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东欧怎么样了?:在简中文互联网上,关于苏东剧变,大家往往认为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是失败的,尤其是经济方面。比如俄罗斯连续十年GDP下降、罗:-东欧
在简中文互联网上,关于苏东剧变,大家往往认为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是失败的,尤其是经济方面。
比如俄罗斯连续十年GDP下降、罗马尼亚沦为欧洲妓女的输出地、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乱、到处是一派乱糟糟的无序民主等等。
▲搜索到的相关文章 图源于网络
又或者说,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方案都是西方学者设下的陷阱,目的就是让这些原苏联的加盟国缓不过劲儿来。
事实上,这些说法都存在很大误区,下面笔者就来简单聊聊在苏东剧变后,这些东欧国家的现状。
01
波兰
波兰这个国家在简中网络上很容易被一些人讽刺,但讽刺的事情却都发生在冷战结束前。
1939年,纳粹入侵后,波兰组织了流亡政府,直到冷战期间,这个流亡政府依旧存在,尽管只有西班牙和爱尔兰两国承认(以及15万二战波兰老兵)。
冷战结束后,波兰流亡政府将全部法统象征(含总统旗帜、国玺、总统印信、总统绶带、1935年宪法之正本)交与民选总统瓦文萨,波兰流亡政府就此宣告停止存在。
▲瓦文萨(左)与雷沙尔德(右) 图源于网络
现在的波兰政府不仅继承了流亡政府的法统,也继承了流亡政府的大政方针(亲西方)。
波兰在1990年代一直奉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指出,波兰和俄罗斯都采取过休克疗法,但波兰所需的债务免除与美欧援助被及时满足,因此避免了经济崩溃。
和俄罗斯连续十年GDP下降不同的是,冷战结束后30年波兰经济一直保持增长。
▲波兰1987-2019年GDP增长曲线 图源于网络
为什么波兰发展这么好?
在我国驻波兰经商参处对波兰的国情是这么简介的:波兰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丰富且成本较低,税赋较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不存在汇兑限制。
笔者认为,要想让这些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还需要加上一个必要条件——加入欧盟。尤其是波兰与德国接壤,这对于波兰来说是非常巨大的优势了。
自波兰加入欧盟后,国内的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即使是在欧洲金融危机期间,波兰经济依然保持着正增长。
加入欧盟后,波兰的基础设施建设受益明显。从2004年5月到2013年底,波兰共获得欧盟各种援助基金超过700亿欧元,绝大部分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波兰的产品出口和海外市场也随之扩大,从而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波兰对外贸易年度和月度表 图源于网络
在入盟前的2003年,波兰与欧盟的贸易额只有135亿兹罗提(约合45亿美元),而2013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兹罗提(约合333亿美元),十年间,双边贸易额翻了7倍。
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曾表示:如果不加入欧盟,波兰的发展起码要落后五年。
同样是这个波兰,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一个经济不能自主,本国利益必须服务于经互会整体利益(主要是经互会最大成员——苏联),对外债务高筑无法偿还、对内消费品市场严重短缺,国内经济严重失衡的国家。
这说明,主要制约波兰经济发展的其实是它不合理的政经制度。
▲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图源于网络
如果波兰能不受苏联摆布,独立自主的进行改革,经济也许会有所起色,但苏联通过经互会、华约等经济军事组织控制了波兰,最终让波兰丧失了改革的机会,直至团结工会上台。
说到底,波兰之所以转轨成功其实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让波兰在剧变后坚定不移走西方道路的信心,来源于全社会的共识,而在一个没有社会共识的国家,当它面临波兰这种决定全民未来的选择时,就会畏首畏尾,即便做出选择,也会陷入持续的动荡和不安中。
02
波罗的海三国与捷克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时期,其发展就高于苏联加盟国的平均水平。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贸易政策,国家经济总量得到了较大提升。
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波海三国GDP增长的主要依靠,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占比都在50%以上,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更是达到70%之多。
▲1995-2019年爱沙尼亚人均GDP(欧元) 图源于网络
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优势一是经济自由度高,外汇管制程度低,政策保障较好。如,爱沙尼亚对外汇没有管制,对国际支付无限制,任何货币、无论数量多少都可以自由兑换、汇出汇入。当然,其它两国的外汇政策也相对宽松。
二是波海三国公民受教育程度高,大学普及率高,基本上都能讲一至两种外语,特别是英语和俄语使用十分广泛。
三是波海三国工资水平在欧盟范围内相对较低,月工资一般不超过1000欧元。根据欧洲统计局数据,2014年波海三国均为欧盟国家中最低月工资少于500欧元,立陶宛300欧元、拉脱维亚360欧元、爱沙尼亚390欧元。
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过大),决定了其经济非常容易外部环境影响。例如2008经济危机时三国经济都受到了重创。但无论如何,三国均属于高收入经济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1987-2019年捷克人均GDP(美元) 图源于网络
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还有捷克。
商务部的网站上是这么介绍捷克:自1993年1月1日起,捷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成功实现经济和社会转轨,依靠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冶金,纺织,制鞋,木材加工,玻璃制造和啤酒酿造等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2004年5月捷克加入欧盟,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总结捷克成功的原因,包括强大的工业底子、优越的地理位置、民众受教育水平高、有竞争力的科研院校多、拥有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再加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等,使捷克在综合成本上具有国际竞争力。
捷克民众的生活质量在中东欧地区也名列前茅,加上银行利率较低,使捷克对外资有很强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捷克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取消了外贸的国有垄断,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进出口商品限制。
▲布拉格老城广场 图源于网络
根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8年1-9月,捷克货物进出口额为285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4.2%。其中,出口1498.7亿美元,增长13.2%;进口1359.4亿美元,增长15.3%。贸易顺差139.3亿美元,下降3.5%。
成为欧盟成员国后,捷克的货物贸易的80%以上都在欧盟区域内进行,其欧盟内部主要进口贸易伙伴为德国、波兰和斯洛伐克。而在欧盟区域外,捷克最大的出口伙伴则是美国。
除去经济上的因素,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和平分手也是原因之一。日韩之间就因为独岛问题,迟迟无法达成自贸区协定。
因此,一个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03
“堕落”的东德
前文说了剧变后东欧经济社会发展不错的国家,当然也有生活得不是那么如意的地区。
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西德。两德统一之后,原东德地区的企业并没有优势,所以原东德制造业很快就垮掉了。
为了维持东德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稳定,西德向东部投入了大量资金,仅1991到1995年,短短五年时间就向东部输血高达7740亿马克,使东德人可以1:1地兑换西德马克,还为东部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德国统一日庆典 图源于网络
虽然统一前两国意识形态不一致,但两国民众毕竟血浓于水,所以西德对东德的“输血政策”不可谓不下本。
从事后看,德国政府的这项政策看似帮了原东德民众一把,其实是“好心办坏事”,这直接导致东德地区的民众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原东德地区的工人工资高、福利高、工会的谈判能力也强,导致大部分原西德地区的企业不愿在东德投资。
▲ 2019年10月30日,德累斯顿市,德国东部的极右翼组织与警方对峙 图源于网络
所以,原东德地区的失业率一直降不下来。虽然有西德的存在,使东德转轨代价最小,复苏的最快,但结果却导致东德人的牢骚最大。
德国统一后,原东德民众在1990年的满意度最高,随后逐年往下降,比如东德1990年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从1=不满意到10=满意)是6.59,2005年则下降为6.32。
虽然有些“新欧洲”国家和地区(例如东德)在转轨后,民众并不算太满意,但这些国家依然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
04
东欧民众怀念苏联吗?
跟我们接受的信息不太一致,战后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国家都不愿意走“苏联模式”。
比如在波兰1947年的全民公决“是否走苏联式的道路?”当时只有7%的人投了赞成票。
之所以一些东欧民众给外面“怀念苏联”的印象,是因为东欧这些国家的领袖基本是苏联“空降”过来的,他们在当地几乎没有执政合法性,为了赢得民众支持,不断借债提供高福利的待遇,想以此讨好民众。
▲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而产生这种“怀旧”思潮原因基本与东欧一致 图源于网络
当民众适应了这种极稳定的“大锅饭”环境后,一旦这种超稳定环境被打破(转轨后)这些人就完全不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
所以,与其说他们怀念“苏联时代”,不如说他们怀念原来高福利时代的“铁饭碗”。
东欧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由内在动力驱动,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的结果。绝不是外来力量强加于东欧各国头上的,与独联体国家那种“从天而降”的现代化有本质的区别。
在东欧国家里甚至不承认1945年是真正的解放,认为那仅仅是更换了占领者,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是二战真正的结束。
所以,它们在剧变中提出的口号是 :“回到1947年以前去!回到1918年的第二共和国时期!回到欧洲阵营中去!”
▲东欧剧变 图源于网络
说原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国家民众怀念“苏联时代”的生活,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妄想。
综上,在苏东剧变中,存在着不少转型成功的国家。转型成功的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而这些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都有不少的相似性。
30年前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失败或成功经验,都应该成为其他国家的学习范例,而不是只看到失败的例子就拒绝变革。
结语
一位俄罗斯学者说过:世界历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另一种是“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
而“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则是前苏联得以快速发展的精髓,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对这种模式有着极为精辟总结:“我们虽然说的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事实上)主要体现的是不服从者不得食,在政府是唯一的雇主的国家里,反抗就等于饿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席卷东欧的现代化浪潮,正是东欧民众在亲身体会了“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后的觉醒和反抗。
三十年后,我们回头来看,在苏联阴影里挣扎40年的东欧各国民众,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终于重回现代文明的怀抱。
参考资料:
《入欧十年:波兰人怎样看世界》秦晖 金雁
《从东欧到新欧洲》金雁
《苏联解体20年祭》金雁
(完)
2纯粹从地理位置上说,东欧国家包括: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
有时候人们还将前南斯拉夫分裂成的六个国家,比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也称为东欧国家。
从历史政治意义上讲,东欧国家指所有苏联集团(华沙条约)以及苏联解体后位于欧洲的前加盟共和国。这个范围就大了许多;包括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阿尔巴尼亚。
东欧国家的人口大部分属于欧罗巴人种,属于斯拉夫语系,信奉东正教;这也是东欧与欧洲其它国家的区别之一。
中国有句老话,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也非常适用;也就是说,国际新闻中没有多少存在感的东欧国家,一般来说现在的经济发展都还可以;
因为他们加入欧盟以及北约以后,国内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他们逐渐摆脱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控制,其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了某些西欧发达国家;
经常出镜的国家比如说乌克兰、塞尔维亚,还有波兰这几个国家应该是东欧国家的几个典型——
比如说波兰;它是第一个主动向美国投怀送抱的东欧国家;波兰总统在今年美国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候飞往华盛顿会见川普,拿着20亿美元的支票邀请美军到波兰安家落户——波兰是较早加入欧盟和北约的东欧国家之一;
不过相比之下,塞尔维亚和乌克兰就惨了;因为不承认科索沃“独立”,武契奇也是飞往华盛顿,不过他可不是送美元去的;他请求美国的援助,同时也希望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关系;
最差的应该是乌克兰了;加入欧盟北约遥遥无期;转投俄罗斯也得不到任何经济上的资助;也就是说乌克兰现在难以找到靠山,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上面三个国家经常在国际媒体刷一刷存在感,代表了原苏联集团国家的几类典型。波兰觉得自己的行为过于出格,主动寻求美国的保护;塞尔维亚和乌克兰急于找到资金的来源,估计也很难保持中立,最终也会向波兰看齐。
3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东欧国家在剧变后确立市场经济,人均gdp取得了长足进步,普遍人均gdp都在8000美元以上,最高的西德在30000美元,虽然有的巴尔干国家因为战乱经济发展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些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东欧国家在摆脱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后获得空前发展自主权,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跟西欧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这种强烈的经济发展差距对比成为东欧各国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这就是联合国规定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平等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可惜这些权利被当时的苏联牢牢控制在手中,给其他国家造成了“贫穷就是社会主义”的假象:1953年3月在匈牙利,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纳吉·伊姆雷实施了“新方针”,比其他东欧国家更早地开启了“非苏联模式化”进程。
这个“新方针”实施了仅仅22个月就因苏联出兵干预,被迫中断,直接造成了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匈牙利版的改革开放终结;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杜布切克敏锐察觉到与西欧各国得经济发展差距,于是在同年1月5日,开始进行捷克斯洛伐克版的改革开放,史称“布拉格之春”运动,该运动于同年8月20日,华约军队进入布拉格而失败;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各国就像同一锅里快要煮熟的螃蟹,充满着争斗和利益,如果此时有一只螃蟹想要从锅里爬出,其他螃蟹会硬生生把它拽回到锅里,一起被煮熟。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力大肆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强权政治,无视国际关系准则,疯狂干涉他国内政,导致东欧各国经济受到自从奥斯曼帝国称霸地中海以来第二次最大限制。
当时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不受苏联控制,面对老大哥的挑衅就是干,毅然决然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使中国经济得到“爆炸式”发展,至今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功!回顾国家发展的历史,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哪一个更适合国家发展?我认为非分时期,计划经济不一定就是坏东西,市场经济也不一定是好东西。
如果是在战争时期,计划经济可以快速提高国力,迅速集中力量进行反击,保证战争最后胜利,所以我们看到苏联二战中打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国,光复整个欧洲,吸引了东欧一大票粉丝,这个时候谁还敢质疑伟大的斯大林主义。在经济危机时期,经济的不景气会造成失业增加,社会动荡,这个时候政府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快速增加就业,促进原材料消耗,增加内需,盘活整个经济,可以平稳度过危机。等到了太平盛世,危机过去,就该市场经济登场了,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分配,有利于经济迅速恢复,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调动生产积极性,最终实现经济突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来不是对立关系,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认准时机使用才可以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