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正掀起着全民讨论的热潮,即将播出的《如懿传》,更是万众期待已久。网剧市场最近可谓是高潮迭起,相比起来,电视台剧集就稍显落寞,整体的讨论声量都要弱很多。
与此同时,电视剧市场也并不太平。近日,《天盛长歌》的三大出品方辛迪加影视、东申影业以及好麦文化发表联合声明,称:《天盛长歌》减持一直到底,不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外部压力,将不以任何形式参与收视数据的买假造假、点击率数据的买假造假。

声明充满意味,让同期上映的电视剧都纷纷“躺枪”。
的确,数据造假这一阴霾始终笼罩着影视行业,甚至形成造假产业链。从《天盛长歌》的声明看,言辞非常无奈。
如今,电视剧的点击量早已进入百亿时代,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呢?
《天盛长歌》制作精良却收视不及预期,
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根据《天盛长歌》的声明显示,其首播52城收视率为0.55%,仅为卫视第一名的不足40%,排名同档第6。
而根据最新的CSM52城收视数据看,《天盛长歌》的收视率依然萎靡不振,为0.486%,市长份额1.84%,在电视剧收视榜中的排名还比此前发声明之时下降了一位,排名第7。肉眼可见的是,《天盛长歌》本已不乐观的收视仍然有下降空间。

那么,《天盛长歌》的品相到底如何呢?
截至目前,《天盛长歌》在豆瓣评分为7.6分,这在国产剧中,分数还是相当不错。

观众的评价也非常不错,制作精良、服道化精细、选角也很棒。

据报道,《天盛长歌》在制作上花费了一番大手笔,这部剧以襄阳唐城作为主要场景地,剧中出现的宫殿奢华,富有内涵,剧中的服装达到五千余套,很多都是真正刺绣制作出来。另外,《天盛长歌》正片采用1:2.35电影常用宽画幅,应用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播放呈现。不少观众表示:质感不逊于大电影。

演员方面,主演陈坤和倪妮都是颜值和演技并重,双方粉丝和路人缘都挺可观,可以说也具有不错的流量基础。其他演员包括赵立新、倪大红、袁弘、王鸥、白敬亭、刘敏涛等,实力派+偶像派并存,咖位也毫不逊色。
除此之外,《天盛长歌》的播出平台还是湖南卫视暑期黄金档,大IP大投资制作精良的《天盛长歌》,收视如此跌跌不休似乎有些“反常态”。
从目前追剧的网友评论看,虽然普遍称赞其制作用心,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说到底还是剧本不行,画面虽然恢宏大气,但前面剧情比较拖沓,演员们煞有介事地说半文半白的台词,一本正经地讨论家国大事,但架空朝代的古装剧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荒诞与滑稽。
电视剧的收视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剧集本身质量外,排除收视造假因素,播出平台、营销宣传等都是影响收视的因素。从这一点来说,《天盛长歌》的收视不佳可能还与播出平台有关,湖南卫视虽然为一线地方卫视,但其主流收视群体或许与《天盛长歌》并不匹配。
从影视圈到传媒圈,数据造假之风盛行
在《天盛长歌》制作方看来,这样的收视和排名不是其应有的,进而抨击了一把影视行业的造假行为。
不得不说,影视行业乱象很多,明星的收入、合同、税务等等都存在造假现象,而收视造假更是近两年业内的顽疾。
2016年,电视剧《美人私房菜》创下了浙江卫视50年以来的最低收视纪录,后因收视率低被停播。当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委托其法务委员会发布一份声明,表示将正式启动打击收视率作假黑势力,努力打造电视剧播出新环境。
当时,知名媒体人刘春也在微博谴责收视率造假黑幕,“制作机构竟然要花每集30—50万的价格去找数据公司做高收视率。”

而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发布会,正式向电视剧收视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当然,造假不单是电视剧层面,网剧方面更严重。央视、《人民日报》等,都曾报道痛批国产剧点击量造假,表示其扰乱秩序、残害品质。
只不过,痛批造假、抵制造假喊了这么两年,却鲜有被抓出来曝光的,“杀鸡儆猴”的依然没有。刘春去年还在微博表示:造假人人皆知,个个苦不堪言,这样的事居然就没人管,甚至还不能说,潜规则都成显规则了。

的确,如今一部剧的点击量眼看地步入百亿时代——《楚乔传》459.9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456.5亿,《欢乐颂》259.5亿,《人民的名义》319.7亿……2018年,百亿剧的大军似乎有所降温,目前仅《扶摇》破百亿播放量。
不过,《扶摇》也被质疑数据造假。有微博大V发文称,从分城收视来看,《扶摇》收视率破1%造假,广州地区暴增5倍且分布畸形。

光线传媒CEO王长田曾表示:“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它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曝出,行业里用于购买假收视率的成本高达每年40多亿以上。
行业普遍数据造假,你不造假就招不到商,于是大家都加入刷收视和点击量的队伍中来,这样的行业发展态势实在非常畸形。
电影圈票房造假制造虚高的名气,以此骗来更多观众来买票,鼓吹得整个影视圈越来越浮躁,进而恶性循环陷入攀比造假、只看数据的怪圈。
这股风气也蔓延至传媒圈,网红、微博大V、抖音大咖、微信公众号大V……无不存在阅读数造假的现象,刷阅读量骗广告商,广告商的投放得不到真正的转化,不刷阅读量的媒体夹缝中艰难生存……
当然,无论是影视圈还是传媒圈,对于数据造假现象并没有无动于衷,比如主持人曹可凡、编剧赵冬苓就曾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影视行业票房造假的问题是时候管一管了,更进一步指出很多造假行为属于商业诈骗,建议使用刑法处罚。
行业在整治规范,而数据造假带来的也仅是短期利益,那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兢兢业业做好内容的,才会在未来获得真正长期的回报。
(麻辣娱投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