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如懿传》上线开播。
同一天,《延禧攻略》宣布从当天起,开始日更。
一场宫斗之间的“宫斗”,拉开帷幕。
作为吃瓜群众,小壹早早地就搬好小板凳,等着看这同一年代的不同时空,将会展开一场怎样的精彩对打。
很快,《如懿传》上线。1小时后,网络上的差评开始如雪崩式蔓延……
从开播前一天的全民期待,变成了全网吐槽。从服化道刺眼到整容衰老,从烟嗓出戏到剧情拖沓。

总之,《如懿传》就像是刚进门的新媳妇,被观众的“婆婆眼”,好一顿挑剔。
与之相对的,就是《延禧攻略》的剧情又高能了,高潮要上演了,新反派上线了,璎珞和皇后联手了……

平心而论,《如懿传》没有那么差。
没错,周迅不再年轻了,但是演技方面,依旧扎实。几场哭戏,尤其是拜别姑母那场,堪称娴熟。

除了前两集铺垫得有些赶客外,剧情方面算不上拖沓。从第三集开始,宫斗戏码就摆好阵势,各方势力粉墨登场,这出八十集的大戏才算正式开锣。
但仔细琢磨,小壹只想说——
《如懿传》从一开始,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那么讨好观众的路。

小壹就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说吧。
《如懿传》不像《延禧攻略》那样,有啥说啥,一言不合就正面刚。很多斗争和角力都沉在下面,蓄力的用意,很是明显。
考虑到整个剧集横跨几十年,这样的格局,注定将在后程发力(至于能不能发力成功,那就是另一个话题啦)。再加上前期的女主还只是个惟愿“一心一世一双人”的小白兔,对观众的吸引力,自然就会削弱了。

而对比来看,隔壁的《延禧攻略》,则完全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节奏之中。
全民一边嘲讽着魏璎珞开挂,一边又放不下地跑去围观越南版,也充分说明了一点——
纵然不深刻,纵然没逻辑,纵然开外挂,可就是架不住那源源不断的,爽啊!

细想想,我们讨论的不是《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PK,也不是令妃和皇后的狗血宫斗。
说白了,这是两个“产品”的battle。
电视剧是艺术品也是商品,要坚持自我,更要迎合受众。
郭德纲说得好,什么叫成功,只有商演才是成功。
天大地大,市场最大。
而这里,小壹还想插个楼,先简单聊下——
为什么我们老百姓,那么喜欢看宫斗剧呢?
是因为大家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吗?当然不是。
是宫斗就比现代的职场暗战精彩吗?也未尽然。

古装与宫廷的背景
好像与抓马、撕逼的明争暗斗
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小壹想来,只是因为,披着历史外衣而讲述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宫斗剧,在满足了一切情感需求的同时,还自带了一层“皇上妃子王子公主尽皆凡人”的亲切感,与“一不小心就代入感超强地体验了把历史”的满足感。
而发展到2018年,宫斗剧的新变种,便是这完全为现代人量身打造,历史只是一个薄薄外壳,内里全然是一出女性职场打拼史的,《延禧攻略》。

关于宫斗剧盛行的另一个解读
还可以从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中
获得更深层次的答案,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小壹就不多说啦
从这个角度看,《延禧攻略》的确是个好商品,而非艺术品;
《如懿传》或许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那件好商品,而能否成为艺术品,则也需要多些时日再做定论。
艺术品的评定留给时间,那么从“产品”的角度,为什么《如懿传》会输给《延禧攻略》呢?

在产品领域,爽点痛点,都是刺激客户消费上瘾的关键。
《延禧攻略》从创作开始,就秉持着“客户至上”的原则。铺垫什么的重要吗?直奔主题!
魏璎珞开场一分钟,就展现了自己是多么与众不同。
高能桥段一个接一个。
用香粉解围,顺便惩罚了秀女;
被人诬陷与侍卫有染,马上装怀孕反击;
被拉到高贵妃处,看情势不对马上装傻躲过;
为了复仇,不惜用天雷害死太妃……

我们无敌的魏姐,以平均两三集干掉一个人的速度迅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姐姐报仇。更完美地收获了一个帅哥侍卫,一个白月光皇后,以及一个霸王龙皇上。
爽不爽?!
当然爽!!
一集平均3场左右的大戏,都是针锋相对的重场矛盾戏。几乎每一场戏都满足了客户的内心诉求。

没有铺垫,对。没有渲染,对。行动太单一,对。情绪太起伏,对。
这些问题都不可否认地存在,但是,就是爽啊啊啊啊!
观众们想要的高燃剧情,这里都有,想要的高能人设,这里也都有。
那怎么可能不喜欢,不追看呢。
依我们就爱看热闹的风格,就是路边两个吵架的,都得过去围观个俩小时。这种坐在家里吹着空调坐看撕逼过暑假的好事儿,怎能错过。

而《如懿传》,显然就没那么顾及客户体验了。
就小壹已追的部分来看,前两集先是走“皇上只钟情我一人”的傻白甜剧情,就让资深点的客户吐槽老梗酸后槽牙了。好不容易被收为侧福晋了,却又怎么看怎么要走婆媳剧路线。
不禁让小壹想起【婆婆和我娘家妈干起来了,不待见我,我该怎么办】这种天涯板块多年前的情感话题。
倒是陈冲和邬君梅的对手戏,让我等看热闹的品出了几分开撕的趣味。

熬过前两集,好了,第三集宫斗开始!然而……如懿前期是一个压根不想宫斗的小白兔……
不知道这个“不想宫斗”要不想个多少集,但如果她不宫斗,凭什么当女主角?她还不如去跟甄嬛作伴,甄嬛都比她有元气。
如懿不想宫斗,那这宫里的事情就跟她完全没关系了,哪怕她被迫卷入宫斗,可是她一躲二怕的样子,爽从何来?
每次看她这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围观的群众表示:这口气,何时才让我们出啊!

光是爽不爽当然不够,接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或者叫移情的产品,才能得到观众“护犊子”的支持。
《延禧攻略》的女主是魏璎珞,一路外挂,升级打怪,爽翻天,最后成为人生赢家。这样的人生你想不想要?
谁都想要!
所以观众在看《延禧攻略》的时候,简直就是带着自家姑娘,或者索性就是我自己的情绪在看——
魏姐受委屈就是自己受委屈,魏姐站上风就是自己站上风;
魏姐打了尔晴一耳光,就是自己打了尔晴一耳光;
最后魏姐成为人生赢家,那就是自己成了人生赢家。

产品思维里有峰值、终值一说。
一个是说高潮,一个是说结局。
《延禧攻略》集集高潮,最后赢家收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观众YY首选。
而《如懿传》,从共鸣移情的角度看,谁会想成为如懿啊?从青梅竹马到恩爱夫妻,从互生嫌隙到削发分离。

皇上一边说着对她有情谊,那边还没出孝就收了一个玫答应常在;
一面给她题字赏赐,可转眼各宫都有封赏。
高贵妃弹弹琵琶一撒娇就能得圣恩,如懿却坐在门边默默抹泪。

没有人想要这种人生,太苦太艰难不说,而且还是那种看得到结局的人生,连一丝丝的意外都没有。
而说到峰值、终值,前期如懿宫斗得畏畏缩缩,高潮恐怕来的也不会多么大快人心。
而终值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不是。

总结一下吧。
《延禧攻略》就是一出喜剧,来帮助客户观众们达成人生之无法达成的美梦。
这样的爽文,天生带有好感度。
《如懿传》就是一出悲剧,而做悲剧都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曲高和寡,因为场面清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心事,何必再从如懿身上找共鸣。

作为普通的观众来说,能够欣赏和愿意欣赏之间,依然存在一个时间问题。
而行动,永远比评价更能表达内心感受。
就比如好多人都表示——
《如懿传》,其实还行啦,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差。
但是,还是等我追完《延禧攻略》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