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上个月的一个燥热之夜,我在家看了一个聊烧烤的纪录片,叫《人生一串》,半小时一集,看的过程中,我百指撩胃,舌口难安。
一口气看了两集,实在顶不住了。晚上十一点半,我穿衣下楼,蹿街过巷,来到离家最近的烧烤摊,点了一串油包腰子。
那天的腰子没烤好,但还是救了我的命。腰子没烤好,片子没问题,我专门去看了一眼评分,豆瓣9.0,B站9.8。我不相信世上有人看完《人生一串》不犯瘾。
说起来,片方运气不错,这么多年,居然没人对这么好的题材下手。《人生一串》是第一个专拍烧烤的纪录片。

《人生一串》摄制组刷了全国27个省,吃了500家街头烧烤,最终,选出30家,收入镜头。操,还有这种好活儿。如你所愿,第三集的分集导演,拍完以后,胖了20斤。
《人生一串》,一开场,就不一样,一个慵散的京腔晃悠出来,念旁白,像说书,有多慵散呢,像是一边吃着腰子,一边念的。一段儿开场词,定下了全局烟火气的文案基调: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


开始有点不适应,但一集下来,你就再也听不了之前那些矫造的播音腔了。这个京腔,来自总导演陈英杰本人,他的京腔,听多了,跟油包腰子一样,戒不了。
《人生一串》的与众不同之处,除了京腔,还有文案。




「东北人幽默,但对蚕蛹来说,一生都要被他们烤,
一点儿也不幽默。」
很多人觉得《人生一串》文案比画面更绚烂,一个美食纪录片,画面居然能被文案抢了风头。
细看,《人生一串》的文案确实下过工夫,是那种区别于宏大、正室范儿解说词的工夫。很明显,和《舌尖》不是一个路子。
或者说,其实根本没下工夫,就是从街头巷尾自然流出的文案,我怀疑这是等老板收工后,趁着路灯,坐在烧烤摊上写出来的。




「午夜,这座全世界饭馆最多的城市,四处游荡着,
寻觅脑花的馋嘴僵尸。」

「烤田鼠,许多人绝对没吃过,但谁都不能保证,
广州人没吃过。」
除了金句如刀,还有长句如潮。
早春时节,
长春的夜晚仍然很冷,
吃一口烤土豆,
心里的那点儿冰碴子,就都化了。
但在从没经历过寒冬的建水古城,
人们会用另一种方式,
度过一个闲适的夜晚。
说起来气人,我查了一下,文案也是总导演本人写的,有点过于全能了。其实从片名就能看出来,这个片儿对文字上的活儿,是有追求的。
除了总片名《人生一串》,再来看看分集片名,《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骨头骨头》《朝圣之地》。

第二集《比夜更黑》是大家的恐惧之巅,聊的是各路黑暗烧烤。烤蚕蛹、烤猪眼睛、烤活鲍鱼,还有,烤青蚕。



《舌尖2》刚播时,我老觉得里边夹带的私货太多了,动不动就讲起了人的故事,我只想看菜啊。但看《人生一串》时,感受居然完全相反,看着烧烤,想的却是人,想多看点烤烧烤的人,和吃烧烤的人。
我想了一下,可能是《人生一串》里的人,烟熏火燎下,伴着烟火气,更生动,更好看。
都说诗在民间,那民间的诗到底好不好,好。有感而发的,都是好诗。路边烧烤摊,每天都会产生海量而真切的有感而发。诗在民间,不如干脆说,诗在烧烤摊。

「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长得这么黑吗?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我在外面,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
就是想这个。」
烧烤是绝对的乡愁。吃烧烤的人,吃的是过去和未来,三五老友,肉串啤酒,忆过去,盼明天,串凉了,再热热。
烤烧烤的人,烤的永远是现在。现在的每一刻,必须专注于火候,专注于作料,尽心竭力,把最好的烤品,端到食客面前,不负彼此,不负食材。在收摊之后,专注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茄子妹的专注,让隔壁的生蚝哥深深着迷。

「男:我追的她。女:那是到黄山去旅游,
他向我表白了。」
每一个烧烤摊,经过多年沉淀后,其实最终都成了大家的集体回忆。当初的味道可能不记得了,但当时那个烤师,以及当时一起吃烧烤的兄弟,永远都忘不了,那时间的味道。




有人靠烧烤赚了大钱,有人靠烧烤成了传奇。福州有一位叫阿龙的烤师,靠着自己独创的一套「马路餐饮战术体系」和对烤品质量的极致追求,成了「全球信赖」的传奇。
很多人到福州去,都会慕名去吃阿龙的烧烤,包括很多老外。真正牛逼的人,其实就是全身心投入,去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无关行业。

像阿龙这样为烧烤痴狂的烤师,还有很多。他们愿意为手中的烤品倾注全部心血,那种扎扎实实的欢欣,没体会过的人,真的想象不到。

弹幕是《人生一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附属文案了。
如果说《人生一串》是一串腰子,那么弹幕就是不可或缺的孜然。弹幕一开,你就坐在了熙攘夜市之中。

「广东小孩馋哭了」

「以上哭的孩子都送去喂广东人了」
作为一个内蒙人,我最爱的,当然是羊。《人生一串》里,有不少羊。
羡慕新疆朋友,他们吃的红柳大串用的是刚从树上亲手掰下来的红柳枝。而我平时吃的红柳大串,用的是五年前不知道谁掰下来的红柳枝。
那馕坑烤全羊也真是要人命啊,幸亏内蒙的烤全羊也不错,扳回一分,打平。不过,守着屏幕,还是想贱嗖嗖地学弹幕说一句:「内蒙小孩馋哭了。」

「这不卫生!你们都起开让我吃!!!!!」

「等我有钱了,我一定买个能闻着味的手机」
弹幕有点过于精彩了,跟画面抢戏,抢得上气不接下气,得定住看。
看着看着,就到了最后一集,收尾的时候,总导演陈英杰用他贯穿始终的慵散京腔,和大家做了告别:
人生一串,要跟大家挥手道别了,这个夏天,烧烤让我们相遇相识,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这个时候,就要感谢弹幕这种存在了,让所有馋哭馋尿,半夜上街吃腰子的人,有机会和所有主创完成了一次盛大而真挚的互动。

我操,哭了。多谢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