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中国摇滚】
大多数人在提到中国摇滚,第一时间可能想到不是崔健就是窦唯,然后就开始自然而然地从“魔岩三杰”开始发挥了,话说你们把给予了中国摇滚新定义之皮裤的汪峰放在哪里?


摇滚作为一种音乐类型,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之后迅速风靡全球,而摇滚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在中国。
通常情况下,中国摇滚被描述为一种反传统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以及文化霸权的音乐。
当摇滚在世界范围内整整风靡了30年后,才开始在中国有了雏形,以百度百科的原话来说就是:
“1990年代初,摇滚乐以唐朝乐队及魔岩三杰为代表在中国大陆达到流行高潮。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摇滚乐已经发展到至少有上千支乐队的庞大规模。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使得中国摇滚乐以后就一直处于地下发展的状态”。

在此,不得不说个题外话,百度百科真是个学习隐晦表达的好地方。
前后呼应地说明了中国摇滚在抛开音乐本身,还是一种反传统、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以及文化霸权的音乐工具与精神,然后,种种客观原因就很客观的不用在这里多说了。
【谢霆锋—从被喝倒彩到“做道菜”的中式摇滚学】
80、90后的对谢霆锋的回忆点是港片男主,曾经被喝过倒彩以及演出砸吉他的摇滚少年,可能00后对谢霆锋的认知就是做饭很厉害的讲究人。


有人说,谢霆锋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冲劲儿了,感觉现在就是一个居家好男人,他不再是因为父母离婚一怒之下远走日本留学的15岁的谢霆锋;他不再是1999年,巅峰的那一张《谢谢你的爱1999》,被媒体称:他以一己之力结束了四大天王时代的19岁的谢霆锋;他也不再是2003年,1比99慈善演唱会上,由于设备问题,在演唱过程中吉他失声,就砸吉他的23岁的谢霆锋。
但你说38岁的他,不摇滚了吗?你错了,即便到了50岁,来自这个男人的摇滚荷尔蒙也不会减少一分。

在《中国好声音》在开播之前,从官宣了导师名单开始,对于谢霆锋到底有没有资质做音乐节目导师的争论就没有停过,甚至有网友直接在下面呛声说:谢霆锋是去给节目组做饭的吗?


这样的质疑在谢霆锋一开始以歌手身份出道之时,就已经总是被喝倒彩的形式出现过了。
从来没想过要顺应任何人的谢霆锋说:大家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像张学友一样唱歌,如果你不像他,就说明你不好。但我就是想弹吉他,站在台上唱摇滚。
下图是谢霆锋在2001年上海演唱会唱《谢谢你的爱1999》时,迅速躲避一根荧光棒。

很多人也在看完《中国好声音》第一集之后,就完全被谢霆锋的摇滚荷尔蒙圈粉,在节目中他毫无保留地说自己对现在盛行的“小鲜肉”、“韩风”等感到厌倦,自己也以身作则地不带妆直接上镜。

正如谢霆锋说的,并不是说那些风格就不好了,但当一种风格流行起来就全民效仿,完全失去了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才是所谓“主流”的最大弊端。
要知道,谢霆锋就曾是这样主流的“受害者”之一。当时韩流刚刚开始席卷亚洲的时候,类似H.O.T这样的韩国男团在香港红到发紫,于是唱片公司就想让谢霆锋也学H.O.T边唱边跳,但是却遭到了谢霆锋的直接拒绝。
“有摇滚歌手一边唱、一边跟着大大小小的Dancers扭来扭去还得弹吉他的吗?”
从年轻时候的谢霆锋就已经可以看出,对于他而言,摇滚一直都不是一种音乐呈现形式,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做事风格。
当年,唱片公司都会把他的样子印在专辑封面上,谢霆锋却十分不喜欢这种做法。
不想自己的光环盖住音乐本质,所以在《玉蝴蝶》的典藏版中,他就推出了全黑底的封面,配以简单白字示人。

如今被人质疑导师身份却依然在节目里畅快地表达着自己对于现在一些主流风向的厌倦与以帮中国摇滚争取回那个应得的“光环”为已任的谢霆锋。

被扔荧光棒到在节目里谈摇滚,两张截图跨越了17年的光阴,也跨越了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男人的鸿沟,但不变的是他那面对各种倒彩与质疑之下,依然对摇滚坚持的脸庞与声音。以及,在面对所谓的“主流”或者“你应该是这样”之时,他可以一直坚持地做着自己。
即便放下吉他,拿起了厨具的谢霆锋,做的一直都不是为了去迎合大众口味的事情,无论是歌手演员到企业家厨师,每一个身份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开始并极力做到最好,将一个个嘘声变成了掌声。
人生不同的阶段用着不同的方式呈现,现在的谢霆锋不再是以音乐本身为主要输出,更多的是以音乐精神为主;从一开始的少年冲动到现在的成熟敢言,是专属于谢霆锋的中国式摇滚体现。
【姜文—雅痞文化人的才情式摇滚】
如果说,时光完美地将谢霆锋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那么,在姜文面前,时光怕是偷了下懒。
今年,已经55岁的他,虽然经历了演员导演编剧的多个角色切换,但姜文依然还是那个大男孩模样。
这个模样得从他上中戏时流传的很广的一个段子说起:
姜文是中戏表演1980级的,那一级的男生特别闹腾,时常扰民,隔壁胡同居民就给街道提意见。
姜文和他同学知道了,就乔装干部,去居民家敲门家访,让他们把这事写成材料签字,最后一本正经地说:“相不相信组织?相信就别闹了,等我们落实这个事儿。”

这样ser来自雅痞的智慧幽默,姜文对葛优也使过:
姜文调侃葛大爷决定演《一步之遥》时,他(葛优)问谁是女主角。
我说是舒淇,他装得很平静,看别处,说“那行吧”。
不过,到了剧组葛优才发现自己跟舒淇根本没有对手戏,“搞了半天,舒淇的戏都是和别人的”。姜文当即笑言:“他也太诚实了,也不问清楚。我跟他说的是‘舒淇也在’,不是‘和舒淇对戏’。”

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个充满了革命精神与浓烈荷尔蒙气息的成长故事。后来我才了解到,姜文是借着《动物凶猛》来拍自己。
自此,我才沉侵在他和昆汀.塔伦蒂诺、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们的cult世界里不能自拔。可以说,这是我了解环式叙事结构的敲门砖,也是姜文的初代自传“红色光头党的炼成”。

▲ 昆汀极其欣赏姜文
2003年他跟赵薇主演张元的电影《绿茶》,一女记者刚开口“杜可风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
姜文立马打断并说道:根本没有谁是谁的这个说法,没有杜可风的参与,根本就不可能有你说的那个人。杜可风是出色的摄影师,也是出色的艺术家,你这样问很可笑,也很弱智。
当时就给提问的女记者说哭了。。。

从此以后,无论是《红高粱》中血气方刚的酿酒汉,还是《有话好好说》里混不吝又耿直深情的赵小帅,别人电影中姜文所饰演的角色,大多都带着一股underdog的反抗精神和刚烈粗犷的雄性激素。
然而更脆生的是他自己的片子。姜文不断用自己大院子弟的智慧、见识与玩世不恭,无情嘲弄着体制下人民蠢钝迂腐的是非观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知天命之年的老姜依然嘲讽着数以亿计的出土文物。事实上,在这部真着了昆汀之道的《邪不压正》以前,每部姜文的片子中始终坚持着没有一句废话的原则。

有人觉得姜文老了,不用考虑炒饭和炒面哪个便宜,也不再让编剧现场改本子,不再因为要发声而偶尔变身“铁拳男人”。然而笔者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只是他从无政府原始指导类向自由欢快scar的一种转变,内核依然是不变的。

除了“怼”记者,姜文“怼”导演也是常事。
坊间有这么一段传闻:陆川在导演《寻枪》时,被姜文气得躲在墙角哭,因为姜文太喜欢提意见了,以至于后来陆川干脆把片子藏了起来,不让姜文参加剪辑。
和姜文合作过的所有导演,不管是陆川张元,还是谢飞谢晋张艺谋,都被姜文提过很多意见。
所以很多人都说姜文霸道,“演员身份的姜文很危险,很多导演拿他根本没有办法。”但姜文曾经做过一段解释:“既然是拍电影,那就应该尽量拍好啊。这地方逻辑明显有问题,那东西明显可以改进,那为什么不去把它拍得好一点呢?”
摄影师赵非为姜文鸣不平:“姜文是认真,不是霸道。他希望将一个东西做到极致。”

▲ 《寻枪》剧照
姜文的摇滚精神不只是体现在待人接物上,更是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上,他对自己的要求。反流水反商业化操作内容输出,也是他一直身体力行在做的事情。
在中国导演界,他是唯一一个必须从剧本到剪辑都要插手的人。
之前在写抗战戏剧本,他搞来所有关于抗日战争的书,把它们读了个遍。包括他在内的七个编剧,花了三年写《让子弹飞》的剧本。《一步之遥》的剧本也写了三年。
说到这里,就想起了之前在微博上看的一个导演手稿的对比图。



在很多别人花心思去把形式细节做到最好的时候,姜文选择了一种适应自己的方式去完成。
当初《阳光灿烂的日子》拍完,在后期剪辑时,他人在香港拍摄《秦颂》。就算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发传真指导剪辑。一般拍完了电影,他都要坐在剪辑桌旁边,盯着剪辑师剪完整部电影。
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甚至是编剧身份的姜文,都一直把精益求精作为自己的基本信条,与这个烦躁商业化的影视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记得有一次记者问姜文:“什么是大片?” 姜文举了几个例子: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为了做好疯妈那双绣花鞋,我让工作人员跑了几个省,糅合了各地不同的民间绝技,其制作成本超过了一辆汽车。”
不是为了谁对着干,或者对比谁,不管外界对自己的褒贬,坚决地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这就是姜文的摇滚精神!

▲ “疯妈”的绣花鞋
在这个年纪,他可以坏笑着对不懂装懂系影评人骂街文盲太监,也可以让爱听音乐的牛儿们顶着骂给他鼓掌。在《十三邀》的采访中,姜文也说到,自己老了最想做的三件事:第一、写小说,想怎么写怎么写;第二、作一首曲子;第三、画画。
这无非就是一种来自雅痞的才情式摇滚,不用特别的轰轰烈烈或者咋咋呼呼,你可以反对他,有理他就收着,没理他就无视,你也可以支持他,反正,他是不会因为你的支持而做背离自己意愿的事。到老了,也只想回归一个简单朴素的文化人。
《邪不压正》就快放完了,看着一波又一波想看“逻辑”“完整度”“动作”的玉田儿们牵着自己的刘英提前离场。
我灿烂的笑容一如60年代伦敦工业区鲜红的落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