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蜀绣
从川剧《香罗帕》中看蜀绣

富户千金蕊芝与欧阳子秀定下终身
但岳父外出公干导致婚期延迟
子秀暂居岳父府中温书
某天二人在后园巧遇
碍于礼教家规不敢攀谈
蕊芝留下一方罗帕羞涩离开
子秀得帕大喜,设法前往阁楼想去约会
谁知道岳母突然来了
慌忙中蕊芝将子秀藏于箱内,
闹出一系列巧合笑话
后来经家院从中周旋,岳母无可奈何
于是答应为女完婚

川剧《香罗帕》恰以闺中罗帕为线索
开启了一出儿女情长的喜剧
一方小小罗帕
刺绣上花草虫鸟、牡丹芍药
其色妍丽,其形栩栩
好似都带着纤纤素手穿针引线的柔情
将自古以来女儿家的心事深藏其中

蜀地富饶,是西南丝绸之路①的起点
蚕桑业十分发达
产出的丝帛质优量大
有着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的产物
即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的蜀绣
①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汉代,从西安到成都再到南亚、东南亚的山道崎岖的丝绸之路,主线是陕康藏的茶马古道。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另外三条分别是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起自长安经敦煌西行天山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经南洋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秦汉时期朝廷便在成都修建锦官城②
设置了锦官管理
西汉扬雄《蜀都赋》中曾言:
“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这是目前对蜀绣最早的文字记载
言语措辞间可见蜀绣丝织品的精美绝伦
刺绣工艺也到了一定水平
《后汉书》提及西汉末年
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此处能推断出刺绣纺织在蜀地的高度普及率
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秦汉时期成都蜀锦出名,成为重要的财政与赋税来源,特设锦官一职与修建锦官城来保护蜀锦生产。

宋代先后在蜀地设转运司锦院与茶马司锦院
后两院③合并
宋代《全蜀艺文志》中写道:
“织纹锦绣,穷工极巧”
现存最早的蜀绣《双冠图》
就是宋代蜀绣“画绣”的杰出代表
后人赞扬绣者技艺卓绝
都言“工仿宋绣”
随着明朝棉织物的广泛使用
明洪武年间设“织染局”④
蜀绣与纺织两业相得益彰
清光绪年间在成都设四川省劝工总局⑤
以名家画作入绣稿
这些无疑不反映出官方对于蜀绣的重视
③两院:此处指转运司锦院与茶马司锦院。是宋代管理蜀锦蜀绣的官方机构。
④织染局:官署名。明代全国各地都设有。
⑤四川省劝工总局:清末推行实业的省级机构。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于成都旧皇城原宝川局旧址。试办进行各项近代工艺制作的企业及近代福利事业,并向全省推广。

再反观民间
我国古代闺阁女子自幼学习刺绣这门技艺
加上刺绣极为耗费心力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
女子心细妥当温柔小意
是最合适不过的创造者了
我们也经常听的是“绣娘”
一贯的认知
让我们定位了蜀绣与女性的紧密关系
但肯定很少有人知道
蜀绣中还有“绣爷”一说

古时其实也有绣匠为男子,人称“绣爷”
蜀绣传承延续到如今
男性绣者已十分稀少
但也不是没有
这里介绍的“绣爷”大有来头
彭世平,出生于蜀绣世家
首创蜀绣双面三异绣⑥
是四川省非遗传承人
蜀绣传承第一线的男性大师
1989年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上
彭世平带着三异绣作品《文君熊猫》
一举夺下金奖
蜀绣风采再一次显现于众人眼前
这件特殊的作品至今陈列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展厅之中
⑥蜀绣双面三异绣:绣面正反都有绣,但两面图案、针法和色调都不同——异稿、异针、异色,故名“双面三异绣”。后面的《文君熊猫》一面是蜀中国宝大熊猫,另一面是蜀中美人卓文君,文君这面又叫《文君听琴》。双面刺绣结合,针脚毫无违和感。

在如何将蜀绣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的道路上
不仅仅只彭世平这样大师去探索
作为时代一份子的我们
也应当思量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END
策划 | 又子姐
文案 | 和爻
编辑 | 呵呵、和爻
审核 | 眼圈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