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虹市首富》四天破10亿,目前票房即将突破13亿。
这个暑期档,终于有部正正经经专注搞笑,却又干干净净讽刺现实的大片了。
是熟悉的味道,沈腾新作果然没让人失望。
笑果不俗,但,为啥还有那么多人不喜欢它?

一个挣扎在现实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突然接到了要继承三百亿的大馅饼,但条件是要在一个月内,花光10个亿。
怎么花?
唉,真是烦恼啊.....
没错,整部电影,到处都是钱。
所以这还不是媚俗、不是好贱?
还不是三观不正?

电影全篇都在谈钱不假,但是它既讽刺钱,又在道出生活的不易。
沈腾饰演的王多鱼,,身为足球丙级职业联赛的被人一次次抛弃嫌弃的守门员,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多余的人。
突然要继承从没见过远方亲戚二爷的三百亿,一跃成了西红市首富。
这种一夜暴富带来的差距,就是戏剧的冲突。

怎么花十亿?
无非就是可劲造啊,豪华酒店,包场,2000万,够不够?
什么股要被退市了,沈腾:买
奇葩的“陆游器”(陆地游泳模拟器),沈腾:赶紧量产
移冰山,沈腾:这梦想我投了。
.....
听起来,是不是很合逻辑呢?
但电影巧妙就高明在这了,这么花,这个钱反而是越花越多。

众目睽睽把钱投给夕阳产业,股票涨了。
投资出去的所有“梦想”都成了,连本带利都赚回来了。
就连屯上一片荒无人烟的旧宅,都能莫名其妙开发成学区房,赚回10个亿。
最可笑的王多鱼撺掇起的友谊足球赛,用拖拉机到教练和队员面前撒钱、包下花园酒店奢靡度日、赛场上惊人的"菊花阵".....
这些堪称花式浪费的行动,最后引来的却是天降1亿捐款。

看到这,真是不禁让人感慨:
没要求你花钱的时候,你赚钱怎么没这么能呢?
现实吗?
现实。
说到底,还是金钱本身的魔力。
有钱的会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因为有钱就被追捧,被看好,再衰的产业也能被带起来,再绿的股票也被追涨起来。
这到底是荒诞呢?还是现实呢?还是荒诞现实呢?
王思聪的爸爸给了他5亿创业,他很快就有了60亿的资产,现在好像接近70亿了,简直神了,翻了十倍,吃瓜群众都惊呆了。
有人不服气,说给他5块钱,他可以买个手套去搬砖,一天起码100,20倍以上的回报比王思聪还厉害。
话糙理不糙,但差距还在那,不动不移。

有钱人的钱会生钱,这是至高的资本和资源,谁拿到了头部资源,谁就是强者。
哪怕消耗无度,一个机会捡到了,甚至是机会自己撞上门来。
电影最后花光十亿的方式,竟然是靠匪夷所思的"脂肪险",美名其曰:西虹人瘦。

用浮夸的喜闹剧表层,让繁复的笑料产生了集聚的空间,人物间的对比随之产生。
比如那些西虹市眼红羡艳的人们,一边嫉妒王多鱼,一边又众星捧月,卯足了劲要在他身上捞一笔。
这不就是赤裸裸普通吃瓜群众的心态吗?

影片中有一段张绍刚做节目抨击暴发户王多鱼,但最后却义正言辞说出了那句:
“本节目是由王多鱼爱夏竹独家冠名播出。”
让人笑出声的同时,又笑不下去。
当荒诞变成现实,现实就成了荒诞。

上一次被这种荒诞现实多次反转冲击的电影,还要数《驴得水》了。
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因为有他。
沈腾。
他演喜剧牛逼之处就在于你都不知道他是怎么牛逼的。
不需要张牙舞爪,总是在适合的时候就给你皮一下。

但其实观影的时候,你可能会有这个感觉,电影像是由无数个沈腾式小品组合到一块。
这或许就是瑕疵之一。
无论你再怎么反转,如何冲击,电影讲究的还是逻辑性,不能随心所欲。
故事发生的源头是王多鱼要继承二爷的三百亿。
问题来了,为啥二爷那么有钱却没有继承人?影片一直都没有说明。
总以为是个遗憾,没想到编剧只用结尾的一句话就说通了。
“严格来说,我是你二奶”。

电影院的人笑了,但把这当成一个笑点辣眼睛的存在,显然不是电影的初衷。
我认为片方应该是在普及,用一种特别的方式。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