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钧,大众记忆点或许集中在第二季《中国好歌曲》节目里的歌曲《自己》,那是在2015年。今番,2018年,全新专辑《事实上我没有名字》里同样存在一首跟“自己”相关的歌曲,叫做《致己》。两首歌曲选取相同主题,并不是意外,这分明是作为创作者刻意的安排,意图是要表达某种转变,或者,不变。
按照许钧在两首歌曲里的具体表达分析,从《自己》到《致己》,走过三年时间,“自己”固守不变。《自己》里强调“那就用最温热的手臂,拥抱自己”;《致己》里高呼“这就是我啊,管他什么伟大不伟大”。前者跟后者,内核都是高度的自我认可,这种认可甚至能够达到固执的程度。
其实,“自我”就是许钧进行创作以及表达的基点。
所谓“自我”可以解读出两层意识。
首先指的是“自己”。许钧的创作都关乎于“自己”,想法、经历、感触等等,皆跟“自己”关联。这点在专辑《事实上我没有名字》里体现明显,所有歌曲都在唱“自己”,有《我不会写情歌》、《I Can’t Take My Hate》这般直观的,也有《火箭男孩》、《疯子》这般隐含指向的,即便诸如《西街青年》这样看似创作视角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但实质不过只是玩了视角游戏,站在第三人称来谈“我”。所以,虽然专辑定名在“事实上我没有名字”,但其实处处都是许钧的名字。

其次指的是“个性”。《事实上我没有名字》这张专辑相当“自我”,即,是标准许钧式的创作,跟市面上的主流不同,跟诸多立足于原创、独立音乐人的创作也不同。从编排来讲,专辑属于标准的概念专辑,核心是乐队范式的One Take,即,以乐队形式进行同期录制。整张专辑以Intro开场,以Outro完结,正好呈现一场完整的Live。所以,这张作品形式上是专辑,其实更是现场实录。其中所呈现出的层次远超过录音室专辑,更具备现场的即兴生成以及持续能量,诸如《没人在这个时候说话》、《西街青年》等动辄超过6分钟时长的歌曲,完全是由现场逻辑催生的作品。这点“自我”要归功于许钧跟制作人荒井十一两位的共识,他们都清晰知道,以乐队跟摇滚为基底的音乐,生命力完全在现场。
其实,许钧以及许钧的音乐,向来都是属于现场的。
当年在《中国好歌曲》舞台上演唱《自己》的情景即是最佳佐证,现场给予许钧表达充沛情绪以及能量的氛围,所以,他能够完全进入到歌曲的意境里,每句咬字都带着情绪,每秒气息都推送着能量。记得当时许钧几乎是强忍哽咽唱完歌曲,这种克制跟释放的对抗最终造就真实表达,从而赋予歌曲无可替代的感染力。

强情绪,高能量,这可以成为许钧作品的标签,尤其在现场的环境里,这两个标签更为突显。所以,基于现场概念打造《事实上我没有名字》对于许钧而言,是最佳选择。
回归现场的诉求即是回归野生。野生即意味着原生态的表达,无论是音乐还是情绪都处在最真实最直接的状态。这或许就是《事实上我没有名字》的创作初衷。虽然荒井十一多跟李荣浩、莫文蔚等主流歌曲合作,但其实他对于音乐的理解跟许钧是处于同一频道。最终专辑效果也证明,这两位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Perfect Match”。
野生就是两位合作的支点,选择这个支点,目的是要保证音乐表达以及情绪表达的效果。
就音乐表达效果而言,主要是保证能量。从风格来讲,许钧的选择偏向于摇滚系,细分可以囊括诸如Indie Rock、Hard Rock、Pop Rock等元素,这些风格回归现场后能够呈现出强烈的野生气息,从而将摇滚能量最大化。《没人在这个时候说话》整体颇具Psychedelic Rock气质,在具体表达时,歌曲通过超4分钟的情绪积蓄后进入到强烈释放段落,由此完成充沛的情绪调度。积蓄部分的迷幻摇滚以及释放段落的硬摇滚都是在现场的环境里得到清晰呈现。《致己》的范式偏美式摇滚,Post-grunge跟Pop Rock的结合,尤其强调节奏。此处讲究的在于主歌部分的吉他Riff,动用的是原声吉他来呈现,从而在录音室音色中突出粗糙线条感,这样更能适配现场野生的环境。《暖光》整体基于Grunge打造,其中人声处理刻意制造出Lo-fi效果,这同样是在传达野生元素,从而将歌曲意境呈现得更为现实可感。专辑中最具直观野生属性的歌曲是《疯子》。这实质上是整张专辑的题眼,或者说,最能表达许钧“自我”的歌曲。
对于这首歌曲的风格处理,基于Garage Rock以及Post-punk这两种非常注重原生态质感的摇滚门类。在具体操作时,除却全程饱满的节奏感,特意设置了突显野生能量的段落,比如在3分40秒左右安排几秒留白后再迅速开启释放模式,此处的停顿跟衔接,保证将“疯狂”的状态具象化传达。

就情绪表达效果而言,主要保证是充沛。上文已经提及,许钧歌曲的内容高度“自我”,但并不妨碍歌曲触发听者共鸣。重点在于,一部分靠得是从内容层面获得听者的共鸣,比如表达自我认可的《致己》,另一部分靠得是情绪,某种程度上来讲,许钧的每首歌曲都是一种情绪,即便实际内容无法触动你,但强烈情绪一定能够影响你。具体到《事实上我没有名字》里,每首歌曲都有专属情绪,比如《致己》是淡然跟笃定,《暖光》是自然跟扎实,《火箭男孩》里有浪漫跟向往,《我不写情歌》里有种自得的困惑……如此强调情绪传达是因为,许钧是通过情绪来带动内容传达,他所创作的歌曲,情绪是内容的出口。
所以,强调情绪的作品当然在现场的氛围内更具冲击力,也就更能够清楚表达内容。
在现场语境里,许钧的情绪表达除却充沛就是真实,这是区别于经由录音室技术改造、装饰的真实,具备清晰颗粒感以及丰富动态感。以《疯子》为例,在这首讲述自我成长经历的歌曲里,许钧所要表达的情绪是在世人误解下,寻找通向勇敢之路的决心。重点是坚定跟决绝,在具体表达时,许钧的人声中始终保持充足的气息支撑,由此来传达不曾动摇的情绪。尤其在输出诸如“自由,岂能被束缚”以及“刺眼,谁管它呢”此类歌词时,情绪始终处于高亢状态,直至最后“啦啦啦啦”的彻底爆发,情绪里的颗粒感适时得到释放。

情绪的充沛贯穿于整张专辑,不过,这种充沛并非毫无变化的强势,其实,在情绪表达时,许钧非常注重动态表达。比如在歌曲《西街青年》里,这首歌曲的情绪整体相对平稳,但在细节处,许钧传达出足够的动态感。从“现在不是好时光,索性什么都不想”的失落,到“而他不再是西街少年”的感慨,再到“不管荒唐不荒唐,总之不想悲伤”的清醒,最后落脚在“那一刻,何其美好”的淡然。整个过程是情绪动态的持续发展,仔细品味,情绪将内容传达得更为深刻,到位。
从直观听感层面来讲,《事实上我没有名字》这张“野生”属性的专辑,真的是劲爽、舒坦。当然,“野生”并非粗制滥造,这张专辑的创作以及制作都非常精致,许钧的创作讲求层次跟格式,每首歌曲都具备清晰的段落,整张专辑的制作即便是同期录音的方式,每种音色也都保持良好质感以及饱和度。所以,这张侧重于现场感的专辑最终达到录音室的高规格,其中的现场动态感以及即兴生成感都自带精致的气息。

从这个角度来讲,《事实上我没有名字》达到了艺术跟工业两个维度同步的高水准。此刻,许钧的形象也不再局限于沉迷于“自我”世界,热衷私人化表达的音乐人。他完全胜任工业化制作,将极度“自我”的作品提升到符合普世审美趣味的高度,做类比的话,就是小群体文艺片到商业化文艺片的提升。
在提升过程里,许钧的创作逻辑并没有彻底倾向于主流流行,而是坚持纯粹的原创性。这方面操作跟汪峰、许巍、郑钧等等摇滚系音乐人相似,但许钧并没有落入到同质化发展的怪圈里,他的专属辨识度在于,摇滚乐里最重要的野生属性得到完整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