听陕西方言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用两个字来形容;“懵圈”。其实陕西方言的许多话语,无论从发音和语法上,都能在古籍中找到其影子。
比如:“嫽扎咧”在陕西关中地区就很流行。“嫽”是一个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容女子的貌美、聪明等。曾在《诗经、阵风、月出》中也出现过:“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西汉时杨雄的《方言》中,就将“好”说成“嫽”。
这可能跟西周时期的关中方言(当时关中方言称“雅言”),曾被视为中国古代普通话有关。 “扎”是副词,意为“极”。“咧”是语气词,相当于“了”、“啦”、“哩”等。所以将“嫽扎咧”组合起来意思为:非常好、美极了,形容美到了极致。
陕西有三大方言区:
关中方言区(属关中中部官话区),陕北方言区(属晋语区),陕南方言区(属西南官话区)。狭义上讲陕西话仅指的是关中话。
关中方言包括西府话和东府话(两者稍有区别),陕西讲西府方言的地区有宝鸡、咸阳西部等,陕西讲东府方言的地区有西安、咸阳大部分地区、渭南、铜川等。
关中话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有许多古汉语的韵味,古汉语的之乎者也,关中话的平仄之律。犹如陕西话朗读唐诗一般、别有一番味道,具有委婉柔美之气、气势磅礴之风。关中话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扩展了解陕西话:
陕西话其发音特点:
普通话发阴平音(一声调),陕西话都念轻声。
普通话发阳平音(二声调),陕西话仍读阳平。
普通话发上声音(三声调),陕西话发去声。
普通话发去声音(四声调),陕西话发阴平。
说陕西话的时候,平声和尾音轻声较多,切记一定要干脆俐落,不留尾音。陕西话您学会了吗?
3小时候听老辈人说:生活在全国各地,凡是小脚趾甲有个缺口的,都是陕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人。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搞明白:是真是假?
没去过陕西,也不知道陕西有没有个洪洞县,洪洞县有没有个大槐树!
4陕西关中一带方言好听,听的顺耳,我爱听。
5我土生土长在新疆,身为西北人受语言环境,自然接触最多的就是以陕西关中地区、河西走廊一带为代表的兰银官话。清代通过各种渠道来新疆的汉族人数多,来源广。其中军屯、民屯以陕西、甘肃为多。浙江长兴知县舒其绍嘉庆二年(1797)戍伊犁时所作的《芦草沟城》一诗,说那里“鸡犬通秦语”。句下自注曰:“戍卒商贾俱陕甘人。”他们所操的方言当然也进入了新疆。由此可见陕西方言自古就影响到了西域乃至中亚地区。对陕西方言的感受,就如赵国柱先生在《新疆民间杂话》段子中所述:“听到了你的声音,就像听到了秦腔。看到了你,就像看到了油泼辣子,我把你爱炸了。”
6来自北方的粗犷
或许是在南方待的有点久了,初回北方,听到阔别已久的陕西方言,还是有点点小意外。或许就是哪句南方的话语细腻、温柔,北方的方言豪爽粗犷,听到陕西方言,感受一种让南方人无法心平气和接受的气势。心里或许在想,北方人怎么可以这般粗呢
陕西方言豪爽,小时候,讲话有点卷舌是要挨骂的,老一辈人老是对我们这些小孩子讲,讲话要把舌头捋直了讲,不许发出类似卷舌音这种。长大后啊,或许就像,要是老一辈的陕西人,去南方城市生活,那是该有多么难受呢?
南方的方言细腻,和北方不一样,或许让老一辈北方人会觉得扭扭捏捏,不舒服。但是久而久之,听习惯了,你甚至会喜欢上南方的方言,那种温柔。北方就不一样了,豪爽,粗犷,有那么一点点让人无法接受的强势。
嘹咂了,么麻达!谝闲传!到哈达去!说啥呢!慕乱很!陕西方言有特色!
8
听见陕西的方言,我认为是唐时语言的活化石。
如黄河三角地带,即自西安以东的渭南、潼关、灵宝、平陆、芮城、永济一带的方言,称呼斜口、黄斜、三道斜,平常人见面说的都是(xia)的古音,不读xie。
再罗例些方言:
先后:妯娌。
垛脑:头。
桥过:前天。
先桥:大前天。
夜(ya)过:昨天。
明过:明天。
候过:后天。
外候:大后天。
嗲(dia):爹
呀(ya):爷
厦(sha):房
希松包子:软蛋。
哪达里:问在哪里。
烙烙馍:指烙饼子。
美的太:实在好。
扫肤:由地肤子成熟的杆茎捆绑而成的扫把。现在也指竹子做的扫把。
简录这些,好多别人大都说过了,就不一一重复了。如有兴趣的去采风收集,很可能你就是唐时的古音专家了。
9听陕西方言,就是享受一次南北大餐。
陕南方言,婉约柔软、清雅秀靓,就象一块碧玉天成,体显着山水之灵气。
陕北方言,浑厚大气、沧桑豪迈,就象一垒黄土参天,展示着大地之英武。
关中方言,硬中带柔、深沉直接,就象一部史诗深厚,昭告着文化之光芒。[微笑][微笑]
1020年前出来,陕西时候。
一度的抑郁,完全的语言障碍,听不懂。
现在能听懂缺不会说。
陕西方言就是听起来比较有劲,够狠。
吵架时候尤其显现出来。
如果一个上海人和陕西人用方言吵闹,
我想从气势上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