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巨星”成龙
如今,他是国际上最著名的电影动作巨星,是好莱坞“2000万俱乐部”成员,被称作“当今世界上唯一能够在默片时代走红的表演大师”,是慈善天使、流行歌星、香港影坛带头大哥、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还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代言人,奥运会上有他,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有他,博鳌国际论坛上有他,首届武搏大会开幕式上也有他······
但他首先是当仁不让的头号功夫巨星,所主演的一百部电影里,起码有四分之一是表现中国传统武术的地道功夫片,其中又有多部是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
他就是——成龙!

当初,香港—中国戏剧学院的校长于占元先生,在为自己新收的弟子陈港生取名“元楼”时,不知有否将他培养成像杨小楼那样的京剧武生泰斗的想法。或许有人会说,成龙小时只是个相貌平平、资质一般的顽皮少年,于师父不可能那么高看他。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成龙真的像他后来自我评价的那样普通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在于占元的弟子“七小福”中间,洪金宝的扮相、工架、演技最为优秀,元彪和元华的毯子功堪称出众,矮胖胖的元武也十分全面。与他们相比,成龙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够最好,但这也为他带来了某种益处——他不会被限制在某一行当里,从而更广泛地接触和学习。
后来的成龙,武打功夫怎样有目共睹;在动作表现力上,他能与巴默·基顿和卓别林相提并论;论演技,则有两岸三地各大奖项的专家肯定和广大观众认可。同时,他还是一位广受歌迷喜爱的歌星,嗓音、声线独具特色,演唱水准也足够专业。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他过去的学艺经历——什么都学,全面发展,每一样未必十足优秀,但也没有一样不优秀。
平均分最高的学生能说普通吗?

当然,成龙最终没有成为杨小楼,但那不是他的原因,更不是于师父看得不准。事实是,他成为了京剧之外另一个领域中的泰斗和宗师,名声更大、成就更大,影响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辜负师傅对他的期望。
人们都知道,成龙在离开师父之后的日子里,曾有过一段困顿茫然的时光,一个人蜗居在父亲给他购买的小房间里,靠到片场打零工、跑龙套谋生。后来经洪金宝介绍,他在李小龙电影《精武门》和《龙争虎斗》中做了武行。我们在这些影片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一次叫李小龙一脚踢出丈外,一次被扭断了脖子,惨不忍睹。

但他的师弟元彬却说他冒起最快,顶多在一两部戏里是这等遭遇,比其他师兄弟运气好多了。
这运气是靠着他的不普通换来的。
在《精武门》里替日本演员桥木力挨过李小龙一脚后,他的功夫被所有同行刮目相看,从而成为最顶级的龙虎武师,也就是“动作指导准备拍摄高难度或是高风险镜头的时候,可直呼其名以便询问的那种人”(摘自《成龙自述》)。这时,一位在电影公司里担任制片人助理的师姐,将他介绍给了一个独立制片公司。这个公司当时正在筹拍功夫片《广东小老虎》,由于实力有限,他们只好使用新人,邀请成龙做影片男主角,元奎做了武术指导。

这部影片最终无果收场,成龙连原本可怜的一点片酬也没拿到,非常沮丧。他又回到大师兄那里去做武师,一次在片场被一位“大地”公司的导演看中,出演了一部片子的男二号,并担任武术指导。该片比第一部稍好,但依然是烂片。不过,从片中粗陋的动作场面里,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他的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此后不久,灰心丧气的他打起行李,去澳洲投奔了多年不见的父母。
如果这也算是好运气的话,只能说明元彬等人的奋斗更加不易。
但也不能够否认,这是好运气真正到来的前奏。

若不是他在这一阶段的努力,便不可能引起慧眼识人的伯乐注意。
若不是他利用一切机会展示了自己不普通的才干和能力,便不可能得到走向成功的命运契机。
伯乐是位年轻的电影经理人,叫陈自强,而机会是他的老板、《唐山大兄》和《精武门》的导演罗维所提供。罗维想从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中再推出一位李小龙,陈自强推荐了成龙。
罗维启用成龙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是《新精武门》。“成龙”的名字便在这个时候确定,以前他一直使用洪金宝在校时的艺名,前面加上自己的姓氏,叫“陈元龙”。
成龙只有下颚的轮廓有几分龙影,可光靠一个下巴,无法让人认同片中苗可秀说的“他和陈真一模一样”,论武功论神韵都与罗维为他确立的“李小龙第二”的目标相去甚远。

罗维并没有因为首部影片的失利而轻易放弃,而是接连用他拍摄了多部功夫片。这些电影的故事虽然乏善可陈,但在当时来讲也算得制作认真。成龙的武打设计在水准之上,他本人更十分卖力,打得不可谓不精彩。其间,他还在罗维(有说是吴思远)的要求下去做了双眼皮手术,使形象焕然一新。
奇怪的是,无论罗维怎么捧他,他自己怎样努力,这些影片却统统反应不佳,他也一直无法出头。
屡遭失败的罗维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对成龙表示失望。恰逢“思远”公司开拍新片,导演袁和平将垂头丧气的成龙借去,接连拍摄了《蛇形刁手》和《醉拳》。这两部小成本电影意外地成为了成龙命运转折的契机,他因此走出了迷茫、困顿、无所适从的泥潭,一炮而红。

成龙的爆红,首先得益于他的师兄洪金宝。洪金宝于1977年执导的影片《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开创一种新的功夫片风格,被称作“谐趣功夫片”或“动作喜剧”。成龙“邻家小子”似的性格特质与不拘一格的精湛身手,于此甚是契合。其次是导演袁和平知人善用。在《蛇形刁手》与《醉拳》中,成龙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获成功之后,他进一步主导了动作喜剧潮流,一举成为当时香港乃至整个亚洲最有号召力的功夫明星。

不久,成龙经历了“嘉禾”公司因挖角与罗维争执不下导致的危机,最终加入到前者的阵营。在“嘉禾”雄厚资金的支持下,他开始大展身手,自导自演了功夫巨制《师弟出马》。该片公映后创下了香港电影新的票房纪录,共收入一千余万港元,令业内惊叹不已。随后,他服从“嘉禾”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部署,踌躇满志地远渡重洋,进军好莱坞。

成龙初战好莱坞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是饱受挫折,最后铩羽而归。但这也磨砺了他的个性,培养了他对于电影创作的深度认识。
怀着碰壁的失落及反思,还有保卫果实、再展宏图的急迫,成龙回到香港后,便立刻投入了新片拍摄,说服“嘉禾”投入巨额资金,再度自导自演了影片《龙少爷》。
《龙少爷》的票房收入又一次超过了千万港元,却输给了同期上映的都市动作喜剧片《最佳拍档》,和李连杰等国内武术精英主演的功夫片《少林寺》。但成龙在该片动作设计上的新尝试——抛开套路、自由搏击,仍令观众感到新奇震撼,也为他下一步转轨拍摄时装惊险动作片,开创更加符合时代欣赏情趣的新潮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1983年开始,成龙便将创作重点转向了需要更强体能与更高表现力的惊险动作电影领域,其间创造过无数冒险奇迹和巅峰成就,直到今天仍乐此不疲,不但继续拥有功夫片时期的大批观众支持,而且征服了全球的动作影迷。
他早已成为了与施瓦辛格、史泰龙齐名的国际动作巨星,但中国武术毕竟是他根本与特色,所以人们至今仍称他“功夫巨星”。




----------------------
作者:飞鸿黄
文章已获转载许可,如二次转载需联系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