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在豆瓣上有着夸张的“想看人数”。
在那二十多万人当中,相信标记想看的理由不外乎两个——
一是戛纳金棕榈,二是是枝裕和。
当然还会有第三种:为什么是它拿了金棕榈?

两个月前,在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式上,从凯特·布兰切特的口中我们得知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成功摘得最佳影片。
在他之前,只有三位日本导演获得了这项殊荣:黑泽明、衣笠贞之助、今村昌平。
经此一役,是枝裕和总算坐实了日本当代电影大师的称号。

众所周知,家庭,一直是是枝裕和电影作品中的母题。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个拍“小作品”的导演。
在他的电影里,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复杂的叙事,就像一股清泉,平缓沉静地向下流淌,流到你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风格,他的作品常常引发争议,讨厌的人嗤之以鼻,觉得小家子气,而喜欢的人又爱的不得了。
客观地说,是枝裕和确实有局限。
但那不是他个人的局限,应该是一代日本电影人,甚至是日本这个民族的局限。

他们总是偏安一隅,习惯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前两年媒体极力宣扬的“工匠精神”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是枝裕和一直在试图探讨“家庭”和“人”、“家庭”和“家庭”、“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而《小偷家族》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关系,应该是是枝裕和所有影片中最复杂的了。
在东京这个现代化大都市里,柴田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破败的日式民居。
奶奶初枝,儿子治、儿媳信代、信代的妹妹亚纪和孙子翔太。

当然,上面这些称呼都是需要打上引号的,因为这个家里的每个人相互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
那里与其说是个“家”,倒不如“收容所”来得更贴切一些。
一群被原生家庭伤过的可怜虫躲在这个狭小的屋子里报团取暖,光是这个设定,就能延伸出无穷的想象。

故事一开头,治和祥太往家里带回了一个新人,五岁的小女孩由里。
大家想想,这样一个“家庭”,管好自己就已经很辛苦了,哪还有心情去当雷锋?
本来治和信代想把由里给送回去,但在由里家门口听到了她父母的争吵,两人对视一眼,带着小姑娘原路返回。

请注意,从这里开始,导演就已经开始铺梗了。
随着剧情的推进,他会慢慢揭开这个“家族”的秘密——
信代为什么会心软?亚纪为什么离家出走?他们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所以这个家显得十分脆弱,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他们瞬间分崩离析。

事实上,影片最后他们确实也分开了,但那又怎么样呢?
这个因利益而临时组成的家庭,却给了他们原生家庭无法给予的慰藉,每一位成员都在努力承担着家人的角色。
就像信代最后面对镜头时说的那句: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探讨“亲生不如亲养”的现象,但放在影片中的环境,我们很容易向外抛出更多的问题——
维系家庭的本质是什么?血缘还是爱?
此外,这个“临时家族”还有一个矛盾的点,即是金钱与情感的矛盾。

片中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观众,他们对金钱的看重。
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有过小偷小摸的经历,亚纪这个姐姐可以为了钱去风俗店上班,奶奶则是厚着脸皮去前任的儿子家里要钱。
他们没有常人眼中的道德负担,只要有钱,即便摔断了腿似乎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然而,这样唯利是图的家庭就没有爱吗?
当信代抱着由里说出那句:
大人们说打骂你是对你好,这些都是骗你的,他们如果爱你,就应该像我这样抱着你。
不是爱吗?

当治在海边告诉正值青春期的祥太什么是正常的“男人”,不是爱吗?
亚纪幸福地靠在奶奶身上的时候,不是爱吗?
奶奶临终前的那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不是爱吗?

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不经意间做出来的,大家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否则很容易错过关键信息。
因诱拐而被定罪的信子,与遗弃、虐待孩子的亲生父母相比,谁更应该受到谴责呢?
即便如此,导演也不愿意对具体的案件盖棺定论。

所以最后由里回到了那个冷冰冰的家,信代也告诉祥太关于他亲生父母的信息。
她虽然心里不愿意割舍对两个孩子的羁绊,但也不忍心让孩子完全失去亲生父母的消息。
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不是父母选择了孩子,而是孩子选择了父母。

影片最后,回到父母身边的由里,学着祥太玩着玻璃珠,嘴里哼着奶奶教她的儿歌.....
是枝裕和终究还是留给了这个残酷故事一丝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