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一场空前绝后的战役爆发,它就是闻名于世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结束于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大败。
秦军统帅白起坑杀了45万赵国降兵,这样年轻的生命,就永远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每当我看到历史书籍中关于战争的记载,一种巨大的后怕,总会油然而生。
那些曾经如你我一般鲜活的生命,因为无情的战火,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翻遍中国的史书,惨烈的战役不计其数,但是没有一场,能够和长平之战相提并论。
动不动百万大军的会战,从统计学来说是有巨大的水分的。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苻坚大军不可能有80万之巨。
但是说长平之战超过百万,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根据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秦军60余万,赵军40余万,两军合计,当在100多万。
这是一场真正恐怖的战役,堪称空前绝后。
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中是这样,放在2000多年的华夏历史中,也是这样,为什么?

不仅是人数,还有死亡人数,特别是赵军,几乎全军覆没,无人生还。
没有正义,没有邪恶,长平之战,说白了,这是一场关乎秦国赵国生死存亡的战争。
秦国赢了,灭六国,统一天下,那时指日可待的事情。
如果赵国赢了呢?那么灭亡秦国不是没有可能,甚至会就此改写战国的历史。
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役。
初次听说长平之战,还是太史公那本《史记》。

然冷冷冰冰的文字下,我还是无法相见,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在历史星空下鲜活的古人。
再接触,已是《大秦帝国》,从赳赳老秦人的视角,我感受到了慷慨激昂的满腔热血。
曾经一度受到这部戏的感染,为秦国的大获全胜手舞足蹈。
但是今天呢?我变了,变得忧郁,变得悲伤,变得唏嘘不已。
特别是在看了《喋血长平》这部纪录片之中,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战争没那么简单。
从赵国来看,这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当时赵国总人口不过300多万,45万青壮年,已经是这个战国强国最后的底牌。
赵王这是在赌博,赌的不止是他的国运,更是赵国几十万年轻人的项上人头。

当白起、廉颇、赵括、秦昭襄王、赵王,这些历史大人物各自就位后,历史的舞台已经搭好。
白起,无疑是这场战争中最有耀眼的光芒。
他不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更是战无不胜的秦国军神,人送外号“百万人屠”。
《史记》上关于他的记载,就是一个又一个屠杀的记录,前后加在一起,超过百万。
一将功成,百万骨枯,说的就是白起。

其实我不止一次想象过,如果有生之年能看到《长平之战》这样的史诗级电影,该有多好。
百万级别的大战,决定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值得后人铭记,反思,以及珍重。
可惜我们有这么多的素材,却一直没能拍成,好在有《喋血长平》这样的纪录片。
豆瓣9.1,真的很牛逼,英国BBC?何足道哉!

在这个多媒体时代,仅仅从文字了解历史远远不够,因为历史,是有画面感的。
全程在看这部纪录片时,伴着悲壮的配乐,我仿佛穿越了时代,来到了那个惨烈的古战场。
第一次你会觉着,百万人屠不重要,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历史的悲壮感,透过画面,会朝着你迎面扑来。
半电影版纪录片的手法,或许是对长平之战最好的切入形式。

历史不应该只是教科书上的模样,或者只是历史学家笔下冰冷潮湿的文字。
历史是有温度的,也是有厚度的,更重要的是,它属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长平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百万大军早已灰飞烟灭,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但是黄土下的累累白骨,依然在警醒每一个热,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活着真好,和平真好,战争,请你有多远滚多远,谢谢。
(独狼映画编辑部:今晚吃火锅)