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魅力中国城》)一份未竟的事业,一条未走完的路,当有一个人沿着你的脚印继续前行,你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热情无畏,意志坚定。在血脉连结之外,你们有了理想的延续。
在武夷山这片好山好水里,就有一对这样的父子。

1980年,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汪家社从南京林学院林学系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工作。后来的几十年里,与他相伴的便是武夷山的一花一石、一虫一鸟。

(上图为汪家社工作照)
任职这些年里,他带领干部职工深入山林巡护调查、潜心致力于森林昆虫学研究,为武夷山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汇聚成一本《武夷山保护区叶甲科昆虫志》,这本书的封面,印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绿野青山,好似那些山林里的漫长岁月,都一并被记录在册。

时光的痕迹渐渐爬上他的眼角眉梢,与衰老结伴而来的,是病痛缠身。由于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有限,再加上长期与各种生物制剂打交道。1992年,汪家社患上了鼻咽癌,后来做了大量的治疗,还导致了脑中风。
那个时候,福建省的林业厅出于对他身体的考虑,想把他调回省城福州,汪家社拒绝了。那是一份对故土无言又深刻的爱,他要穷尽一生,用他的研究,把武夷山丰富的生态、多样的物种记录下来。
汪家社身上,有一份常人或许无法理解的“执拗”。如今,他行走100米,相当于一个正常人行走一公里的体力,但他依旧坚持锻炼,因为“想把身体锻炼好,再回到武夷山。”
这份“执拗”,在儿子汪鹏身上也得以承袭。在《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第六期节目中,作为武夷山的助阵嘉宾,说起自己的职业,他十分骄傲:“我的父亲一直都在从事昆虫研究,我后来也学了林业方面的专业,与父亲一样都在从事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父亲时常告诉我,他太爱武夷山了,那里有太多他割舍不下的情怀,他的坚持感染了我,所以我选择跟父亲留在武夷山,为武夷山的生态保护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上图中间为汪鹏)
言语中,我们好像可以读懂父亲的一生在这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今,汪鹏已经成为第二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员,但在父亲眼里,他似乎依旧是个孩子。在本期节目中,汪家社由于身体原因没能到录制现场,但为节目录制了一段vcr。
看似寡言的父亲,依旧忍不住对儿子嘱咐一句:“他只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守护这片山林于他,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我们的愿望就是想让大家多少年以后,还能在森林里看到动物,还能听到鸟叫,满眼的苍翠。”这是他与父亲共同的心愿,也是这对父子间无言的默契。
年幼的孩子,总爱把父亲当作无所不能的英雄,想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当孩子渐渐长大,真的变得酷像自己时,这大概也是父亲最得意的事。
如今,我们似乎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不会改变,但这对父子,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抵过时间的故事。武夷山的一草一木是隽永,这份代代延续的精神亦是隽永。
本周日19:00,敬请锁定《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第六期节目,武夷山带你去看那人、那山、那景。
(本文编辑:魏园园)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运营人员: 靳美晨 MZ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