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吕世明
小崔事件对娱乐圈的影响似乎并没有停歇,前几天刚刚传出税务部门要提升演艺相关人员的所得税到42%,8月11日,针对天价片酬,国内三大视频网站和主流影视公司也联合发声,抑制片酬和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该声明其实是回应了之前相关部门的要求和建议,简单归纳就是四个指标,暨总片酬不超制作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超总片酬的70%,单集片酬不超100万,总片酬不超5000万。
即便如此,单集片酬百万对于大部分人仍然是天文数字,五千万的总片酬更是普通人难以想象和企及的,甚至对于目前一些高收入的金领和中产阶级也是工作一辈子都达不到的数字。
面对“限制后”的价格,仍然不能够让所有人满意(除了明星),要知道百万单集和五千万总片酬只是针对单个明星,总片酬压制到成本的40%也猫腻太多,毕竟成本多少,是否有虚高的成分只有制作人和投资方自己清楚。
这次由行业自身提出的限价令是否会有实际的效果,对于未来内地影视行业又有什么震动呢?

行业的应对发声,
是产业压力逐步提升后的无奈且敷衍之举
看起来好像是小崔导致视频网站、影视公司对天价片酬的发声,其实更早之前,无论是民众的舆论还是相关部门一直都对天价片酬有较强的抑制倾向,小崔事件只不过是发酵剂,加速了事件的发展。
更早之前,内地明星的天价片酬无从谈起,港台明星、包括从好莱坞返回内地的明星参与到内地影片和合拍片时,天价的片酬才开始更多进入内地观众的目光。
较早时成龙、李连杰在好莱坞都可以拿到1500万美元的片酬,李连杰、刘德华和金城武参演的《投名状》三人联合片酬超1.28亿,不过影片导演陈可辛也承认,虽然贵了一些,但李连杰凭借个人号召力也为影片带来了2000万美元的追加投资。
近几年,内地影视行业逐步发展,票房提升、观众增多、热钱涌入,这些也增大了明星高收益的机会,高片酬才开始逐步抬头,受到信息相对闭塞和不透明,之前明星的具体收入并不为公众所熟知,但时代的进步要求行业必须要以更公开和透明化的态度来面对市场和公众,内地的天价片酬才得以全面曝光。
2013年9月中国广播电视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四大委员会联合倡议,表示过高的片酬已经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倡议大家自觉警惕攀比之风。
时隔三年,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购播工作管理的通知》,其表示电视台在购买播放电视剧时,不得指定、划定演员,价格不得以明星指定为准。
2017年9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这也是首次官方姿态发出正式声明和通知,《通知》要求合理配比,禁止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同时也指综艺节目 网络剧也要参照电视剧规则执行。
时隔两周,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这也是首次直属的行业协会提出了较具体的数字指标,该数字指标也就是目前视频网站和影视公司所提出的。
今年4月4日,三大视频网站终于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影视秩序及净化行业风气的倡议》,该《倡议》主旨针对高片酬、擅自修改剧本、怠工和针对劣迹明星慎用的提议,再到近日影视公司的联合影响,距离最初四大委员会提出的倡议已经过去五年之久。
可以看到几次《声明》和《倡议》所发出的时间节点恰好是内地产业加速动荡的时期,也是民众舆论压力和行业自身发展遇到了相当大的瓶颈,但并非是产业本身遇到了不可逆的严重问题。
即便如此,这也是行业首次联合发声,但三大视频网站和这几家影视公司对于整个行业仍然只是较小的一部分,更多行业巨头目前仍然处于缄默的状态,《声明》更像行业内部为了应对压力所提出的无奈之举,毕竟对其而言,过高的明星片酬的确也是一种较难承受的重压。

高片酬只被极少数明星拥有,
但高片酬并不是中国影视问题的原罪
《声明》刚刚发出,就有业内人士指出,能够拿到百万单集片酬的明星目前在内地不超过50人,目前几乎所有的头部电视剧集明星单集片酬和总片酬都接近《声明》的所提及的限制额度,实际上声明并没有对片酬起到更好的限制作用。
根据公开的信息和资料,目前明星参与剧集片酬最高的是钟汉良2016年的《一路繁花相送》的166万,总片酬之前一度被周迅、霍建华的《如懿传》把持,两人都拿到超五千万的片酬,去年孙俪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则创纪录拿到6048万的总片酬。
声明看起来可能是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能够制约和限制的范围总归有限,对于这些明星而言,单部拿五千万和七千万甚至破亿并没有区别,数字对于他们而言更像身份的象征,也是彼此攀比的依据。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内地影视的问题不能仅仅归于到高片酬,要知道好莱坞的明星的片酬并不低,但并没有完全影响到大部分影片的制作水准,仅仅依靠条理、协约这些方案和措施抑制市场机制下的价格体系,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是对现有电影市场的一种开倒车行为。
其实无论是影视公司、视频网站,或者是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都无权对片酬价格发言,不同于其他商品和劳务服务,演员和演艺活动本身难以用固定的标价方式来制定,就好像一件艺术品和文物,可能会存在一个所谓的市场估价和拍卖价格,但这个价格并不能完全代表商品本身的价值。

针对于影视剧集而言,真正的市场买方永远都是观众,其价格的制定和促成很大程度也是基于到市场本身的需求。正所谓电影要靠明星谈后续招商,电视剧则更多依靠明星拉广告,缺乏明星对于市场化的影视作品至少是竞争力匮乏的表现。

影视公司和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他们的职责并不在价格的制定上,影视公司视频网站更多应该去努力抓项目、做产品,政府部门除了做好正常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之外,更多要去督查各种假指标、假数据等等,将事实的真相还原出来,使得行业本身具有公平公开的竞争力。

片酬价格制定,
应遵循市场机制,并现实末位淘汰
其实明星个人对于数字已经麻木,他们更多是关心自己的片酬和其他明星的差距,至于拿不拿奖、最终票房是多少并不太在意。
换句话说,片子好不好、能卖多少票房他们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片酬能否超过“竞争对手”。
但明星对于目前内地市场,又是稀缺产品,三大视频网站和六大影视公司即便发声明,签署协议,但最终能否执行和有效仍然存疑。
问题在于,这几家公司并不能代表整个华语影视公司,他们受制不给高片酬,但并不代表其他公司不会用高片酬拉走明星,这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竞价公平选择机制。
高额片酬往往会提高影片的整体的制作费用,同时招商引资、后期广告投入都会有较大优势,这也是低成本、低片酬和非明星参与影视作品不能比拟的。
参考到其他国家对明星片酬的制定,也会看到不同的市场机制下,明星片酬获取方式的优劣。
好莱坞明星的片酬,往往会使用较低的底薪(只是相对而言)加票房分成模式,但要考虑到,大部分好莱坞的电影都可以买到全世界,美剧作品的广告收入和后续在线视频收入、影碟收入也都是占主要份额。因此来看,更好的全球一体化策略,也使得好莱坞明星即便在影片可能亏损的状态下,也会依靠全球的票房分成获得不菲的收入。
但内地的影视作品,仅仅只能依靠内地获取收益,海外版权往往只能一次性卖断,极难获取海外票房的分成收益,利润产生的方式较为单一,固定的片酬模式也是给予明星较为安心的方式。
近邻韩国的明星日子可能看起来很光鲜,但他们的淘汰几率和频次极高,顶级演员的片酬目前略低于内地明星,单集最高可以拿到一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56万),但次一级的演员单集只能拿到几万元,同时这部分演员能够接到戏的难度较大。
更低一级的演员收入甚至都不如韩国一些普通工薪阶级,这种情况内地是比较难想象的,内地目前只有横漂和路人甲的收入相对不如工薪阶级。
同时韩国经纪公司对明星的收入的抽成也会依据明星的知名度做调整,对于大明星可能经纪公司只抽一成,但新人可能对半五五开,内地明星和经纪公司关系更为复杂,很多明星甚至自己直接成立经济公司和影视公司,对于参与影视作品也采用了参与投资的方式,甚至可以不拿片酬。
印度明星的片酬其实并不算低,甚至相对于印度目前普通国民的收入比要高于目前国内的情况,但宝莱坞明星的片酬占比电影投资只有15-20%,因目前印度整体的电影工业化较为完善,万万会用较低的制作费用拍摄出质量更高的影片。
但宝莱坞明星的价格并不是一口价,针对自己的喜欢的题材和导演,他们也会还价和退让,同时宝莱坞明星也会不索取片酬,通过票房分成和后续产品的收入来获取收益,整体情况和好莱坞比较类似。
目前内地市场仍然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明星如果想依靠后续票房和其他方式获利难度和风险都极高,这也是为什么内地明星更要依赖前期锁定高额片酬,毕竟他们是不想过多去承担后续的市场风险。
同时参与投资虽然可能要以牺牲到前期片酬为代价,风险性也较大,但获利后往往收入要远超一次性的片酬,同时还可以参与到之后更多利益的分配。
对于目前的观众而言,他们一方面诟病演员的片酬实在高的离谱,但一方面在剧集播放、影片上映时有乐此不疲的去收看和买票,从某种程度也助长了明星的高片酬刚需。
结合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合理的片酬指定方案,可以看到,几乎没有职能和政府部门对片酬提出制约机制,更多要依靠明星个人的能力和作品本身来赢取市场。
那么国内则更多应该去遵循市场本身的要求,制作部门努力去提升产品质量,职能和政府部门做好监督和查假工作,观众自身提高,自觉去免疫劣质项目,才能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至于片酬的高低,完全是投资方和片方自己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