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第五代导演即1978年入学,1982年以后陆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学生,其中主要代表人包括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吴子牛、孙周、夏钢、张军钊、张建亚、黄建新等。

谈到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以及辉煌,不禁让我想到1990年由张艺谋导演,改编自刘恒小说《伏羲伏羲》的电影《菊豆》

1991年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4年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活着》

这一时期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大多是反映特别时期的普通百姓、封建女人的悲惨命运。张艺谋用浓重的色彩烘托压抑悲痛的气氛,不仅在片中对于人性做了深刻的反思,还对封建意识进行了强烈批判,诉说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怀。

第五代导演强烈渴望通过电影的叙事和感染力探索民族文化在动荡年代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电影的题材还是镜头语言等方面,既遵从传统的电影创作方式,又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做了颇具个性的创新。

比如:传统题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电影里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陈家深深地院墙内,这一电影环境形象的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束缚。

电影里,张艺谋刻意模糊陈老爷的脸部形象,就仿佛为观众制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也映衬了像陈老爷这样的封建权力迫害者比比皆是。陈老爷他是陈家大院权力的代表,也是封建规矩的执行者。

陈家大院子里的几位姨太太活在他掌控之中,在他制定的“规矩”中,姨太太们只能藏着嫉妒假装彼此和谐共处,她们为了得到陈老爷的宠爱和家庭地位逐渐迷失了自我,都成为了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

张艺谋经历了动荡的社会政局和十年文革,瞧着时代的巨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接受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熏陶,他有足够的内涵和能力去表达自己心中最为真挚的情感。和其他第五代导演一样他们对社会百态十分敏感,愿意倾听群众的心声,所以他们的影片显得富有生命的张力,他们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开创了艺术风气之先与不断创造获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