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妈的《延禧攻略》开播了,他号称这是高度还原历史的清宫剧,但只看了几眼,就已经槽点满满了,我的原则是剧情故事我不挑,戏就是戏,又不是纪录片,不让人家编,怎么能好看呢?既然号称是高度还原历史,咱们就从礼仪、制度、生活习惯、器具等方面入手,揭一揭这部“历史剧”的老底,我只吐槽100个点,多了不说,上期又发了7点,今天咱们继续。

槽点36:“宫女的话太多了”,这是很多跟我提起这部剧的一大槽点。整个戏里都在渲染宫规如何严格,但宫女表现出来的状态却极没规矩,多嘴、多事、随便就能插主子的话,单就宫女们回话时的眼神就可以被秒杀掉了。过去老话说“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见人说话不直视,这是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幼见长,男见女,懂些礼法的人都是这样,何况在宫里,奴才见主子,更要表现出低眉顺眼的举止,瞪眼直视,有时候还带有强烈的情绪,真不知道她们都是有几条命在。

槽点37:长春宫的明玉是至今大家吐槽最多的一个宫女,很多人都恨不得让她早点去“领盒饭”,确实,明玉是宫女当中没规矩的典型,一个奴婢怎么就敢那么傲娇?最不能让人理解的,就是她竟敢自己做主,把其他嫔妃挡在宫门之外,第一次挡了怡嫔,第二次挡了舒贵人,这大概是受了“宰相门前七品官”的影响,但官员家的门子也不是谁都敢挡,不是什么主都敢做的,更何况别宫的主位同样也是这些宫女的主子,情况是不一样的。再有,嫔妃求见皇后,不需要自己跟宫女搭话,自有本宫宫女上去回事,自己上去叫门,甚至跟宫女说好话,实在是太失身份了。

槽点38:关于愉贵人生产的一个桥段,是学的“狸猫换太子”吗?整个桥段都是一场闹剧,不想多评判了,只强调一点,后妃的位份再高,除去自己位下的宫女太监,她们只有参劾权,没有处决权,“皇上家刀快,不杀无罪之人”,起码在清代,这有罪没罪,该怎么处置,连皇上都不能随便下判决,也都要走程序,经有关部门议罪,皇上再做审批或调整。高贵妃这样的,总是充当抢人、杀人的急先锋,都不应该活过第一集。

槽点39:愉贵人生产时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她管产婆叫嬷嬷。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知识点,什么嬷嬷、妈妈、姥姥,大部分人都分不太清,很多电视剧里也是抄起来就用。嬷嬷就是奶妈,妈妈一般是指粗使仆妇,而其中一些妈妈又不一样,比如精奇尼妈妈专指阿哥或者公主的看妈,或者叫保母,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以后有机会咱们细说。而产婆,则被称为“姥姥”,我看嘉庆朝的档案记录,宫里养着5个姥姥,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以备宫内接生。

槽点40:舒贵人在长春宫吃了明玉的闭门羹后,选择投向储秀宫的高贵妃,而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做掉魏璎珞!清宫不是梁山泊,走投无路的人进山入伙才需要纳投名状,后宫结党营私,首先要拉拢关系,了解了,熟络了,才敢有下一步的打算,这是个人之常情。关键是总是有人喜欢把后妃位份之间差距无限放大,主要是礼仪、待遇上的区别,位份高的后妃把位份低的后妃彻底当成走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正常的人情交往,除了林冲上梁山,土匪窝子里这样的事情都少见,现在贵妃竟然都被编成了一方大寨主的行为方式,贵妃这个人设实在是崩塌。

槽点41:关于魏璎珞姐姐的破案线索,断在了正月初十日的宗亲宴上,当傅恒给魏璎珞讲述什么人才能参加宗亲宴的时候,提到了四品宗室这么个名词,听着挺唬人的。四品宗室确实是乾隆时候设立的一个头衔,但与高贵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清朝入关以后,到乾隆朝的时候,很多皇族子孙已经落魄了,就仗着自己黄带子的身份到民间胡作非为,朝中屡有奏报,弄得皇上也很没面子,无奈之下就给这批人赏了一个四品宗室的头衔,每月发点津贴,让他们别老出去丢人现眼,失了皇家的体统。皇族里最不济的一批人,也能参加宫宴?

槽点42:宫女用得着罚入辛者库吗?绣房宫女锦绣和方姑姑一起构陷魏璎珞,最后锦绣被罚入辛者库,虽说这是这部剧比较靠前的一个剧情,但是好多朋友都问我辛者库是怎么回事,就此解答一下。辛者库是满语“sin jeku”,意思就是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一个管领算作半个佐领(八旗的基础单位),在八旗当中身份最低微,像魏璎珞的原型令妃魏佳氏,他们家就是内务府管领下人,她爸爸清泰还是管理一个管领的长官。所以说很多宫女都是出身于辛者库,把她们罚入辛者库还有必要吗?

有人说我这么抠一个电视剧的细节很无聊,电视剧看的就是个乐儿,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恢宏此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细节堆积拼凑而形成的,如果这些细节没人关注,那么我们一个一个小的文化符号都会随着娱乐被潜移默化地忘却。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关注文化,科普文化,就是我辈的责任,你可以骂我无聊,但我不能不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