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跳车特效前后对比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电影工业也贡献了不少力量,1938年超人第一次出现在漫画书中的时候,当时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能够有一天看到这位超级英雄在电影中看起来是在真正的飞翔。超级英雄电影花了这么多年在能够让广大影迷认可,特效水平的进步其实也是制约的因素之一,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特效水平才堪堪跟上漫画家们的想象力。

矮人王场景拍摄现场
也因此,我们才有幸能够看到像《复仇者联盟3》这样的特效大片,如果时间再往前推20年,一部电影中包含宇宙空间、纽约市废墟、外星球以及一个虚构的非洲国家,演员包括一只会说话的浣熊(兔子?老鼠?)、一棵会说话打游戏的树、一个巨型紫薯精、一个穿着纳米套装的家伙、一个巫师、一个双手是金属拳头的巨型“矮人”以及其他各种奇形怪状的家伙,难以想象这部电影拍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效果。

奇异博士
感谢电影特效,让我们在看《复仇者联盟3》的时候不会感觉有任何不妥,如果没有特效,这部电影只能以喜剧的形式拍出来吧。上个月的时候,网上放出来一些《复仇者联盟3》拍摄过程以及电影制作过程的视频。今天美叔跟大家对比一下加载特效前后相同镜头有什么不同。

乔什·布洛林在《复仇者联盟3》拍摄现场
有不少朋友戏称《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为《复仇者联盟3:灭霸传》,原因就是灭霸在整部《复仇者联盟3》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大多数影迷都知道灭霸是由乔什·布洛林(Josh Brolin)所饰演,不过相信大家在电影中看到灭霸的时候绝对联想不到乔什·布洛林,因为两者基本上没有一点相似之处。相对来说,灭霸还是跟紫薯更像一些。

尚未完成渲染的初级CGI
乔什·布洛林在拍摄中多数时间其实都是担任动作捕捉以及表情捕捉,特效化妆的时间并不多。可以这么说,在电影中我们大多数时间看到的灭霸都是由CGI技术生成的。这里的重点是表情捕捉,因为好演员能够利用细微的表情来传达情绪,如果表情方面无法体现到位的话,其实谁来演灭霸这个角色都无所谓了。关于表情捕捉,美叔要提一下两位幕后的英雄。其实是两家公司啦,分别是数字王国(Weta Digital)以及维塔数码(Weta Digital)。

乔什·布洛林面部表情的捕捉
其中数字王国创建了一个两步系统,一个名为Masquerade的程序以数字方式扫描乔什·布洛林的脸,并且能够自我学习细节,比如他的面部表情范围。然后Masquerade记录下乔什·布洛林如何运用面部表情。该程序的第二步将捕获的数据上传到数字灭霸,并在乔什·布洛林和灭霸之间创建了一种映射算法。除此之外,它可以识别灭霸和乔什·布洛林各自的解剖结构并将之对其,毕竟紫薯精的脸盘子跟乔什·布洛林结构不一样。

后期精细表情的调整
维塔数码则专注于灭霸的微表情,比如灭霸与卡魔拉在沃米尔星的那段场景以及灭霸打完响指之后遇到幼年卡魔拉的那段场景。维塔数码负责灭霸项目的主管曾骄傲的表示,抓住那些表情的微妙之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几个镜头比较长,在没有太多面部动作的情况下必须传达很多情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微表情登场了,否则灭霸一直板着一张脸观众会很容易出戏。

钢铁侠战甲特效前后对比
钢铁侠在《复仇者联盟3》当中不出意外的又换了一身新的战甲:马克50。在《复仇者联盟3》上映之前大家就曾纷纷猜测新战甲将会有什么亮眼之处,上映之后很多观众都对钢铁侠的新战甲很满意,这套新战甲电影中解释是利用最新纳米技术,战甲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效果看起来非常的帅,但是对于特效公司来说,这可一点儿都不好玩儿,这是实打实的挑战。

完成版特效与初次渲染
负责钢铁侠特效的公司名字叫做framestore,该公司曾参与过很多知名电影的特效工作,比如说《阿凡达》、《地心引力》并曾经凭借电影《黄金罗盘》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2016年的时候被国内的一家公司收购,这两年国内电影特效进步也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framestore《复仇者联盟3》项目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马克50给他们带来了影片中最大的挑战,因为战甲兼具坚固性与灵活性,即体现出金属的特性右体现出塑料的特性,非常的难掌握。如果表现的不好,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质疑。不过他们最终完成的效果还是让人满意的。

乔什·布洛林站在台子上,造型略搞笑
另外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对演员的演技要求是非常高的。众所周知,紫薯精以及他的手下身高是高于普通人的,这就要求与他们对戏的演员视线不能盯着他们的脸,而是要抬起头盯着一张挂在他们背后长杆上的头像,不知道你们会是什么感觉,反正美叔联想一下自己,肯定会笑场,因为整体的造型看起来实在是太有喜感了。当然,不需要大范围移动的场景他们可以站在台子上让对手仰望他们。

钢铁侠三段变身
最后附送一个钢铁侠三段变身的动图,让大家看一下一部超级特效大片当中特效到底有多么神奇,多么重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