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刘新执导, 陈伟霆、马思纯领衔主演的《橙红年代》曝光了预告片,并宣布将于9月17日登陆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三网联播。开播之前,影视独舌采访了本剧制片人之一郭现春。
2017年,我们曾给郭现春做过一次专访。当时,他总结了公安剧的创作原则:“讲好警察故事、发好公安声音、塑造警察英雄。”
一年多后,在新剧《橙红年代》中,公安题材的创作又展现出新的特点:不仅要讲好警察故事,更以一个充满正气与担当的普通青年刘子光,传递公安英雄和新时代百姓群像交相辉映的正能量。

这是公安题材创作的新风向,还是网络IP由天马行空向现实转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篇访谈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橙红年代》改编自骁骑校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一座名叫江北的中国城市里,充满正气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刘子光(陈伟霆饰),与青年女刑警胡蓉(马思纯饰)为代表的人民警察,用热血和正义与罪恶作斗争的故事。
独特的热血青年视角,开辟公安题材新空间
无论题材或内容,《橙红年代》在当下被影视化的网文IP中,都非常稀缺,它撇开了满天神佛和小情小爱,落笔都市草根阶层,宣扬了新时代青年的正义和担当。而作为公安题材,公安英雄和新时代百姓共同维护正义的故事,在以往的创作中同样少见。

所以,尽管郭现春在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工作多年,在公安剧的创作方面经验丰富,但初次看到《橙红年代》的故事大纲,他仍然眼前一亮。
郭现春坦言,与传统公安剧相比,《橙红年代》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以热血青年的视角切入,展现了新时代、新青年正气、有担当的新形象;
二、对两代警察与罪恶做斗争的书写,既体现了人民警察代代传承的勇气和坚毅,也展现出新时代公安队伍的热血和激情。

郭现春对男主刘子光非常感兴趣,“他不是警察,却做了和警察一样的事情,锄强扶弱、见义勇为,这在以往的文艺创作中非常罕见。”
在郭现春的形容中,一个类似蝙蝠侠、蜘蛛侠的城市英雄形象立体起来。
这类人物形象不仅填补了市场需求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过去,人们遇到不平事敢理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敢伸手,现如今,好些人面对罪恶势力都不敢发声了”, 郭现春感叹道。

做过二十余年警察,郭现春对社会、人心的变化感触颇深,他渴望人们都能有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及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在马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敢去扶,在公共汽车上遇到扒手、流氓敢挺身而出,在大街上看到垃圾能顺手捡起来。“警察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的安宁和谐需要普通百姓和警察协力维护。”

《橙红年代》希望透过刘子光向社会传递对真善美的呼唤。

而剧中的两代警察形象,更是一种正义精神的传承。
以胡蓉、韩进(何明翰饰)为代表的新生代警察,阳光、勇敢、热血;而以胡跃进(巫刚饰)为代表的老一代警察,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一生都献身于人民公安事业。虽然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会有差异、碰撞,但他们同样有守护社会与百姓安全的坚定初心和同违法犯罪斗争到底的无畏勇气。

这是《橙红年代》与传统公安题材剧的区别——它不止讲警察,还呈现了维护正义的普通人。
网络文学影视化,必须坚守真实性、合理性
多年深耕公安题材,郭现春在创作上始终坚守两点:真实性、合理性。
《橙红年代》原著有积极、正向的价值核心,但作为一部公安专业性不强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影视化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在内容、情节上给予修正。
比如原著中,刘子光一出场就有一双所向披靡的“铁拳”,消失的8年时光也是空白,在读者眼中他的背景一直是个谜。
“他的功夫怎么来的?过去8年他去哪了?做了什么?这些前史必须要给观众交代清楚。” 郭现春认为,任何故事都要真实、合理,符合生活逻辑。
所以在剧版《橙红年代》中,开篇就对刘子光的前史进行了交代。这个设定不仅使刘子光的背景来源落了地,同时,也为结尾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人设。原著中,刘子光的身上,可以隐隐看到一类富有年代感的北方爷们儿形象:讲义气,恩怨分明,有恩必还,有仇必报,情感简单粗暴。这种人物多见于社会秩序混乱的年代,在当下,却并不现实。为了更符合现代都市气质,更贴近当下青年形象,剧中将刘子光设定为阳光、正义的新青年。
对于他在原著中复杂的人物情感关系,剧中也化繁为简,进行了合理调整。

最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加入了缉毒线。原著中,刘子光面对的恶势力大多是奸商、歹徒、地痞流氓等,作为一部公安剧,这些情节在专业性上稍显不足,从戏剧性考虑,冲突感也不够强烈。缉毒线加入后,剧集从刘子光和警察两条线出发,最终在缉毒的案件中汇合,不仅把松散的情节统一起来,让城市恶势力有了源头,而且,也让刘子光和警察的协力有了依据,同时更达到了普法的意义。
主创深入警队体验生活,以生活流的细节打动人心
除了内容方面的修正,在《橙红年代》的创作过程中,深入警队体验生活的经历,也给主创们提供了真实创作的依据。
要求主创实地体验生活,是郭现春在影视项目创作中一贯坚持的,比如拍摄电影《湄公河行动》时,前期非但编剧到湄公河实地感受,还旁听了审判糯康,并对其进行采访,如此才有了比较扎实的剧本基础。在这部剧的筹备过程中亦是如此。
他认为,编剧要与一线民警打成一片,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真实性;演员要在开机前一周深入警队,这样才能使表演真实、细腻。
“比如敬礼,普通百姓平时都看过敬礼,但做起来却不如警察规范,这其中是有差别的。” 在《橙红年代》剧组,郭现春去现场时还会“抽查”演员们敬礼动作的规范性。
对细节的真实还原还延伸到剧中警察的生活方面。《橙红年代》中不止有警察工作的状态,他们的生活、情感,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社会风貌,同样是很重要的部分。

郭现春谈到剧中一个情节:胡蓉要去出任务,临行前父母给她做了顿饺子,吃顿饺子就像过节一样,父母希望胡蓉能平安回来。父母的担心、疼爱,在这顿饺子中得到了清晰彰显,有时候,这种生活化的细节展现,比刻意渲染的惊天动地更能打动人心。
这也正是这部剧社会意义的又一个体现:它不仅具有法制教育意义,传递正确价值观,同时也让观众更加了解人民警察为老百姓生活安定做出的牺牲。
“这样的情节,剧中有很多,成片出来后,我看得非常感动”,郭现春如是说道。
公安剧过审首先要做到导向正确
《橙红年代》拍摄完成后,很多人问郭现春,“能过审吗?”郭现春统一的回答是“这是一部品质剧,我们有自信”。
当然,金盾影视在以公安类题材的制作和把关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郭现春更大的自信源于剧组全体工作人员前期工作中的认真、负责。

在这部剧的制作过程中,郭现春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从剧本、拍摄,再到后期制作,一刻都未松懈过,“最后剪完我还要再看一遍,如果不看,我心里就没底。”
大纲阶段是总体方向的把控;分集出来后,郭现春花费一个周末的时间,对涉及公安方面的情节进行调整;剧本阶段,对于涉及公安方面的情节,郭现春细化到台词,使之更符合警察术语;拍摄过程中,但凡有相关问题,导演和演员都会及时与郭现春进行沟通,他也会常去拍摄现场,甚至还会带公安局刑警队的同事前去指导,从审讯室到办公室,乃至办公桌都会一个个认真把关,力求在各个细节达到专业、真实。

《橙红年代》送审时,没有情节删减,并得到公安部和广电总局相关专家的认可。但审核之后,剧组自己删了3集,由50集缩减为47集。
郭现春表示这是为了品质考虑,“删减3集后整体节奏更紧凑,观感更好。我们舍弃了经济利益,是想对创作负责,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

针对目前公安剧的审核标准,郭现春表示,公安剧过审首先要做到导向正确,不要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博眼球,本末倒置无法产出好作品;其次,要保障内容的专业、真实、合理,要做到这些必须了解警察、对警察有感情,并深入生活,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鲜活、真实,容易引起共鸣。

作为公安题材剧,《橙红年代》最大的特点是以热血青年视角切入,传递了新时代警民合作的重要意义,开辟了公安题材创作的新空间,在同类剧集中面目鲜明。从内容来看,《橙红年代》不仅注重案件的专业性,对案件背后的人心和人性也有所观照,志在为普通观众打开了解新时代警察的一扇窗。
【文/小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