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以超快的语速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家伙进行细致而大胆的推理分析时,这家伙一定感到震惊而有些畏惧“上帝,这家伙是个神棍!”,《神探夏洛克》塑造了这样一个福尔摩斯,而且它成功了,虽然并不知道这种风格的尝试是不是这部英剧的首创,但它的确成功的影响了其它一些犯罪推理剧的表演形式,比如网络剧《心理罪》,比如《唐人街探案》系列。
于是,且就几部国产犯罪推理剧来展开叙述:《白夜追凶》、《心理罪》、《无证之罪》。若在五年前,这样的讨论是不会有的,因为没有多部可以称之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出现,但这样一表述又会牵扯到很多其它的话题以及我国推理小说发展史,就不多加赘述了。

《白夜追凶》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9分,即使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来看,也算是非常高的赞誉了。这其中,演员的精湛演出、优秀的剧本、张弛有度的节奏掌控、恰到好处的伏笔和细节表露等是这部剧得以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宏峰这一角色形象,某种程度上非常符合杰弗里·迪佛创作的角色:林肯·莱姆。同样是警察刑侦探案剧,林肯·莱姆是法医鉴定专家,善于通过犯罪现场的遗留物分析判断凶手的居住地和生活习惯,他的搭档艾米利亚是一位胆大且细腻的女警;而关宏峰的法医知识并不逊于警队法医高亚楠,并且在第一集中便展示了他过人的刑侦知识,当然啦,刚从警校毕业的实习生周舒桐作为搭档,也有着胆大心细的一面,而在人物的情感处理上,同艾米利亚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无证之罪》则更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派刑侦剧,尤其是主角严良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派推理小说代表作家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男主角菲利普·马洛的形象极为相像:不修边幅,带些痞性;在侦破案件过程中不循常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暴力方式获取线索,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和处事方式,却也不是那种守旧派。
《无证之罪》是一部可以多说几句的作品。一起杀人案追溯到一个尘封多年的连环杀手,一个派出所的片警临急受命重回八年前熟知的刑侦工作;被害人的原配与小三在经济利益上产生纠葛,实习律师与睽违多年的心仪女孩不期然的相逢,而当身为小三的女孩受到原配的威吓时,年轻律师为了爱慕的女孩奔走相救……然而,因为一个意外而导致的过失杀人事件,使得各方纷纷踏入纠缠不休的修罗场。
《无证之罪》中,年轻律师郭羽是一个贯穿全剧的重要角色,事实上也正是他的一系列抉择才使得剧情往深处进行。我们会说,郭律师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的内心想法,他的黑化证实了人们在贪欲驱使下的不可控行为,且颇具意味的是,郭律师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终结这一因果,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深渊。顺便提下这部剧的主题曲《无》,深刻的诠释了主人公严良即使身处谎言与罪恶交织的黑暗中,依然执着的追寻着真相。

豆瓣评分上的《白夜追凶》高过《无证之罪》,当然评分毕竟只是一种标准,而标准是多元的,且不可否认的是潘粤明赋予了这个角色更丰满的血肉。然而私以为这两部是可以并驾齐驱的作品,尤其是后者在人性的探讨上比《白夜追凶》走得更远,你会看到剧中的角色是在陷入泥潭后是如何无法自控的跌落深渊,这种无力感即使在最后苦涩的结局时依然无法抹平。
希望能有更多人发现这部作品的,虽算不上什么“蒙尘之作”,但是能让更多人知晓也是对一部作品最好的回馈。
在某种意义上,《人民的名义》也是一部优秀的刑侦剧,若以推理小说的类别来分,《人民的名义》则是属于社会派,这一派别并不讲究严谨的逻辑论证,它会把情节更多的聚焦于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会去花些笔墨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社会关系的交织,《人民的名义》具备了上述要点。当然啦,在观众们看来,这部剧更重要的意义则是坦然揭露了官场的腐败等现象,打破了以往只存在于小说而甚少进入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禁忌。
早在19世纪20年代也就是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侦探推理小说名家,S.S.范·达因便是其中耀眼的一位,而他提出的“推理小说二十法则”至今仍被喜爱推理小说的读者及作家奉为圭臬,其第一条便是“解谜使用的线索必须全部清楚写出”。即使在如今的犯罪推理剧中,线索公平依然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唯有如此,在最后揭晓迷题时,读者才会在恍然大悟时心生叹服,而不是觉得被戏弄了。
但是囿于两种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呈现效果是有差异的,文字因为本身朴素却更加多维的表现力,使得每一个读者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的演绎,因此推理小说能够得以更妥善的权衡悬念与线索。而推理剧因为画面的唯一性,那么如何将线索公平的呈现在观众眼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会有几种方式去处理:
其一是利用冲击性的画面来占据观众思考的空间,这也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手法,而效果往往也很实用。
因为不同于推理小说的受众较为狭窄,面向的往往是善于逻辑思考、且在阅读过程中会时刻对情节合理性进行猜疑的读者。而传统的影视剧培养的是一批始终被动接受故事进行的观众,思考也只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推理悬疑类的影视剧所面临的挑战似乎要小了不少。
在《白夜追凶》和《心理罪》中,这种手法并不鲜见,当大片的血浆场景和隐藏其中的线索同时出现的观众眼中时,两者的加深印象是此消彼长的,有经验的导演会设置多重疑云并赋以更紧凑的节奏,使得观众往往来不及思考便会被后续情节所吸引。只有当迷题揭晓,画面跳转回之前曾展示过的线索时,观众才能冷静的思考其所揭示的意义。
其二是利用多个线索的交织,真真假假的线索并存的情况下,考验的便是观众是否能准确的鉴别出真相还是会被误导,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破案并不是单向式的直指真相,与犯罪分子的斗智斗勇能使剧情更加抒发张力。多重的线索布置与细节展示也会带来更为充沛的观感,比如《白夜追凶》的最后,虽然镜头并没有直白的道出关宏峰与关宏宇的互换,但是当观众注意到了人物的表情、小动作的差异时,自然会领悟到导演的意图,而这个细节布置其实在剧集前几集便暗下了伏笔,这样的呼应往往能带给观众愉悦的满足。
其三是通过主观视角的混淆,一般来说由于线索公平的前提使得这种手法往往并不讨好,毕竟太过粗劣的混淆手法容易激怒聪明的观众。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剧集《心理罪》第一部,导演让观众的视角一直跟随着方木,方木之所见所思即观众之所见所思,然而玄妙便在这里——所有人都被自我设置了一个前提,即方木是一个头脑清醒的破案人,这是一个想当然的前提,于是当结局部分我们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应激障碍患者时,这种极大的反转带来的冲击猛地加剧了剧情的冲突,让观众仿如幻灯片般的回顾之前的破案种种,不禁捶胸唏嘘。
利用主观视角的思维固有暗区制造剧情冲突反转,这种模式其实早在阿婆的推理小说《罗杰疑案》中开了先河,而国产推理剧能有如此大胆的运用确实令人十分兴奋。
经常阅读推理小说的小伙伴一定知道“安乐椅神探”这一形象,即那种舒适的躺在安乐椅上,汇集着各方传递来的线索,听着在场证人的证词后,于自己的脑海中抽丝剥茧、发现真相的侦探。但在的如今的影视剧里,这样的形象显然不会让观众满意,于是在《神探夏洛克》、《白夜追凶》中,不仅有环环相扣的破案过程,枪械打斗、街头追逐亦是家常便饭——大腹便便的波洛(阿婆的侦探推理小说主人公)已经是过去式来,人们喜欢的是能文能武的主角。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国产犯罪推理影视剧中,《唐人街探案》说得上是较为出彩的作品,尽管秦风的思维宫殿与《神探夏洛克》几乎如出一辙,尽管在一些转折上还是显得生硬,但是这样一部融汇了探案、打斗并且笑料百的电影,在设置悬念和情节的把控上,颇能看出导演陈思成的用心,陈思成的“唐探宇宙”经过两部的铺垫初见雏形,只是不知道在第三部,秦风是不是会在凝望深渊后走向黑化,或许唐仁会成为转折的关键角色。
不过据说陈思成在导完第三部后便不拍了“唐探”了,之后将交给其他人,不知真假。
关于国产犯罪推理剧暂时说这么多吧,一些会提及的作品如《法医秦明》、《十宗罪》等,一些是未看过不便评价,而另一些则明显形式大于内容,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