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又一部印度宝莱坞电影《苏丹》将在内地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近两年,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到《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巴霍巴利王》《起跑线》《厕所英雄》纷纷被引进内地,载歌载舞的宝莱坞电影不但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更赚足了票房,做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而之前,“好莱坞大片”几乎等同于“引进片”概念,除了好莱坞电影,无论是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其他国家电影,还是在网上口碑很好的日韩电影,都在票房上表现惨淡。到底是什么让被我们忽视了许久的宝莱坞电影一下子成为引进片市场上的“香饽饽”?

赢口碑:远隔千里“接地气”
票房口碑“双丰收”,不仅仅在于影片本身的质量。比如在印度被誉为“神片”的《巴霍巴利王》,在引进内地之后无论是讨论度还是票房成绩,都不如那些反映现实题材的印度电影。
可以说被引进的现实题材印度电影在选题上往往贴近国情,跨越宗教、超越亲情、批判男尊女卑、弘扬女性崛起、讨论婚姻问题、批判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些与我们隔山隔水的故事,却引起了很多中国观众的共鸣,明明是完全听不懂的台词却格外“扎心”,触动了很多中国观众。
比如,即将上映的这部《苏丹》,就直接戳中了很多男性观众的泪点,表面看上去,电影在说摔跤、格斗,在说拼搏精神。实际上《苏丹》中男主角为妻子、家庭,从低谷中崛起经历的一切磨难与奋斗都在告诉中国男观众男女在家庭中的付出与成长,男人走向家庭并不一定走向成熟,女人在婚姻中总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见证他的成长与承担,完满的家庭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之前的《起跑线》更直面儿童教育的问题,我们的观众在大银幕上很少看到,但是经常会在家长之间讨论的问题,竟然被一部印度电影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了。
早前口碑爆棚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徐峥在印度街头看到药神像经过的那个镜头,让此前根本不了解这一切的观众莫名感动。这也许就是两国文化之间虽然远隔千里,但共通的感动吧。

赚票房:简单明了“很过瘾”
此前除了好莱坞大片,我们的引进片市场从影片数量上日韩电影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但除了少数几部“视效大片”和动画片之外,其他影片在票房成绩上都乏善可陈。比如今年,由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拍摄的电影《小偷家族》虽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但和他的上一部登陆内地院线的作品《第三类嫌疑人》相似,虽然评分超高但票房成绩还不如一些国产小成本电影。还有一些高评价的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几次引进也只能收获百万级别的票房。
业内人士指出,日韩影片在票房上之所以打不开局面,是因为影片讲述的故事和表现手法不够“简单”,不符合我国观众目前观影的主流要求。著名导演黄建新更直接给当时引进的韩国电影主题一个概括:“拧巴”。
比起简单明了的“正义战胜邪恶”“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人物内心的“纠结成长救赎”并不是我们年轻的主流电影观众喜爱的点。被引进的这些印度影片,主人公有的时候有点“一根筋”,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很“直线”,一些剧情转折甚至让人觉得“狗血”。但这些并不影响观众们觉得“过瘾”。如此简单直接,就是印度电影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主流商业院线,成为一支票房生力军的核心战斗力。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