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优则导的黄渤,给八月带来了《一出好戏》。
故事发生在一座孤岛上。
黄渤饰演的马进,是一个毫无成就的loser,没钱还欠了一屁股债。
一次公司团建中,巨浪把所有人卷上荒岛,与世隔绝。

钱没有了意义;制度不复存在;“活着”成了首要难题。
原本地位最低的导游小王,因为有野外生存经验,成了首领。
但在他的思维里,人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有饭吃:“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第一,是活着;第二,是活着;第三,还是活着。”
他把管猴的经验,完全照搬到管理人身上。
给人安排过量的工作任务,还认为只要有惩罚,完不成任务不给饭吃,你早晚会自己动。
相比之下,老板张总的思维,显然更高级。
他找到一艘废弃的大船,建立孤岛上的“交易体系”。
用纸牌代替货币,拥有纸牌,就意味着可以换取食物。
比起小王带领下,人只能靠每天爬树摘果子、用木棍捉鱼为生,张总让人过得更为体面。
只是,张总是权力的集中者,给谁发牌(货币)、发多少、每张牌价值多少食物,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时间一久,孤岛上出现了“通货膨胀”,怨声四起。
而黄渤饰演的马进,在一开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loser。

只是后来,他找到了颠覆自己人生的方法:造神。
他把自己塑造成真正的精神领袖,号召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世界。
在孤岛上重造出了电,让人甘愿拿出食物,换取用手机看到家人影像的短短几分钟。

至此,电影通过展现不同领导者的三种不同领导思维,完成了一次人类文明秩序重建的过程。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思维方式》一书中,提出过一个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在他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聪明,却总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1
思维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人的价值判断
《西虹市首富》里,主人公王多鱼为了能够尽快花光10个亿,不惜砸出4000万拍得以股神巴菲特为原型的拉菲特的一顿午餐。
片中王多鱼请拉菲特来西虹市吃了一顿地道的烧烤,聚餐时俩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

坐在一旁的女会计,更是在拉菲特因王多鱼提出包月吃午餐的请求愤然离席时,痛心疾首:
4000万就这么打水漂了!
现实中,“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慈善拍卖活动始于2000年。不少人一掷千金,只为和股神吃一顿午餐,探探股神口中的股市秘籍。
这事儿虽然罕见,却不是独一例。
2013年,山东德州商人陈雷以45万元拍下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的三小时,俩人吃了一顿火锅,却只字未谈房地产。
难道这位德州商人也如西虹市首富一样,有钱没处花吗?
“没有一句谈及房地产,我不炒房不炒股,也不关心这个话题。
有意思的是和任志强谈到读书的话题。”
陈雷消费完这笔巨额3小时后,向记者坦言。
有的人用45万元买一辆车,也有人花这笔钱买一个奢侈品包,而在这位德州商人眼里,他用这笔钱进行了一次思想碰撞,
“我觉得很有意义。”
2
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
这是必备的生存技能
任志强是谁?
他的身份跨度极大,从入狱的“倒爷”到惊动总理的国企老总。
2014年退休时,曾引发公众对整个行业态势的讨论。
也许,光用“传奇”二字来描述他的人生经历,是远远不够的。
在退休之前,他最具代表性的标签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是引发公众讨论的地产商,也是地产界最知名的网红。

回顾过往四十余年,任志强的商业之路,开始的就很不可思议。
从商之前的他,在17岁时被安排到公社插队,八个月后,又前往济南军区参军,有11年的军旅生涯。
和大多数安稳转业去“公检法”系统的军人不一样,他在“裁军100万”的背景下,选择了复员。
刚回北京的任志强,去了政府成立的青年服务社,当了一名不领工资的临时工。
开商店、打印室、装订厂、汽车修理厂、建筑施工队……
两年的时间里,他创办十多个企业,安排了上百个年轻人的就业,甚至将大部分年轻人的收入提高到了80元,是当时许多人月工资的两倍。
而这样惊人的业务能力和业绩在任志强的从商生涯中不过是一个序曲。
1984年,离开服务社的任志强,偶然进入了华远公司。还是“临时工”的他替公司赚了30万,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1991年,任志强成为华远公司总经理。
随后,他不但促成了华远与华润集团的合资,让华远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更于1996年,带领华远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地产公司。
几年内,在任志强的带领下,华远集团从账面净资产实际为负,增长到80多亿。
2001年,华远与华润“分手“,原华远地产公司所有股权都转让给了华润。
没了原来的资产和资源,任志强带着新华远的牌子开始二次创业。
背负着20万的借款,他重新创立华远地产,到2014年宣布退休时,华远地产市值已达180亿。
曾经的顶头上司、现在的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这样评价任志强:“这个世界上有态度的人不少,但没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少,但没有态度;既有勇气又有态度便造就了任志强的今天”。
只是,单拿商业上的成功来定义任志强,是远远不够的。
许多人以为他无非是个市侩商人,但事实上,他可能是中国企业家圈里最会读书也最能读书的人。
而读书很重要的作用是,开拓人的思维方式,锻炼反应速度、思维宽度和深度。
3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
通过读书你会改变自己的格局
任志强这代人,在最需要努力学习和获取知识时,却处于基本无书可读的时代境况,而这也恰恰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从1973年开始,父亲就经常带着他去书店购书。
每次去书店,父亲都会告诉他要选择性读哪类书,并告诉他如何通过读书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
任志强说,父亲最重要的是教会了他:
如何在阅读中学习知识、独立思考,不盲从,也不偏听偏信。
“直到今天,我也难忘那个最初的书柜,难忘父母对我的教育与影响。”
自那之后,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每日阅读不少于6万字书。
20多年过去,这个习惯至今仍在坚持。
长期坚持一件事,你就会清晰感受到那种不断进步、持续向上的力量。
“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被称音乐诗人的李健,家里的书架罗列颇丰:木心,北岛,西蒙斯……
他说读书就是:“你找一些参考系,就不会那么容易轻狂。你经常读书,经常创作,就会经常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
所以他笔下的歌词,因文化的沉淀而雅致。
对于任志强来说,读书也有同样的作用。
刚刚任职华远管理企业时,他主要瞄准管理书籍,快速补充现需的知识技能。
时至今日,任志强的身份变了,他的书单也从原来的政治学、管理学相关变化到了社会类、经济学类、历史类和高科技互联网这四类。
对于高科技类,他坦言,“要是不读,你就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
“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而不是仅仅用我们眼前能得到的东西和看得见的东西来武装自己,要把眼界无限开放。
因为如果不打开窗户,阳光是进不来的。”
4
书不再是匮乏之物
而读书的意义仍然重大
正因为自己受益于读书,曾经站在国内房地产业巅峰的“胜者”任志强,在2011年后,选择去做一个“公益者”,与好友王巍成立了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定期开展公益读书会活动。
他出资1000万,按“央视标准”将华远集团办公楼的一层改造成了演播厅,用作读书会的场地。
尽管会场只有350个座位,但从创办以来,几乎场场爆满,最多一次的报名观众达9000余人。
这其中有专门从深圳打“飞的”来北京的普通人,也有通过秘书报名参加读书会的副省长……
发展至今,读书会早就成了中国近二十年来影响力最大的读书会,而任志强无疑是读书会上的一个标杆。
他将读书会的初衷,定义为启蒙。
当提到读书会的社会影响时,他说:“对改变整个社会,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唤醒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作用。”
四年前卸任华远地产董事长的任志强,如今头发花白。
年逾60的他常常感慨,“这个时代,书不再是匮乏之物,而读书的意义仍然重大。”
他希望通过读书会来推荐书目,打通精英与社会大众交流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年们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做乌合之众,能少走一些弯路。
而现在,任志强想用更直接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这样的“启蒙”中来,这也是任志强联合网易公开课推出《任志强商学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听顶级精英分享他们爱看的书和曾经走过的路,不仅仅是在听一段故事,更是在探听这个时代的大势和成熟企业家们的思维方式。

对普通人而言,现在的任志强商学课,既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不用花费高昂的费用。
他将首次公开自己的私人书房,亲选100本影响他人生的经典书籍,回溯过往40年真实的从商生涯,结合亲身案例及时事热点,为你剖析商业的本质,讲述经济运行的规则。
这一次,任何人都能亲自体验到真正的商界大佬向你讲述成功的从商之道,分享纵横于高层之间的人生经验,并帮助你培养宏大的思维格局。
哈佛大学公开课的幸福课里,TalBen Shahar说“智商和家庭背景决定不了你长远的成功。要获得成功,一要有自信,二要保持一颗探索世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