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个月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是《你买的低价9.9电影票,是他们掏钱请你看的》,没错就是你在网上买的低价电影票,一张票只要9.9甚至更少?了解过9.9元的票背后是什么原因吗?
所有这些放出去的9.9的电影票,背后都由官方用巨额资金去“票补”的,这就形成了大量的票补对真实票房有没有影响的问题,我有篇文章是有提到这个问题的,很多人都热衷于刷到超低价电影票,因为当你在同一影院的同一场次里时,你拿着9.9的电影票,而别人花了59.9,自然又多得一份看电影之外的满足感。
几块钱或十几块钱就能在网上买到电影票,有时候想想那么低的价格,影院、发行方、片商怎么赚钱呢?其实这些完全不用大家担心,因为你低价买的票,自然有人买单。
买单的人就是你购票的平台,打比方说,一张电影票现场的售价是70元,你在网上30就买了,这其中的40元就是平台商家补上的,比如说淘票票、猫眼、百度糯米、娱票儿这些中间商。那么中间商为什么会这样做?
总归一点还是为了利益,用户既然知道网上订票便宜,那绝大部分都去网上定了,那肯定要下载他们的APP成为他们的用户,等你经常使用他们的app产品时间久了,他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每个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的标准等等,这些数据对这些中间商接下来搞营销那简直是太有用了,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你可以想象,网上买票,选择余地非常大,这家电影院的价格高,换下一家,那家电影院的位子不好,换下一家。有低廉的转换成本和非常大的选择余地更多是方便,他们更愿意在网上买,而且购完票凭着验证码就能到电影院取票机轻易取票,多方便,再说购票平台为了吸引这部分顾客,必然给的价格是低价,而少出的钱则是平台(淘票票猫眼这些)自己掏钱帮用户给。
那些在电影院买票的人,带着一家人来看,带着女朋友来看,和朋友来看的,他们大多数已经决定今天肯定是要看一场电影的,而且大部分不会轻易的换电影院。因为成本提升了,如果你嫌这家电影院贵想换一家,那你面对的是要乘车,乘地铁,重新排队。心理上,人们通常也不会选择扫兴而归,或是大费周章的选择最便宜的。
想了解更多电影、科普电影知识的盆友们,一定不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