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是什么意思?:“孤篇横绝”的传世名篇古往今来,仅仅靠一首诗,就流传千古的诗人其实并不是很多,以乾隆皇帝为例,纵使有一万首诗传
古往今来,仅仅靠一首诗,就流传千古的诗人其实并不是很多,以乾隆皇帝为例,纵使有一万首诗传世又能如何?大家记得的,无非是他那些刻印在知名景点上的“天下第×泉”的软广告而已。
要论一诗惊世、孤篇横绝,除了写出《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写《枫桥夜泊》的张继也算其中一个。但比起来,《春江花月夜》是洋洋洒洒的长诗,《枫桥夜泊》是仅仅二十八字的绝句。以画来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一个是泼墨长轴,一个是素淡小画。
《枫桥夜泊》字词其实非常浅白,也没有用到复杂的典故,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儿,几乎无人不识。
而它的绝妙之处,其实也在这里——用二十八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汉字,烘托出了精妙绝伦、悠远难言的意境。
江枫对渔火,钟声传千年回到题目上,我们把两个句子连缀在一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何解?
首先,他用蒙太奇般的高超艺术手法,在短短十四个字里,嵌入了六种孤绝又丰盛的景象——天边即将落下的月亮、水边树上啼鸣的栖鸟、浸透了秋意的漫天寒霜、江边的枫树、暗淡的渔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那个“我”。
这几种景致组合在一起,说不出的精妙——月亮是沉默的,鸟鸣是回响的;枫树是悄寂的,渔火是晃荡的。一动一静间,唯有一个睁眼枯守到天明的人,怀着重重心思,在泊船里,一言不发地面对这一切,种种羁旅之愁,渐渐弥漫心头。
“对”字何解,很简单,一个巧妙的倒装——“我”面对江枫渔火,忧愁难眠。
愁到浓处,简直无从排解时,点睛之笔来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十四个字里,没有风景,只有声音了。
读者似乎也跟随作者,全然沉浸在这枯对风景的愁闷中时,寒山寺三更时分的钟声遥遥而至,它悠远、浑厚、有力,仿佛击穿了这一切,人生何其促狭,但天地空灵旷远。
所以,这一记钟响,不止久久回荡在河面,回荡在张继的耳边,也回荡在每一个读过这首诗的人心里,余音袅袅,一传千年。
2在诗人如银汉繁星的唐朝,张继算不上出类拔萃。他之所以被后人铭记,乃是因为一首众口相传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当了个小官的张继也被迫流浪。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张继宿在姑苏城外枫桥底下的小船上,感受着江南水乡之夜的静谧幽美,自己却无处可去,颇有一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体会,不禁有感而发。
01密集的意象勾勒出江南夜景图首句,诗人便接连甩出三个意象:将要落下的月亮、啼叫的乌鸦、冷寒的空气。值得注意的是,“霜满天”不是一种具体意象,而是诗人的感受:天气很冷。
月落时候,乌鸦开始啼叫。黎明时分,日出之前,最是寒冷。空气中带着彻骨的寒意,诗人即使在船舱中,也觉得“罗衾不耐五更寒”。
首句三个意象,已勾勒出江南秋景图的黑白轮廓,给人一种清冷之感。紧接着,第二句又描绘出三个意象:江枫、渔火、不眠的诗人,为这幅图增添色彩与细节。
江边成片的枫树隐隐约约露出轮廓,借着岸边渔船上跳动的灯火,依稀能看见枫树已红。原来江枫和渔火同诗人一样,伴着满怀愁绪难以入眠。
“对愁眠”,是指伴着愁绪入眠,即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实际写夜深难寐的诗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此句理解为寒山寺所在的山上的红枫和山脚下的渔火,对着对面的愁眠山。
其实,“愁眠山”与“乌啼山”都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而得名的,弄清先后顺序,自然不会误解。
前面两句,六个意象,包含诗人所见(月落、江枫、渔火)、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对愁难眠),画面丰富,动静结合。意象之密集,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者在意象的选择组合与诗意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短十四字,写出了江南秋夜的静谧肃寒,反映出诗人羁旅在外的惆怅。
02倒叙手法写出愁思无限月亮落下去的时候,代表着夜晚快要结束了,也就是说前两句描绘的景象,是诗人失眠一整夜后,在将近黎明时所见。
笔锋一转,诗人又猛地把思绪扯回半夜,开始写半夜的所闻。
夜静悄悄的,诗人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明天还要继续漂泊,前路茫茫,不禁心中空落落的,愁肠百结。
突然,几声悠远古老的钟声传来,那声音古朴而大气,庄严而肃穆,似乎还带着历史的回音与袅袅禅意。诗人听了,思绪万千,更加难眠。
在静谧的夜晚,一点风吹草动的声音都能让人印象深刻,何况是钟声,而且诗人还难眠,对钟声的印象就愈发深刻。
后两句都只写了夜半钟声,意象变得疏朗,情感却更进一步。
“夜半钟声到客船”以动写静,用钟声写出夜的静,钟声的幽远也暗示了不眠夜的漫长,将诗人心中的愁思绵延到无尽的远方。浩浩乾坤,朗朗天地,诗人竟觉得无处可去,长久的漂泊,让人身心俱疲,又怎能不惆怅?
夜半钟声,可谓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将夜的静谧突出,夜的漫长延伸,极大地深化了诗人的离情羁思。钟声也让这幅秋景图变得有声有色,从静态图变成动态图。
三叶草以为,好的诗篇,不仅意象美,画面完整,更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而张继的这首诗,具备以上所有特点,难怪流传千年依然不朽。
3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千古传颂的七言绝句,在创作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
就题目所述的问题而言,个人则有两个意见:此诗起承句的意象是统一的,也是连贯的,不宜将承句单独割出来讨论。再就是一句老话,诗歌是形象语言,尽量不要用逻辑思维去纠结一字一词,否则有很多句子都可能会解释不通,就正如此诗起句中的“霜满天”。李白说:“疑是地上霜”,霜从来都是在地上的,怎会满天呢?
所以,我们还是整首诗一起阅读:
月是一个思乡怀人的意象。作者将触月思乡之情景作了省略。直接从月落着笔,一开始便营造出空茫的意绪。
而只要我们细心阅读,便可发现,起承句的前十一个字,便非常高密度地聚合了五个夜半的意象。先是月落,上弦月起得早,在半夜时已经沉落了。光线的突然变暗,惊动起乌啼几声。而此时四周寒气弥漫,让人感觉繁霜满天。岸上的江枫树影,衬托出渔火几点……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非常细腻。我们透过几个意象便可感受到作者意绪的律动:
月落(所见)乌啼(所听)霜满天(所感),江枫(所想),渔火(所见)。这些意象,由所见起经历了一系列情绪律动后,又回归所见,是连贯的,反映了作者对夜半景色的一种感受,所以我在起文时说,不宜将承句单独抽出。
同样,我们也不应用逻辑思维为“对”字释义,承句中“江枫”本来就是虚笔,月落后,漆黑一片,靠远方几点渔火烛光,最多只能看到树的轮廓,不可能辩认出是“江枫”。所以我说是作者所想。
“对”字带有伴的意思,但古代诗人用字讲究“不露”。作者的用意,多是以起承句的意象组合作铺垫,映衬出其秋日旅途中的“客愁”。而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绪是交融的。所以如果一定要对“对”字作解,可解作契合、匹配。
最后顺便说说转结两句。刚说了此诗起承句的意象非常密集。但转结却用了两句写一个意象:“钟声”。可见作者对“钟声”的重视,其妙处有很多释本和答友有述,就不重复了。仅补充句,张继是以“钟声”作为诗眼的第一人。
4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大多人都耳熟能详,极具艺术特色,仔细揣摩,妙不可言。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总体采用倒叙手法,头两句写一夜未眠直至天亮,而后两句以“夜半钟声”来衬托并非只是天亮时分醒来后的难以入睡,强化了“一夜未眠”时间上的连续性。
而“对愁眠”三字历来被认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一句虚实交错,言尽而意无穷,极大地扩充了全句的表达内涵,几乎一笔写尽“见山见水”的三重境界的魅力,这种举重若轻的功底将全诗的艺术性提升到“丰富的单纯”这样的高度。
关于这个“对”字。历来说法不一,但我以为作“面对”而非“相伴”之解更恰当也更精妙。此句大意应是对着“江枫渔火”而愁的一夜未眠,也有发愁而睡不着的意思,一个“愁”字用的妙绝;而“对”字用的更是极为险绝,出其不意,险中取胜,采用倒置(对“江枫渔火”)或者说将我这个主体隐去不显(“江枫渔火”对【我】“愁眠”)的笔法,将诗人之“愁”反衬的无所遁形。正是这种各美其美、各得其妙的寓多重意味于一体的极具张力的表达,才赋予了这首诗极高的艺术魅力,这三个字改动一字,则韵味全失,全诗境界直落下乘。
就全诗来讲,首句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点明天将破晓的时分,而“江枫渔火”这种并不关联的物象由于“霜”字而形成了某种隐秘的关联,此时的“江枫”应是红色的,而“渔火”也是星星点点闪烁不定的“红”,通过这种隐藏的“红”不仅将这两种物象联结在一起,而且烘托出凄清的“愁”之情绪。后两句通过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仅打破了静谧的氛围,以动制静,凸显了“愁”的分量。
前两句直写当下,后两句回味夜半,时空交错,而且一近一远,各种纷繁的近乎凌乱的物象都围绕着“愁”字展开,有声有色,形散神聚,看得见听得着感悟得到,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千古名作,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艺术价值。
5“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唐朝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中的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撇开其他句段不论,单就"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先来了解一下"对"字的释意。
“对"字在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里基本都在,朝向,面对,对抗,左右,相互,对待,正确,配合,适合,成双,敌对,反对,建议里解释为多。
而这句诗词里的“对"字,该如何理解诗人的用意。反复权衡,也没有找到最理想的词来和“对”字。感觉有点别扭和不协调。
上查网资料权威显示这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都是指面对的意思。是面对江枫渔火而是面对愁眠,也有点不太好理解。
既然是将这一句诗词单独拎出来论,可不可以广开思路。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解读这句诗词中的"对"字呢?
我个人见解单单就这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应该有多种解释。是否可以解释为让多么美好的江枫渔火夜色风景来化解心中的愁绪呢?
"对"字,在这里句诗词里作对策,抑制或抵消来注释比较合适点。
以上见解纯属个人胡思乱想的歪理。不作学术讨论。
6这是一首写江行夜泊的名作。江枫渔火对愁眠"对"字是什么意思?是诗人记述自己秋江夜泊、羁旅愁思的一段经历。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飒飒,渔光点点,因愁思难以入眠,只得睁着眼与江枫渔火相对,倍觉凄清冷落。
7这首诗若按后人的解释,意境确实达到了美伦美焕的程度。一首诗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联想即意境的再创造。就象一百个读者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持一样。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应该采用的是赋法,都是写的实景实事。我家不在苏州,对苏州的地理状况不很了解。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家是苏州的,他联系苏州的地理,对选入教材的《枫桥液泊》这首诗的古今解释提出了疑义。他说‘’月落乌啼‘’并非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因为苏州西面有“乌啼山”,应该解释为“月亮落下乌啼山”。“江枫渔火”中的‘’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渔火”指渔人在舟中点起的灯火。“对愁眠”中的‘’愁眠‘’指愁眠山,而非“夜里因愁思睡不不着睡”。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江桥和枫桥的渔火与愁眠山相对。”诗的第三句第四句诗意同于今解。
按实际地理环境解释原诗,与原来的意境有很大不同。原来的意境给人以孤寂和忧愁之感,甚至有一丝悲凉存在。而按实景的解释则是一个闲适、安静、祥和的夜晚,给人以美的享受。
8要明理解《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中"对"是什么意思?就必须首先明确,"江枫"指的是什么。要搞清楚"江枫",就必须搞清楚"枫桥"和"江村桥"。这两座桥搞明白了,"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是什么意思也就昭然若揭了。
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枫桥是一座横卧在京杭大运河姑苏枫江上的单孔桥。地处西南端,离城仅五六里。南北舟车在此交会,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因唐代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便封锁河道,枫桥又作"封桥"。枫桥以北不远就是寒山寺。大运河穿过桥下,东西向有一条叫江村河的小河和大运河在枫桥交会,距枫桥不过200来米的江村河上有一座江村桥。江村桥以东就是寒山寺。
由此可见,枫桥与江村桥相隔很近,二者都比邻寒山寺。
那么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指的是什么?有人说是秋天江岸上的枫林红叶。笔者倾向于"江枫"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两桥相隔200多米,夜泊桥下的渔船燃亮的渔火相互映对着,伴着张继愁绪难眠。
由此,这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所指何物,何事就十分明确了:一是,枫桥和江村桥下停泊的渔船燃亮的渔火,相互映对;二是,面对渔火的陪伴,我愁绪难眠。张继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南下逃亡姑苏前途未卜,害愁是不可避免的,睡不着觉,也是正常现象。睡不着觉干什么?等着寒山寺半夜祈福的钟声敲响,因为,寒山寺历来有半夜敲钟祈福的习俗。张继等着半夜钟声响起也在情理之中。
9“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成为千古绝唱,实在与大唐当时的乱世有关。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赶考的举子一样,希望“十年寒窗”的岁月能够换来马蹄轻疾、插花游街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那刻。
可是,到了放榜的日子,张继一边在榜上找,一边紧锁双眉,心也越纠越紧,榜纸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朗朗乾坤,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他落榜了!脸上笑容渐渐地抹去,满是羞愧沮丧。
此时的长安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叛军占领了洛阳,直逼长安,两京不保,连皇帝和他的后妃们,都仓皇逃离了京城,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长安是呆不下去了,张继也乘船南下,开始了他的江南流寓之旅。
据说,那晚他喝了点小酒,和船家讨好了价,在这个悲凉的秋夜,苏州的夜晚,张继乘船来到枫桥下,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孤寂而辽远,夜不成眠的张继,想起自己失意的青春,国家战乱的景象,以及百姓悲苦的流离,不禁愁绪万千,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人皆知的《枫桥夜泊》。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江枫渔火对愁眠”里的“对”字,是面对的的意思。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可是,个人觉得不是作者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而是“江春桥”和“枫桥”两桥相对之下的渔火。突出捕鱼人的生活不易,借以隐喻人生坎坷。
时光走过千年,倘若不是《枫桥夜泊》,我们可能不会知道诗人张继他是谁。但是,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也不会穿越千古响彻人心。谁又能想到,留下如此重要的诗篇的张继,新、旧《唐书》都没为他立传,诗人的从生到死都是一个谜。那么,诗中“对”字的真正意义恐怕也只有诗人自己明了了。
庆幸的是,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世界驰名的游览胜地。
10渔民在秋末霜风寒冻,枫叶变红即将掉落,在这样寒冷的夜晚,难以入眠而发愁,急盼春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