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湾人在北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 啊!好像是一种尴尬夹杂着有趣的奇妙体验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台湾朋友
到北京之后的体验
- ① -
第一种尴尬
「哇!你是台湾人?」
「哇!你是台湾人!」大概十次中有八次,这句话后面会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句:娱乐综艺、旅游、文化、教育、繁简体字……「台湾」这个身份,总是可以自然地开启各种话匣子,我甚至还遇到过有人激动地说:「这辈子第一次见到台湾人。」虽然心中有小小的尴尬,但也算是台湾人在大陆的一个「交友优势」吧!

台湾人在大陆,最容易辨别的就是「口音」。来大陆前,我自认说话很标准,到大陆后,我才知道自己原来有「台湾腔」。
有趣的是,做为一个一点都不温柔的女汉子,却常因为说话腔调而被大陆朋友说:「你好温柔呀!」、「你说话真好听」。起初,我总是尴尬又一身鸡皮疙瘩地否认,直到现在才能够欣然地接受这份赞美。在北京,我就当一个说话声音如偶像剧般的「软妹子」吧!

很多人认识台湾的渠道可能来自综艺节目、偶像剧,因此对台湾女生有「综艺化」的印象,例如:思想前卫、喜欢打扮等等。但对于一个生活粗糙的女汉子来说,每次被问到类似「你们台湾女生不都很会化妆、很open吗?」的问题,总感到一百个尴尬。
- ② -
第二种尴尬
东西南北分不清

首先承认,我是一个路痴。
在台湾,我可能只是个中度路痴,场景转换到了北京,我变成了高度路痴。原因只有一个,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刚到北京的时候,不仅看不懂路标,连开着导航都会迷路,只好使出杀手锏——360度转圈确认方向,死盯着地图上的小蓝点,确认自己走对与否。
后来才了解到,因为北京的城市结构以紫禁城为中心,大多数道路都是正南、正北走向的,因此常听到这样说:
--「你往南边一直走就可以看到了!」
--「我在食堂的东侧等你!」

对于一个习惯以前后左右表示方向的我来说,刚到北京听到上述的方位描述,脸上真是写满了尴尬的问号,恨不得随身带着指南针。
直到现在,在北京生活快一年,我终于慢慢地掌握了东西南北方位。
- ③ -
第三种尴尬
洗澡没门好尴尬
第一次见识到北方的澡堂是大三那年,在清华大学当交换生。清华的澡堂是在楼内,一层楼有四个洗澡的地方,掀开浴帘后便是三个莲蓬头并排着,没有任何的隔间。
还记得第一天洗澡的尴尬场景,和来自香港、台湾的室友在寝室门口道别后,分别前往不同的洗澡点,但尴尬的是,我真心克服不了内心障碍,衣服脱不掉…
去年九月再次来到北京,原以为自己有「经验」了,没想到步入北大澡堂的那一刻,虽然有雾面隔间,却依旧没有门,我再次面临衣服脱不掉的尴尬。
后来,我如今的北方室友帮我摆脱了尴尬:「你有的我们都有,根本不用害羞~」在她们的「调教」下,我又再度适应了没有门的澡堂。不禁感叹人的超强适应力,嘿嘿,也当作每天洗澡时可以让眼睛大吃冰淇淋吧!

- ④ -
第四种尴尬
关于「吃饭」的二三事
--「姑娘,米饭要多少?」
食堂大爷举着饭勺看着我。
--「唉,我要小碗饭…」
掂着脚尖、抬头望着大爷,我忐忑地回答。
--「唉,姑娘,没有小碗,你要几『两』呀?」
大爷的饭勺还悬在半空中,有点无奈地说。
这是我第一次到大陆学校食堂吃饭的真实情景,有点尴尬。我在心中盘算小碗饭不够吃、大碗饭又会吃太胖时,却发现北方的食堂不论是米饭、饺子都是用「两」为单位,也因此弄出不少笑话。我有一个台湾朋友,到了食堂说要「半两饭」,食堂大妈只好回她一个哭笑不得的脸。

- ⑤ -
第五种尴尬
无法招架的「北方式」热情
常有些台湾朋友问我:「大陆人是不是很凶?」的确,如果我没有到大陆生活,必然也会认为大陆人「很凶」,特别是北方人,由于嗓门大、说话直接、习惯用词的差异,加上卷舌的儿化音,讲起话来就像吵架一样,气势磅礴。
在北京待久了,从一开始觉得「能不能好好聊天」,到后来慢慢发现这种「北方式热情」的可爱。直率、爽朗是我觉得北方人最明显的两大特点,相较于台湾人较委婉、客气的相处模式,北方人会让人感觉到「真正讲义气」。
最后,来聊聊「AA制」和「请客」这件总让我在饭桌上尴尬的事。
初到大陆,几次和大陆朋友一起吃饭,当我准备付钱时,总会被善意地拒绝,特别是在有男生的场合中,似乎男生付钱是应该的?

有些人认为,台湾人的AA制显得生疏。可如果请的是晚辈、熟识的朋友,或是用作答谢,我们当然也是痛快买单的!
但如果是同龄人之间基于「礼貌」或是「因为是女生」而请客,反而会让我有点尴尬喔!
不过,不论是「AA制」或是「请客」,和各地差异有关,也和个人价值观、习惯有关系,还是老话一句:尊重为上啦!
来到北京之后,一次次刷新着我对大陆的认知,北京虽然有时候让我感觉“很尴尬”,但是我喜欢北京,这里的人很温暖,我喜欢和他们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