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懂相声,爱相声,甚至聊起相声来不比某些专业演员懂得少。谁的“贯口”说得好,谁的“柳活儿”唱的地道,就连生活中北京人也时不时的抖个包袱,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相声是一门诞生在北京的艺术,北京人的幽默,北京人诙谐都融入了相声的血液里。
从解放前的天桥、启明茶社,到后来的前门小剧场、工人俱乐部、广德楼等等,北京人看着一辈辈相声演员的成长,也可以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相声艺人。而如今,甭说北京,就算是全国,恐怕无人不知郭德纲,无人不知德云社。
北京的天桥,在曾经的那个时代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大师:关学曾、侯宝林、高凤山等等;同样还是在北京的天桥,2005年的那个夏天成就了郭德纲。
记得那个时候,很多同学、同事,每天下午都守着话匣子,盼着调频87.6的《开心茶馆》,等着听郭德纲、德云社的相声。一时间街头巷尾,北京城仿佛无人不知郭德纲。至于本就20一张的德云社门票,更是被黄牛们一次次炒出了高价。
当年,很多人谈到郭德纲的相声都会说一句:“耐听”!也就是北京人嘴里说的:有滋味儿,有嚼头儿!曾几何时,郭德纲的相声是听多少遍不烦,还依旧可以笑出声的,很多哥们儿都说,这种百听不厌的相声不多,马三爷的算一个,刘宝瑞的算一个!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再和哥们儿聊起郭德纲,聊起他的相声。却常常得到这样的答案:“嗨,听个乐呵得了!”好像真的是这样儿,我们很难在像当年那样如数家珍的说出他的什么佳作和经典桥段了。
如今的郭德纲,主持,评委,嘉宾……现在仿佛再也听不到他当年的《黄鹤楼》、《梦中婚》、《西征梦》这种经典的相声了!相反,老郭身边的那位“谦大爷”,仿佛更受北京人喜爱。可能有人会说什么:因为于谦是北京人,谁的孩子谁不爱?北京人当然喜欢北京人了!
那么这个逻辑又怎么解释当年北京人对郭德纲的喜爱呢?其实,北京人喜爱于谦,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业务好,二是远离了那些舆论的漩涡,这一点恰恰符合了北京人的性格特点,踏实做人,老实做事。舞台上,劲头儿、尺寸、气口,所谓:“三分逗七分捧”,于谦的活量的绝对是恰到好处。马三爷晚年之所以说单口,就是因为少了诸如张庆森,赵佩茹,王凤山这样的大家,一般人真接不住马三爷。
至于各种纷纷扰扰的师徒风波,经济纠葛,于谦这位北京爷,总是能够进退自如,身处风暴中心,却又能够全身而退!常在河边走而他却能够滴水不沾,这就是北京爷的范儿,成熟,内敛,任凭你熙熙攘攘,我自岿然不动,“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不过如此吧。
有人说于谦,精明,世故,圆滑,明哲保身,谁也不得罪!其实,了事儿不挑事儿,正是北京爷处事儿的一种态度,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然以他在德云社的地位随便说句什么话,恐怕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可他从没有为了自己能够火一把,而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为什么提到“谦大爷”,业内业外都竖大拇哥?为什么圈里圈外他的朋友那么多?娱乐圈,名利场,为了出名干什么的都有,而于老板淡淡如水,不争不抢,在相声圈里平和到如此地步的人恐怕只有少马爷和于老板了吧!
于谦,懂得交朋友、不争名夺利、尊师重道、重情义。这些特点不是北京人身上独有的,可您却能在很多北京人身上找到这些特点!什么是北京的爷?也许于谦身上的这些特点,就是对北京爷一种很好的诠释。
希望郭德纲、于谦能够出一些更好听,更耐听的经典相声。
-
韩雪老公的背景才是真恐怖?她又被嘲强推之耻了 -
相恋14年,结婚10年,还可以这样小打小闹~ -
他俩真分手了?不过3年前就能看出来了··· -
这两位要是还能复婚,那可真是一场大戏啊 -
快把自己作糊了!何炅都救不了她? -
他也开始放飞自我了?竟敢公开回答“滚床单” -
蔡少芬张晋:没有配不配!只有对不对 -
台湾艺人怎么这么会“开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