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豆瓣评分高达9.7分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今天(8月17日)上午在四川各大院线上映。封面新闻记者电话连线《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何苦说:“我本名就叫何苦,不是开玩笑的。”他披露了该片的四大看点。
看点一:情怀棒,小人物也有大情怀
《最后的棒棒》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凭借体力竭尽全力地生存着,似乎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格格不入。但他们用厚实的肩膀,扛起了社会的发展。
导演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并不专业的拍摄技术,让每一位观众更加觉得身临其境,更加升华了影片的大情怀。
棒棒,这是一个行业从无到有的兴衰,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基点,是一段岁月匆匆流过的痕迹,更是一个时代跨越的变迁。
看点二:人生棒,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人生
“成为棒棒,都有一段苦难的经历和迫不得已的理由。”《最后的棒棒》记录了大石、老黄、何南、老杭、老甘以及导演何苦等,身为山城棒棒军最后一支队伍的生活纪实。
镜头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成员,足以让观众看到自己在城市中沉浮拼搏的影子。
看这部影片,其实不是在看影片中的人如何生存,而是在感怀自己,没有时间去悲叹岁月流逝,更没有心情去哀怨世事的不公,而是把苦难看作生命的养料,以苦为伴,负重前行。
恍惚间,回头看来路,微微一笑,如岁月沉淀下的珍藏美酒,慢品人生,回味悠长。

看点三:尊严棒,每一个劳动者都应有尊严
“棒棒要扛在肩上,不能拿在手上;因为扛在肩上是找活,拿在手里是丐帮。”这是师傅老黄第一天对何苦说的话,即传授徒弟经验,又仿佛在告诉这个城市,凭本事养活自己,可以真正地挺起腰杆。
他们勤劳,即使疾病也无法阻挡他们被人需要的脚步;
他们诚实,即便一整天不做活,也要等“失踪”的雇主归来,却只收取微薄的报酬;
他们规矩,遵守着几十年不变的规矩,避免侵犯同行的利益也不被同行侵犯利益;
他们乐观,很少听到他们抱怨,因为与其抱怨,不如更努力地生活;
他们善良,即便说好徒弟首月不要工钱,但还是坚持着哪有干活不拿钱的道理。
他们用这些品质,让观众明白,每一个劳动者都应有自己的尊严。

看点四:致敬棒,不变人生、不尽芳华
老黄一家按揭了一套商品房,大石女儿大学毕业,仅靠房租每月进账上万元,老杭拥有了自己的寿材,是两位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木匠做的,老甘也为60岁以后的“转运”兴高采烈,何南也找到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
汗水不能代替思考的地位,知足不能成为止步的理由。影片中,每个人都慢慢地进入这个城市,适应这个城市。
他们把汗水和年华洒在这个城市的土地上,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受到这个城市的接纳与善待。
当棒棒们的身影渐行渐远,也许我们并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因为我们也在为了生活竭尽全力,但我们可以用一张电影票,向这个特殊群体致敬,向劳动者致敬,向自己致敬,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那句“大寒之后,一定立春”蕴含的无限希望与美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运营人员: 董敏 MZ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