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死亡?白岩松称中国缺少死亡教育,“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让我们面对死亡、面对身边人的死亡时想不开、放不下,临终医疗患者遭罪,亲属坚持,无形的
具说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在期间走过的人类生命中,没有一个能超过200岁的。所以,死亡才是终极之问。年过40岁,来回答下这个问题。每个活到老的人都年轻过,未必年轻人能活到老。
01.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有人认为出生和死亡是两件对每个人都公平的事,其实出生都不公平——生在帝王之家和生在农户之家的基础条件就不一样,有些人生在终点线上,而另一些人生下来就注定要不停奔跑。
死亡是唯一公平的事,任何人的结局都一样,虽然想永生好像是某些人的追求。
能直视死亡,也许才能更好地生活。
02.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我从12岁左右开始有死亡恐惧,突然想到自己死后什么都不会有,好像从未来过这个世界,内心就满是惶恐。
正确的阅读可以治愈一切。以下两本书和一个故事确立了我对死亡的认识。
《直视骄阳》
70岁的老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IrvinD.Yalom把这些写成《直视骄阳》 。
他睿智地写出在没有宗教许诺的死后永生,没有暂时忘记死亡的自我欺骗时,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如何才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最后一刻的到来!
怕死是因为死后什么都不会留下,想想吧我们所珍惜的、所爱的、所憎恨的都会因为我们消失而对我们失去意义(其实睡觉就是死亡的另类体验,所以有些人害怕睡觉以至于能发展成一种病),但书中提到会有波动影响——即我们死后还能通过种种形式影响他人,我们写过的书、我们说过的话无不在点滴之中影响后人。书里的例子是一个女教师多年之后被学生的孩子赞扬,于是突然之间感悟到死后仍然有机会被记住,立感豁达。
未必故意影响世界,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生之年为世界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如果感觉这么说有点儿太大了,那么尽力为我们的家人留下些有用的东西,给妻子以最热烈至诚的爱、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给父母最真挚的感谢,这一切的一切对我们也许并不困难,但是非常有意义。
即使是凡人,也有机会影响世界。
《不理会太阳的向日葵》
书里讲一个小女孩很早就查出身体有问题,不断进行手术与各种治疗,年纪轻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这事儿国内作者写,估计就是个新的悲情故事。
作者陈子衿(Jin)则充满喜悦地度过了并不算长的人间时光,书里没有怨恨与哀愁,没有问:“为什么是我?”
也许“为什么不能是你”更应该问问。
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和生命奋战的勇敢灵魂”的宣传语,看完之后您就会发现,这个宣传语其实是极不准确的。
本书就写出了快乐生活、平静面对黑暗的未来。我能从书中感受到作者所经历的磨难,同时更能体会作者豁达开朗的心境。
陈子衿于2006年8月28日离开了这个世界,按基督教的说法叫:永安主怀。虽然我不信主,但还是在书的内页里写下“2006年8月28日天堂里又多了个微笑的天使”
总有一些人可以超越死亡。
故事:真正的大师
引自《叶隐》。
柳生但马守是个伟大的剑道家,也是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剑术老师。
一天,一位旗本来到但马守的住处,请但马守做自己的剑术老师。但马守说:“看起来,你早就像一位剑道大师了。在我们成为师徒之前,请说说你是哪一派的!”
旗本回答说:“不好意思,我不曾学过剑道。”
“你打算戏弄我吗?我的眼睛很正常。”
“我很抱歉,但我不知说什么。”
因为客人的否定十分清楚,但马守考虑片刻后,终于又问道:“既然你那么说,就不会有错。但是虽然很难说清楚,你一定是什么大师也是不会错的。”
“如果一定让我说,我就说吧。实际上,我只成功地学会了一件事。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有一天,我发誓说,作为武士,不论任何时候,对死亡都不能有所恐惧。多年来,我和这个问题扭成一团。现在,我终于不再受它的任何烦扰了。大师,您是否指这件事?”
“正是。”但马守喊到:“正是那个。我的判断没有错。剑道的终极便是不再畏惧死亡。我在剑道方面已教过几百个弟子,但没有一个人能获得那样最高境界的证悟。无需学习技巧,你已是一位优秀的大师了。”
拥抱死亡!
03.真正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活过最近几年,常看到一些壮年离世的新闻,除了因为突发事故,更多是积劳成疾导致的。
怎么死的某种程度上并不重要,真正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活过。
下面讲个天津老乡的故事——白芳礼。
白大爷是天津人从77岁至92岁一直在蹬三轮助学。93岁病倒了,记者去采访他问:“您病好了还去骑三轮赚钱助学吗?”
大爷不认字但人实在,说了句“年纪实在大了,骑不动了,但是要真好了,我可以看车继续捐钱。”
记者又问:“您指望这些帮助过您的孩子回来养活您吗?”
大爷说:“各人享个人的福,他们享他们的福,我享我自己的福。我都没指望自己儿子养活。我最高兴的就是捐钱,让孩子们有学上。”
昨天,看到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自己几天后就会死去,哪些事情会让你觉得遗憾?如果再让你活五年,你准备弥补哪些遗憾?”
我的回答是:没有遗憾,现在就可以了。我只需要跟家人和朋友道个别。2015年,自主退休之后,我就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过,没有遗憾是基本要求。随便看书,想看哪本看哪本;有很多时间与爱人、孩子相处,常出去散步;每天健身,乐在其中!
如果最后一天突然来了,那挺好,说声“再见”。
无论再活多久,每天都是幸福的过下去。
认真活好每一天。
2
你如何看待死亡,或许如何面对自然。明明知道死亡终极归宿是早晚面对的,我们仍然顽强抵抗,极力扮成不死老妖。人的本性是贪婪和恐惧。不愿接受死亡临近不可避免,是贪婪如此繁华世界所代来的梦呓。恐惧死亡黑色星期天。也许理智告诉我们头脑很清楚这件事,但是心里还住着不死老妖。
在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浑身插满管子,病人恐惧无神眼光寻找亲人...,目光无处顿足。有钱人家极力向医生表示,钱我们有,一定要不断抢救到最后,终于挨到最后,胸骨折断,气菅割破,脸己肿脹变形。好几位数钱在亲人被折磨中飘飞了。当然这一切无可厚非。家属用钱买到最后努力告别,也许也是对自己一奌告慰。医生接受了家属请求,做好自己职业所在。大家都会在彼此默认中送走了自己亲人。
也许有一部分人,他们在知道走到生命尽头时,对死亡状态形式做一个选择。选择不做医疗抢救或过度抢救(切气菅)人生就是无数次选择。如果意外就是失去了选择。自己能够做出选择,是幸运的。让自己自由向世界告别,向亲人告别,不论在家和医院淡定从容等待上帝召唤...,那一时刻,己经没有痛苦,当然也没有期望。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就这样送走我的父母。人生接受新生命同时还有送走老人...,我的母亲年纪大了,我们子女决定放弃过度抢救,让她平静握着我们手,在不断低喃中睡去,2小时前还和我说话,那一刻,我知道她不怕什么了,也不痛了,轻轻的,淡淡的向一团云雾从容飘走了。我自己早就决定,如果上帝让我做选择,死亡临近不做过度抢救。我的生命我做主。我们都是哭着来的,我要选择安静离开。这个世界,不论有钱没钱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人,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做死亡选择人,做自己生命最后主人。
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有生必有死,这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尘归尘,土归士,一切随缘罢了。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个过程,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伤中离去。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与死,瓜熟蒂落,生死由命,这是自然規律。人世间,荣华富贵,不免楠柯一梦。家庭内,孝子贤孙,难养前辈千岁。有生必有死,面对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人生就是一阵风,起了,没了。死亡就是一场梦,累了,睡了。我们都是别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不论在家庭和医院,面对死亡,都要淡定,从容地等待上帝的召唤…人死了,没了,就像轻轻的,淡淡的一团云雾,从容地飘走了。没有什么可怕之处。
4一个人从出生后,就向死亡一步步走去!
这句话是一位外国哲学家讲的,他不仅告诉你,也告诉我、我们,他也告诉了自己!
感谢老师和Ys微视角朋友邀请回答问题。死亡我们如何正确的去看待?
有幽默感的人到处受欢迎,因为人们可以从他的幽默中得到快乐。那么,死亡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还能幽默吗?
事到头,不自由!这是连云港和淮安一带人,多年的一句口头禅!死亡既然来了,我们又有什么办法?
敞开自己的心胸,保持愉快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来,还有一句话,继续幽自己的默!
千年古人的经典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我只想说三个"不"字,不想死,不能死,不怕死!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和国家,现在的条件这么好,一个人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想到去死?
从一个家庭到一个人,我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完成,还有很多的朋友等我一起玩,所以我不能死!
在死亡面前,人人是公平的,也是逃避不了的。这是人生的规律和归宿,既然它要来了,我就在等着它,我不怕死!
我有一个远方的 网友,他是一个真正的现实浪漫主义者。对待死亡,他的话真是豪言壮语!
在面对死亡面前,他的话是何等的气派!和上帝同行,与佛祖结伴,找寻玉皇大帝,看望真神阿拉…奈何桥上说奈何,孟婆汤里有缘故!
我是一个凡人,也想与天地同光,与日月共辉!但是我想问一句,孟婆是谁,她要干什么?我不想理她,因为现在我不想去死,至少再过若干年!
(欢迎评论互动!图片摘自网络,感谢朋友提供!谢谢!)
(转载其他自媒体平台,必须征得作者同意!)
5谢友之邀!答题:俗语“愿在人间喝水,不在阴间作鬼”。而用这两句对比之词不难想像出这一系列的因果。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生离死别这一过程和规律,树有花开花落,天有阴晴月缺。把这规律统称为自然的繁演流程。
同样死亡也分两种,一种是在痛苦和折磨中看开和放开一切,与其在痛苦中免强生存,不如在世间消失,看不到一切静静的“睡去”。人生不要的是不幸和痛苦,在快乐中生活一天也不要在痛苦中生存一百年。活得有意义,死的其所!在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前对死亡不惧可怕,那是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结果。在一贪生怕死之人面前对死亡那就恐惧,那是因为死了就在也活不过来。用心理战胜恐惧和死亡,面对一切不以偎惧,从古至今,这种法则都将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事实!第二种是面对生活的一切要有充满陽光和开心的一面,有开心快乐的陪伴,顺理成章,自然能延年易寿,没有忧愁和烦恼,生活也是快乐的,开心的。更不会去理会那些恐惧与生死,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为。
生活的意义选择的是勾通与交流,而生死之事也离不开情感的分别,一个有情有义之人的死千百年都有人留恋和怀念,一个无所事实之而为之大不违之事将永远被人憎恨和遗忘,把这种原理称作生死价值观。当在人们及将与人生告别的时候,而人生的一切经历如同一部长长的电视剧,把所有的一切作以回放,去思索,去猜想人生的流程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留恋,是不舍,是情感连接在一起人生,是时光留不住人生的美好!
而所面对的一切死亡,在西方有安乐死的这种选择,当然,在文明的华夏从主体上是不赞同这一观念,认为其实就好像是一种谋杀,礼仪之国,礼仪之邦,而如果当在及将死亡之人痛苦的等待生命的结束,用于这种理性化和人性化都是可行的。救不活的人如果长时间的痛苦和折磨,可以争取个人之见。谢谢大家阅读!
6求圆兄台您好!
知博考痴呆,不胜荣幸.,謝励!!
勉强作答,望海涵!人生本无我,娑婆一消遥,赏观十花界,尝尽甜酸辣,了知众生相,顿悟色即空,莲花经赞颂,地藏王求助,释迦佛主持,阿弥陀圆满!
善哉,南无阿弥佗佛!!!
来无影,去无踪。脱鞋夜寤求,明曰可否穿,鞋归福未尽,无常永相伴!惕惕惕!!!
胡说黄口,脑绞液尽,不及兄台一言敲之,不知兄台可否见谅?感激万分,又一次自我醒悟,感恩生活,感恩生命!!!个人感悟勿拍。謝謝求圆老师!!!
7死亡,在很多人看来,害怕谈,以不吉利为借口,甚至闭口不谈。
即使谈论死亡,也谈时色变,谈后害怕,死亡的阴影,在惊恐的心中,长时缠挂。……
其实,如此对待死亡,都是不正确的。看轻了,看淡了,也不会惊恐万状。因为生生死死,皆是人类循环。你来地球村走走,我再离开死亡,这些呀,都很正常。何必把它看重,每每提到死亡,又很伤感?
生者,加倍珍惜,无限热爱。爱保我们平安的——祖国母亲;爱一起缘伴而来的众人,和朝夕相处的亲人。您,平淡的来过了,尽心努力了,炽热的爱过了,那还有什么惋惜?还有何希骥,和不满意?
该走时,微笑离去;心地坦然。又哪来恐惧?来兮归去,轮回使然。天下志同好文友,您说呢?
8
人固有一死,没什么可怕的。生死只是一种轮回,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然经历,只是有早晚之说罢了!我们在自已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会在自己亲人的哭生中离开。来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不会带走一粒尘埃,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一切皆如过往烟云,随风而逝,不留一丝痕迹。有生必然有死,这是一种守恒定率,只有这样人类才会繁衍不息,世界才能维持物质的平恒。我们只要珍惜当下,活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时候会死,那是老天的事了!对于压力山大的人来说,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看轻生死是一中生活态度,它可以让你从容面对一切早晚会来的东西,淡定而快乐的生活。人生就像没有回程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珍惜每一次不可能再有的演出,才是我们最好的生活态度!
9
面对烈士遗言,我心振撼。面对死亡,考验每一个人的生存观。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为政治理想,而献身时,才熠熠生辉。这种事例,象长河一样,奔流不息。平凡之人,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与同行者,热血相通。就不孤独,不怕来临的任何生命挑战!
俗话说,不怕死的,一齐上!
10坦然面对,有活着的机会一定选择好好生存,没活着的机会了,就坦然去天堂。曾经遇到一个老年病人来就诊,问他怎么不舒服,老人爽朗地笑着说,“我就是胃癌,没别的毛病”,好像得胃癌的不是他而是别人,大家都佩服他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